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貫斗

高貫斗(1886年-1953年),深州市北護駕莊人。十幾歲時父親去世,因饑寒所迫,母親帶三弟改嫁,二弟出繼,只剩下貫斗一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後到平山縣一家籠籮作坊做工。民國9年(1920年)回到故鄉。結婚後定居於束鹿縣棗營村,曾被選為棗營村工會主席。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民國32年(1943年)春,高貫斗帶全家回到大護駕莊,並當選為村生產委員。大護駕莊是個大而窮的村莊,每畝收成不過8斗,70%的戶常年吃高粱摻糠菜。

個人經歷

前期

這時抗日政府號召農民互助生產,高貫斗便帶頭組織了一個3戶的撥工組。過麥時,組裡的活很快做完了,又去幫助別人幹活,掙了125公斤麥子。翌年,高貫斗加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生產的勁頭更足了。 6月,他運用說評詞的方式宣傳互助合作的好處,動員37戶成立起11個互助組。冬天,利用縣聯社分配村里織土布的機會宣傳鼓動,使農副業結合的互助組發展到54個,包括340戶。民國34年,高貫斗參加了冀中區生產會議,汲取了各地的生產經驗和新的生產方法。回村後,他組織起老農生產技術研究組指導生產。並於次年領導全村成立起60個撥工組,消滅了所有荒地,夏苗長勢良好。不料夏季一場大水,將全村57頃地淹了將近一半;高貫斗急得大病一場。但他沒有悲觀,帶領民眾想盡辦法排水種麥。冬季,他積極組織起合作社、彈軋組、木工組、運銷組、熬硝組、編筐組、紡線組、織布組、豆腐坊、香油坊等,500多人投人生產,就連剛被清算鬥爭的幾個地主也主動找高貫斗要求參加互助合作。民國36年,高貫斗改進記工方法,實行男女同工同酬,改按天計工為按件包工,提高了生產效率。村里在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等地謀生的鄉親得知家鄉人人有飯吃,有活做,紛紛攜眷回鄉參加生產,使全村農業互助組發展到96個,還有6個合作社和許多副業互助組。3年間,全村共向夕卜村買地1231畝,增加牲畜61頭。

土改以後

村裡有些民眾把消滅封建土地制度誤解為“鬥富”,生產不安心。高貫斗遂熱情宣傳政府“保護私有財產,獎勵發家致富”的政策,打消了人們的顧慮。1950年5月23日,高貫斗花143公斤麥子買了2.2畝地,在村里產生很大影響,全村發家致富的勁頭更加高漲。大護駕莊過去沒有種棉花的習慣,這年種了1100畝。為使棉花增產,他培訓68個老農學會管理棉花的技術,再通過老農技術員去指導別人。6月23日,高貫斗給毛澤東主席寫信,匯報了農民貫徹政策、積極生產、發家致富的大好形勢。這封信全文刊登於6月29日的《河北日報》上。9月,高貫斗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榮獲勞動互助模範稱號。

1951年4月,高貫斗回響人民政府多種棉花的號召,代表他直接領導的7個互助組向山西省全國勞動模範李J頃達互助組應戰,保證按條件種足種好棉花。這年春天大旱,高貫斗率領全村96個互助組,組織80多輛拉水車奮戰5天,點種棉花700畝。5月,棉花生了蚜蟲、紅蜘蛛,人們有麻痹思想,治蟲不積極。高貫斗積極進行滅蟲宣傳,苦心研究治蟲方法,先用省勞模大會獎勵的2000公斤魚藤粉和兩架噴霧器做實驗,增強了民眾的治蟲信心,而後湊錢買了30架噴霧器,經過40天努力,1600多畝棉田普遍除治兩遍至5遍,消滅了害蟲。6月,棉花普遍鋤了6遍,他領導的7個互助組鋤了8遍。每畝棉花增施追肥50公斤。結果,全村棉花畝產籽棉85公斤,比原計畫多收10公斤。高貫斗領導的7個互助組畝產籽棉106公斤,超過應戰條件6公斤。

成績

幾年中,高貫斗領導的老農生產技術組在大搞科學實驗、改進生產技術方面取得優異成績。他們把1.15尺寬的耬改為1.35尺,節省了五分之一的人力,每畝還能多收二至三斗糧食。他們還研究出改造鹼地的辦法:一是秋後把地耕成溝,冬天能刮來很多沙土;二是在鹼地里舖一層沙土;三是種抗鹼的北瓜、棉花、掃帚等作物。由此改造鹼地1800畝,畝產量由3斗提高到1石以上。他們還創造了棉麥間作、除草、澆水等許多科學方法。

高貫斗為掀起生產競賽熱潮,在村里開展“八比運動”,用表揚模範、樹立旗幟的辦法推動生產,使全村700多個婦女、100多個懶漢都參加了生產。因為村里生產多是他組織的,分紅時人們都要求分給他大份,但每次他都堅決拒絕。在高貫斗領導下,大護駕莊變成了豐衣足食的富裕村。

生平後期

高貫斗常感胃部不適,但一直堅持工作。1952年,省領導得知他患有癌症後,立即安排他到保定治療。1953年8月23日,高貫斗病逝,終年67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