高郵[宋代、明代、清朝時期高郵州]

高郵[宋代、明代、清朝時期高郵州]

高郵州是宋代、明代、清朝時期地方名(今江蘇省高郵市),高郵州署衙門是高郵市人民政府歷來的辦公地點。也是歷史上魏源做高郵州知州時辦公的地方。高郵州稱謂起源於宋代,《高郵州志》亦然。宋代以後,歷為高郵軍、高郵州、高郵路、高郵府,1912年廢高郵州復置高郵縣。1991年4月1日,正式建高郵市,實行計畫單列。 宋代建炎四年,升高郵軍為承州,領承州、天長軍,轄高郵縣與興化縣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置高郵州,領興化、寶應二縣,屬揚州府 清代順治元年,置高郵州,屬揚州府,不久遂為散州。

高郵州

高郵州志,即《高郵州志》 ,是高郵古代的地方志

歷史沿革

宋、元時期,因置高郵軍、高郵州(承州)、高郵路、高郵府,領轄過高郵、興化、寶應三縣,為淮揚間繁華之地。

宋,開寶四年置高郵軍,直屬京師。詔文為:惟彼高郵,古稱大邑,舟車交會,水陸要衝,宜建軍名,以雄地望。軍同下州高沙郡,轄高郵縣;熙寧五年軍罷,縣屬揚州;元祐元年,復置高郵軍;建炎四年,升高郵軍為承州,領承州、天長軍,轄高郵縣與興化縣;紹興五年(1135年),廢州,縣屬揚州;紹興三十年,復為軍,仍領高郵、興化二縣。

元,至元十四年,置高郵路,轄高郵、興化二縣;至元二十年,改為高郵府,轄高郵、興化、寶應三縣,屬揚州路。至正十四年,張士誠在高郵建都,國號大周。

元末,高郵改為散府。

洪武 元年(1368年)置高郵州,領興化、寶應二縣,屬揚州府;治高郵縣(今江蘇省 高郵市)。轄境相當今江蘇省高郵、寶應、興化、金湖等市縣地。洪武四年,升守御所為高郵衛。

清朝順治元年,置高郵州,屬揚州府,不久遂為散州。

清代不轄縣。

1912年改為

199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縣級市),同年4月1日,正式建高郵市,實行計畫單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