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戰爭

高棉戰爭

高棉戰爭,或稱越柬戰爭。是發生於1978年12月到1989年12月期間的一場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剛剛統一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民主高棉。 1979年1月7日,高棉首都金邊被越南軍隊攻克,紅色高棉政權復滅,被迫轉入游擊戰狀態。之後越南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高棉人民共和國。直到1989年年底,越南軍隊才逐步撤出高棉,柬越戰爭結束。

背景

柬越戰爭的起因是越南戰爭以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的勝利越南南北統一而宣告結束後,戰略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急劇的變化。一方面,美國從1976年起不再在 印度支那半島駐軍,並避免介入 印度支那國家的衝突。而另一方面,蘇聯則出於全球爭霸的考慮,力圖南下印度支那國家,找到一個擴張勢力的永久立足點。這與越南尋求靠山以推行地區霸權主義的需求一拍即合。於是, 蘇越兩國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結合在一起,越南加入蘇聯主導的 經濟互助委員會,把越南金蘭灣提供給 蘇聯海軍作為軍事基地,與蘇聯簽訂帶軍事同盟性質的《 蘇越友好合作條約》。在蘇聯的支持下,越南政府自詡為“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在國內發動排華暴亂、驅逐華人華僑並控制寮國,為統一 越南、 寮國、 高棉,建立的 印度支那聯邦做準備。

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產黨決定自行解散。同年9月,山玉成在馬德望省三洛鄉主持會議,宣告高棉人民革命黨成立。

1960年9月30日,在金邊火車站的一間破舊房屋裡,改稱高棉勞動黨。在新建的組織里,一批五十年代留法歸來者如 波爾布特、 英薩利、宋成、 喬森潘等進入中央領導層。

1962年高棉勞動黨總書記杜斯木神秘失蹤,波爾布特繼任。從此,“留法派”成為高棉革命的領導核心。六十年代初的高棉王國政府是不允許共產主義組織存在的。1963年5月波爾布特、宋成、英薩利等被迫逃入高棉叢林,在農村進行革命宣傳。

1967年4月高棉 馬德望省三洛地區農民爆發反徵稅起義。已正式改名的高棉共產黨,他們覺得開展 武裝鬥爭的時機已成熟,於是建立起自己的武裝——高棉革命軍,並在各地發動起義。高棉革命軍在高棉國防軍圍剿下東躲西藏疲於應付。然而美國對高棉的干涉為紅色高棉帶來了崛起的意外機遇。正在忙於 越南戰爭的美國對高棉王國政府的中立偏左政策深為不滿,1969年3月起派飛機轟炸成為 越南民主共和國“庇護所”的高棉領土。民族矛盾上升為高棉主要矛盾。紅色高棉轉而扛起抗美救國的旗幟。年底高棉革命軍就增加至2500人。

1970年3月18日美國策化高棉右翼勢力 朗諾、施里瑪達等發動政變,廢黜國家元首 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成立 高棉共和國。1970年4月美國和 越南共和國(南越)侵略高棉南方。大敵當前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和紅色高棉摒棄前嫌,攜手抗美,結成高棉民族統一戰線。

1971年底紅色高棉粉碎 高棉共和國的真臘二號軍事行動,已取得戰場上的主動。1973年8月美國飛機停止轟炸高棉。紅色高棉發展到5萬人,解放了90%以上的高棉國土,完全解放了高棉共和國首都 金邊市外圍地區。1975年1月1日高棉革命軍向高棉共和國發起總攻。1975年4月1日高棉共和國總統朗諾以去外國治病的名義離開金邊市。1975年4月17日高棉共和國首都金邊市宣布投降。紅色高棉取得了高棉抗美救國戰爭的全面勝利成立民主高棉,在世界上再創了一個農村包圍城市的成功例子。

從1975年起,紅色高棉總書記 波爾布特實行極左政策,造成高棉全國170多萬人,包括20多萬華人,死於飢餓、疾病、酷刑與屠殺。

紅色高棉的農村共產主義完全違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完全扼殺了人的積極性和經濟的競爭活力,嚴重地破壞了高棉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國家 經濟崩潰,生產力直線下降,結果一向以魚米之鄉著稱的高棉,在紅色高棉統治時期餓死無數人。民主高棉因此而陷入了全面的動盪與混亂,高棉人民對紅色高棉恨之入骨,這為越南實施的印度支那聯邦計畫提供了絕佳的良機。

1978年5月越南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越南全國人民播發了一篇《控訴民主高棉政府》的廣播稿,聲稱高棉國內的400萬越南僑民已經被民主高棉政府殺戮殆盡無一倖存。此外越南政府還聲稱民主高棉政府曾四次侵略越南領土(一次入侵 富國島、壽初島,三次入侵越南 安江省),大肆殺戮越南公民。1978年12月25日越南政府宣布,為了替死難的越南同胞報仇,越南決定對高棉實行全面軍事占領,推翻紅色高棉政權。

對比

越南軍

越南號稱自己出動的是“志願軍”,實際上卻是成建制地出動正規部隊:

越南人民軍總指揮: 文進勇

陸軍部隊:

人民軍第2師

人民軍第4師

人民軍第5師

人民軍第7師

人民軍第8師

人民軍第9師

公安軍第302師

公安軍第309師

公安軍第330師

公安軍第329師

海軍部隊:

第126海軍陸戰旅

第950海軍陸戰旅

空軍部隊:

901航空集團

高棉軍

與經受越南戰爭錘鍊,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以及蘇聯援助的大量國防裝備和戰略物資的越南相比,民主高棉僅有10萬軍隊,國防裝備陳舊,且倉促應戰,缺乏實戰經驗,一開始就處於絕對的劣勢。

過程

第一階段

(1978.12~1979.1)

主戰場在越柬邊境。 越南人民軍集中18個師20餘萬人,以高棉東北方柬越邊境為突破口發動全線進攻,企圖以閃電式突襲全面占領高棉。1978年12月25日越南人民軍開始侵略高棉。第一路的2個師另4個團首先沿高棉第19號公路向高棉革命軍御薄弱的 東北地區發起突襲,於1979年1月3日侵占高棉上丁市和戈涅市。隨後第二路的2個師另2個團在坦克配合下,迅速突破高棉革命軍斯努市防禦陣地,繼而沿高棉第13號公路北犯,於1978年12月30日侵占高棉桔井市。第三路的4個師從克列沿高棉第7號公路西犯,於1979年1月2日侵占 湄公河 渡口洞裡貝市並渡河圍攻高棉 磅湛省。第四路的4個師為主攻部隊,一部分沿高棉第1號公路侵占高棉 柴楨省,另一部分沿湄公河北犯至高棉乃良市,然後逼近高棉首都金邊市。第五路的6個師另5個團在空軍支援下,沿高棉第2號、第3號公路侵占高棉貢吥市、茶膠市等地,隨後侵入高棉首都金邊市 西南地區,切斷高棉第4號公路。至此越南人民軍僅用9天時間便已基本侵占了湄公河以東高棉領土。從1979年1月5日起越南人民軍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圍攻高棉首都金邊市。1979年1月7日中午民主高棉政府撤離首都金邊市,撤至高棉西部的柬泰邊境。紅色高棉建立的民主高棉宣告復滅。越南人民軍扶植曾擔任過高棉革命軍師長、紅色高棉 省委書記等職務的 韓桑林建立了受越南控制的 傀儡政權高棉人民共和國(金邊政權)。到1979年1月12日越南人民軍基本侵占了高棉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在此階段越南人民軍共殲滅高棉革命軍6萬餘人,繳獲各型槍枝5萬餘件、火炮359門、坦克190輛、飛機40架、艦船60艘。

第二階段

(1979.1~1986.4)

主戰場在柬泰邊境。越南人民軍侵占高棉大部分領土後,為實現其消滅紅色高棉中央機關及高棉革命軍餘部和軍事解決高棉問題的戰略企圖,發動一系列大規模旱季攻勢。1979~1980年旱季採取“全面進攻”戰略,以高棉西部為主在高棉全國尋殲紅色高棉殘餘力量。1980~1983年3個旱季推行“ 重點進攻”戰略,集中力量在高棉西部農村打擊紅色高棉。1984年以後改取“國境封鎖”戰略,企圖切斷紅色高棉的外援通道以加快戰爭進程。高棉革命軍初戰失利後,紅色高棉迅速整編高棉革命軍為高棉國民軍、調整戰略,在西部農村建立根據地,並以此為依託展開多種形式的游擊戰。為緩解國際壓力,1981年12月8日,柬共宣布“自動解散”。1985年,波爾布特、農謝宣布退休。但實際上柬共仍然存在,這些“退休”的人物仍然控制著紅色高棉的運作。1982年6月底由紅色高棉領導的高棉國民軍、 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組建並領導的高棉民族主義軍和 宋雙領導的高棉人民民族解放軍組成的民主高棉聯合政府在高棉西部宣告成立,高棉抗越救國戰爭進入新階段。旱季避敵攻勢,化整為零,深入內地,以減少損失;雨季則四處出擊,打據點,斷交通,宣傳人民民眾,爭取基層,襲擊大中城市,在軍事、政治和心理上給越南人民軍和金邊政權軍隊以沉重打擊,雖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敵強己弱的戰場態勢,但粉碎了越南消滅高棉抗越武裝、力求軍事解決高棉問題的戰略企圖。

第三階段

(1986.5~1989.9)

主戰場在高棉內地。越南人民軍實施小規模反游擊戰,同時擴大金邊政權軍事力量高棉人民軍,積極推行“綜合行動計畫”以爭取政治解決高棉問題的有利地位並最終擺脫戰爭困境。1986年5月 越共中央總書記 黎筍去世,繼任的越共中央總書記 阮文靈調整外交政策,決定讓越南人民軍先後分5批撤出高棉,以求結束曠日持久的柬越戰爭。與此同時 聯合國開始介入柬越戰爭,聯合國秘書長 德奎利亞爾和聯合國副秘書長 明石康呼籲柬越兩國儘快停戰並敦促各方進行和平談判,促成了越南的撤軍。

結果

1989年9月越南人民軍全部撤離高棉。自1989年9月起柬越兩國的政治鬥爭取代了戰場上的較量。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1991年10月包括越南、高棉國內各派與 中國、 蘇聯、 美國、 法國、日本、 泰國、 寮國等19個國家在法國首都巴黎市克雷貝爾國際會議中心達成了《高棉——巴黎和平協定》,規定自即日起,越南人民軍全部撤出高棉,高棉國內各派勢力舉行和平談判並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進行民主選舉,由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東協成員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34個國家組成的 聯合國維和部隊進入高棉,柬越戰爭至此宣告徹底結束。

影響

從1992年2月起聯合國陸續派出22萬名工作人員,花費30億美元來幫助高棉實施《高棉——巴黎和平協定》。而作為《高棉——巴黎和平協定》簽字方之一的紅色高棉卻拒絕與聯合國合作,抵制高棉大選。除紅色高棉以外,其他19家政黨都參加了1993年5月舉行的高棉大選。而紅色高棉白白葬送了合法回歸高棉政治的歷史性機遇。高棉大選後高棉組成高棉王國政府, 高棉奉辛比克黨和 高棉人民黨達成妥協聯合執政, 拉那烈任高棉王國政府第一首相, 洪森為高棉王國政府第二首相。紅色高棉失去國內盟友和國際社會支持陷入全面孤立。紅色高棉雖想在高棉新政府中謀取一席之地,但又不願面對宿敵高棉人民黨控制高棉新政府的現實,更不願交出地盤和解散高棉國民軍。紅色高棉和高棉王國政府的兩次圓桌會議都無法達成協定。1994年7月7日高棉國會宣布紅色高棉為非法政黨,開始對紅色高棉和高棉國民軍進行圍剿,紅色高棉自此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1998年原紅色高棉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民主高棉前總理沙洛爾·波爾布特在被囚禁的高棉 安隆汶市的熱帶叢林中因心臟病逝世,紅色高棉徹底瓦散。2007年聯合國高棉問題國際特別法庭宣告成立,開始對涉嫌“種族滅絕罪”的 英薩利、 農謝、 康克由等紅色高棉領導人進行審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