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坡鄉

高坡鄉

高坡鄉位於貴陽市東南端,距貴陽市51公里,距花溪區政府所在地31公里,地處花溪與龍里、惠水三縣(區)交界處,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121個村民組,87個自然寨;耕地面積15532畝;總人口20897人,其中苗族占70.9%、布依族占3%、漢族占26%。全鄉平均海拔1500米,境內最高處皇帝坡海拔1712.1米,也是貴陽市最高處,屬典型的高寒山區。

基本信息

經濟發展

高坡鄉高坡鄉
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江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視察高坡,激發了苗鄉人民的幹勁,振奮了苗鄉人民的精神,堅定了苗鄉人民建設高坡的信心。十餘年來,高坡這片積綻著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土地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經濟發展逐漸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明顯加大,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很大突破。至2004年底,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完成783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783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84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210萬元;鄉財政總收入完成518.4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1.1萬元;農業生產總值37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8元;糧食總產量8819噸,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已解決3800餘戶19820人的溫飽問題,占全鄉總人口的92.6%。

地理位置

從貴陽出發,經花溪、青岩、黔陶至高坡,路程僅48公里,乘車約兩個小時後,已自海拔1000米攀升到1500米。高坡鄉屬高寒山區,最高海拔達到1712.1米,北高南低。北部為高山台地,高坡之所以得名,大抵由此。境內多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小溶洞隨處可見。該鄉面積107.4平方公里,是一個民族風情濃郁、名勝古蹟獨特、田園和自然風光秀麗的旅遊之鄉。

民俗

高坡鄉高坡鄉
高坡鄉居住著漢、苗、布依等民族。每逢正月“跳場”、“跳硐”、“四月八”、“鬥牛節”和“吃新節”等民族節日,這裡都要舉行賽馬、鬥牛、對歌和蘆笙會,尤以苗族的“四月八”最為隆重。“四月八”活動之一是射背碑,女方將精心刺繡的背牌掛起做“靶”,讓相中的男青年以弩射之,如中靶,即像征姻緣美滿。

高坡最令人稱奇探秘的就是“洞葬”了。相傳,高坡苗族從開始實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高坡的苗族把洞葬叫作“把個杜”三個字,據說,“把個”是洞的意思,“杜”則是苗語的鬼,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洞裡面的鬼”。在高坡的甲定龍打岩、大洪與水塘交界處,有古代苗族洞穴懸棺葬遺址一處。位於甲定村栗木山的半山腰上,這個洞為U字形,上下有兩個洞口,棺柩擺放在為繁樹濃蔭所掩的上洞,洞口豁敞,高十餘米,寬亦有十餘米,縱深約有三四十米,目測可看見上百具棺柩置於“井”字形木架之上,列成五排,棺柩或頭朝外,或頭朝里,其中似乎有其規則。高坡鄉至今保存完整的洞葬有兩處,一處是上面介紹的甲定洞葬。一處是杉坪洞葬,不過,這個洞只能看不能進入。洞口堆滿殘破朽爛的棺材,要想進去,已經無路可覓了。

自然風光

高坡鄉高坡鄉
高坡鄉自然風光優美,這裡有峽谷、石林、多級瀑布及萬畝田園景觀、雲頂草場等多處美麗風景。去高坡旅遊,可分為4條線17個點。暢遊苗鄉,民風淳樸,民俗保存完整:濃烈的迎送賓客儀式,歡快悲壯的跳場跳洞,輕歌曼舞的“四月八”,神秘莫測的地下洞堡,遠古的懸棺洞葬,密竹重圍的苗家山寨,獨樹一幟的苗族服飾,笙鼓喧鬧的七月鬥牛節,流動的鼓,多情的蘆笙,觀瀑布,看水碾,覽峽谷,到布依人家喝米酒,徒步探險,高山覽勝,布依風情及“播淼”(溶洞奇觀)等遊玩方式給人感覺其樂其味無窮。

花溪區高坡苗族鄉,位於貴陽市南隅,距花溪區政府所在地31公里,距貴陽市中心50公里。全鄉總面積120平方公里,東、南與龍里、惠水縣毗鄰。有19個行政村,87個自然村寨,121個村民小組,人口2.02萬。全鄉主體民族是苗族,占總人口的71%,布依族占總人口的3%,漢族占總人口的26%。

地域資源

高坡為典型高原台地,地勢北高南低,北為高山台地,南為峰叢畦地。地質系喀斯特岩溶地質,山高岩底,多溶洞。水系屬珠江水系。

高坡氣候清涼,是絕佳避暑勝地,常年平均氣溫為12.5——14℃。入秋至仲夏,霧猶多,濃霧瀰漫,似人間仙境,令人有虛無縹緲之感。

礦產資源

高坡鄉高坡鄉
高坡鄉地下礦藏豐富,有矽、煤、鐵、石英石、大理石、僅雲石、冰洲石、水晶石等。尤以矽礦藏量豐富,約5700萬噸,矽石品位高,含量在98.43%以上。大理石以“晶墨玉”著稱,石質純墨,光可鑑影。

高坡鄉以水稻、玉米為主產。“高坡紅米”最為有名,煮熟後色澤紅潤,香氣襲人,入口糯軟爽口,高坡土煙吸味清香,回味綿長,且具有清火化痰、醒神清心功效。“高坡豬”,也稱“六白豬”,是有數百年歷史的地方良種,已收入國家畜牧志。

高坡自然風光綺麗壯觀,來到高坡,隨處可見層層梯田連雲接天,點點村舍樹繞竹環,東北端雲頂萬畝草場蔥蘢一片,儼然一派塞北風光;紅崖峽谷林茂谷深,澗水蜿蜒而流,在陽光下閃爍,如絲如弦;擺弓岩瀑布如苗家少女,多姿多彩。高坡苗鄉民風古樸,民俗濃郁,蘆笙舞、跳花洞、鬥牛、射背牌、敲牛祭祖、洞葬懸棺等無不呈現獨特的民族風情。

旅遊交通

現到高坡交通便利,高坡——花溪、高坡——二戈寨固定班車從早到晚有20車次。從鄉政府所在地到各村寨均可通車。

改革開放以後,高坡苗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上世紀九十年代,江澤民、胡錦濤、溫家寶、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到高坡,關注著苗鄉的發展,苗家兒女不無歡欣鼓舞。現在,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高坡苗族鄉確定了建設生態鄉、旅遊鄉、民族文化鄉的發展定位,擬定了《高坡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規劃》,全面實施“科技帶動、旅遊帶動、文化帶動、城鎮帶動”四大戰略,促進全鄉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逐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旅遊景點

紅岩峽谷

高坡鄉高坡鄉
紅岩峽谷,其名得自於峽谷中出產的紅色岩石。紅岩峽穀穀峰相對高差約450米,河谷長度9公里左右.基本上是東西走向。谷底一條終年不斷的小河,即使在冬季枯水季節也不斷流,河水清澈見底,河中有許多的小魚、螺螄,有少量的娃娃魚。該河發源於高坡鄉政府所在地東面大約一公里處,自發源地至出鄉境處.落差近300米.流經黔陶鄉的馬場村而後匯入漣江,是漣江的上源之一。峽谷相當一段地方屬於擾繞村,該村兩年前就封山育林,立下村規民約禁止砍柴.平時除了聯防隊員巡邏外.峽谷中少有人跡。峽谷中有兩個潭,位於上遊方向的叫小龍潭,面積約70平米,下游一端的叫大龍潭,面積要大些。小龍潭和大龍潭之間相距約600米,都處在中段。在大龍潭的入口,河水順著一個約有5米高的梯形斜瀑衝下來,寬度不足2米。汛期時最多只有10米左右。據說大龍潭的水很深,沒有人探到底的。這裡是河谷中最窄的地方,兩岸絕壁高聳.幾乎無路可走。要繞過大龍潭,須從左岸陡峭崖壁上密集的灌木林中50米路程的小道通過。

紅岩峽谷中有大面積的紅楓林,是貴陽境內最美的一片,每年12月的中旬,紅岩峽谷的楓葉紅透迷人。由於品種或受光面的不同,楓葉顏色上有些差異,一些黃中帶綠或紅中帶黃、一些深紅,還有砦紅得發紫,看上去簡直就是一幅色彩豐富的油畫.與高山台地上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感到更為奇特的是沿河一線遍布的野生梅花樹,延綿了幾公里,淡黃色的梅花以紅楓林為背景竟相開放,河谷中飄蕩著淡淡的清香,據說這裡的梅花花期大約3個月左右。河邊的鵝卵石叢中長滿了嫩綠色的谷節草,青翠欲滴令人不忍心去踩踏。河中的清流在潺潺流淌,而岸邊一些屬於蘭科植物還在開放著淡藍色的花朵。這樣的景色同時出現在12月中旬幾乎接近數九隆冬的季節,這也許得益於峽谷中溫潤的小氣候。這種不為人知的美麗令人嚮往.它縹緲,神秘、與世無爭,默默的美麗著……

高坡杉坪苗寨

杉坪苗寨,位於貴陽市花溪區高坡苗族鄉東南面,距鄉鎮府所在地8公里處,海拔在1240米左右。杉坪村轄4個自然寨,五個村民小組,365戶1650人,這是一個典型的苗族村寨。村寨四周青山環抱,綠樹成蔭,仲秋時節,稻穀飄香,金黃色的田野把苗寨映得格外美麗。

杉坪苗寨具有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民俗特色濃郁,是一個自然景觀優美的苗寨行政村。苗寨境內有擺弓岩、懸棺、瀑布、洞葬、古墓、摩崖石刻,跳圓洞,跳花場等10餘處景點和人文景觀。每年正月初四,貴陽花溪、黔南龍里、惠水等地苗族同胞手持蘆笙,身著節日盛裝聚集杉坪苗寨,跳圓洞內吹笙起舞,掉念逝去的祖先。

杉坪苗寨,是高坡苗族的一個分支點,歷史久遠,祖先“宋麻宋過”來自於宋代的“黑羊大箐”(今貴陽)。遷徙至高坡時先居於開花寨(今擺龍村),後移至殼谷(今格棒寨),再遷茶沖(今杉坪村三岔河)最後定居於“蔣呆”(今杉坪)。杉坪羅氏居蔣呆後,子孫發達,人口興旺,人傑地靈,至晚清已有私學,民族文化更加濃厚,如洞葬遺址“龍村鑰匙”,擺弓岩懸棺葬。生產方式由當時的狩獵、採集、刀耕火種轉型為現在的種植、養殖和農業產業結構,糧食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

民國27年戊寅夏天,貴陽縣秘書長羅浮仙視察蔣呆,他覺得“蔣呆”一名不但不雅,反而好像還有罵蔣介石痴呆的意思,於是召集人員在平寨下院座談,根據蔣呆地點優勢和生態環境,尤其以杉樹奇多奇大的特色,改“蔣呆”為“杉坪”。杉坪由此而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