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峪村

高峪村

高峪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南市。耕地3400畝,3458口人。有農業、漁業、海珍品養殖業,依山傍水,資源豐富。

基本信息

山東省膠南市濱海街道高峪村

高峪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南市濱海街道辦事處,位於辦事處駐地東南6.9公里處,大珠山東麓、辛(莊)漁(池)公路兩側,東瀕黃海靈山灣。與高峪西山組成一個村民委員會。該村現有居民1220戶,3458口人,耕地3400畝,山場8000畝,果園200畝,主產蘋果、板栗、山揸。茶園30畝。有農業、漁業、海珍品養殖業,有鑄造廠、機械加工廠、糧油加工廠、海產品加工廠等,高峪村依山傍水,資源豐富。
據傳,明初徐志從雲南遷此立村。因地處大珠山麓,地勢高,有山谷,故名高峪莊。民國時因設集,稱高峪莊集,解放後稱高峪。
據民國版《增修膠志·疆域》載,清道光及宣統年間稱高峪莊,民國時稱高峪莊集。徐氏先祖在此擇地而居,子孫繁衍而立高峪村。高峪村除徐姓外,有郭姓、王姓、高姓、馬姓、張姓、于姓、羅姓、孫姓、劉姓、田姓、盛姓近40餘姓居民居住。
高峪村歷史上以農、漁為主。近幾年通過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海產品灘涂養殖、參鮑養殖、畜牧養殖、工商等較大規模的支柱產業,村級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灘涂養殖、參鮑養殖在近20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較大規模。從1996年至今發展參鮑養殖700畝、灘涂養殖200畝;吸引外地投資戶投資建成7座育苗廠,年產值1500多萬元。2004年村人均純收入5300元。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村民福利待遇不斷增長,近幾年村集體每年給老年人、困難戶、老黨員等發放生活補助款近20萬元。推行了農村養老保險工作,獨生子女戶由集體統一交納備用保險金,同時廣泛開展了評選“五好家庭”、“文明戶”等活動,使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村風村貌煥然一新。該村先後獲得“膠南市文明村莊”、“平安示範村”、“五個好先進黨支部”、青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高峪村

高峪村位於鋼城區政府駐地西南6公里。明洪武年間由鮑、王、董姓建村,址在村西嶺,取名坡莊子,後衰。明末清初,又有白、李、劉、高、張、倪等姓遷現址,與坡莊子所剩村民共同建村,因四面環山,位置居高而得名“高峪”。有史、亓、趙、牛、沈、譚、卜、鄒、魏、李10姓。
牛道碑位於艾山街道高峪村和雙陽橋村之間。光緒十七年(1891年)立,楷書,陰刻。碑為長方體,高1.35米,寬1.12米,厚0.24米。碑文載:“新甫山之東南隅有兩村而比鄰者,即縣誌所謂桃花峪、高峪莊。因兩莊之間有泉時出,系高峪飲牛之所……”當年因高峪莊無水,需到桃花峪村東泉子飲牛,牛常踏壞桃花峪村的地,並吃其莊稼,所以兩村發生官司。蒙陰縣令劃出兩桿子寬的路為飲牛之道,村民刻碑以記此事。該村七聖堂有碑一方,舉人李墨林撰書,碑陰題刻大字“佛”,甚雄偉。
高峪村民眾熱心民間文藝演出活動。1935年,高峪村內一姓劉的富戶捐資組建山東梆子小劇團,劇團曾發展到50餘人,上演20多種劇目,在新泰、萊蕪、蒙陰三縣邊界的農村裡有較大影響。1992年鋼城建區後,文化部門投資近萬餘元,在設施建設、藝術技巧指導、人員培養等方面進行專業培訓,加強該劇團建設。劇團先後6次代表鋼城區參加萊蕪市戲劇比賽、文藝匯演、晚會等,獲得一等獎3次,二等獎3次。所表演的豫劇《朝陽溝》,1996年獲萊蕪市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