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戰鬥

1936年12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在軍政委員會主席陳昌浩、副主席徐向前率領下,撤離甘肅省山丹、永昌地區西進。國民黨軍西北“剿匪”第二防區司令馬步芳集中兵力實施尾追,西路軍邊打邊進。1937年1月1日拂曉,紅5軍軍長董振堂率第13師第39、第45團和總指揮部騎兵師、特務團各一部共3000餘人攻占高台,迫守軍保全隊、民團等1400餘人投降,其中一部接受改編。隨後紅5軍即位於高台,西路軍總指揮部及紅9、紅30軍則集中於臨澤、沙和堡(今臨澤縣城)、倪家營子一帶,待機殲敵。

事件經過

隨後紅5軍即位於高台,西路軍總指揮部及紅9、紅30軍則集中於臨澤、沙和堡(今臨澤縣城)、倪家營子一帶,待機殲敵。1月中旬,尾追西路軍的馬步芳部5個騎兵旅、2個步兵旅及炮兵團、民團共2萬餘人到達上述地區。12日,敵以一部兵力牽制倪家營子地區西路軍主力,集中4個旅另3個團和民團一部,配以飛機、大炮,向孤立突出的高台紅5軍發起進攻。紅5軍依託城外工事抗擊數日後,被迫退入城內堅守。20日,馬步芳部全力攻城,紅5軍英勇抗擊,後因收編的民團叛變,開城門接應,使馬步芳部突入城內。紅5軍與其展開逐街逐屋的爭奪,終因力量對比懸殊,高台失守,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及紅13師師長葉崇本、參謀長劉培基以下3000餘人大部犧牲。在此期間,西路軍總指揮部曾派騎兵師馳援高台,途中因遭馬步芳部截擊,師長董俊彥、政治委員秦道賢以下大部犧牲。

高台城牆是個大土圍子,高不過二丈,頂上又窄,並排剛能走兩個人,且只有單人射擊孔,很難組織火力,又不易隱蔽。董振堂決定堵塞東、西門,動員全城軍民把木箱、木櫃抬到城上,填上沙土,潑水結凍,以加寬加高城牆。

呂仁禮帶領1個連晝夜施工,挖好一個寬約一米、高兩米的洞,靠城外部分留下一層薄薄的土,捅一個小洞可以看到外面的情況,到突圍時可以一腳踢開。

元月7號凌晨,根據河東主席團指示,(西路軍總部)黃超的便衣通訊員送來一封信,大意是:奉總部命令,高台是打通國際路線重要的軍事要點,要軍長堅守高台。(呂仁禮:《回憶高台戰鬥》)

董振堂劃分防區:39團(800餘人)駐守東關,45團(900餘人)守城南,騎兵團(2個連、200餘人)守城南,軍部駐天主教堂。

敵軍連續發起30餘次進攻,紅45團政委張力雄認為:“戰鬥的激烈程度是我軍長征以來罕見的。”

紅45團步槍平均每支僅有13發子彈,機槍每挺不到100發,炸藥、手榴彈也不多。該團組織城中所有的鐵匠、木匠,趕製雙刀、梭鏢、鐵叉、鐵棒以及木棒,收集民間的大刀、鋤頭、鐵叉以及打麥用的木叉等,還用水桶裝上水凍成冰磚用作武器。

紅45團1排堅守西關外一座碉堡三、四個晝夜。敵人在碉堡外堆積大量柴草連同民房一起點燃,1排官兵登上堡頂,毀掉武器,集體跳下,寧死不屈。

激戰數日,東、西關外的據點全部失守,紅5軍撤至城內堅守。部隊沿城牆每隔兩米挖一個單人散兵坑,白天主要由戰士把守,夜間以幹部為主。每晚,間隔5分鐘就互相傳遞一個約一米長的木棍,以防止官兵打瞌睡。

敵眾我寡,董振堂打算突圍。城北是一片荒草地,離北山不遠,敵軍力量薄弱。於是,董振堂命騎兵團團長呂仁禮(少將)在北城下挖一個大洞,準備突圍。

5軍僅有一部電台,被黃超留在臨澤,董振堂無法與西路軍總部聯繫。董振堂在天主教堂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宣讀來信,下令:“堅決守住高台!我們人在高台在,誓與高台共存亡!”

從18日夜裡開始,敵軍從四周架梯輪番攻城,均被紅5軍擊退,城牆四周遍布敵軍的傷兵、死屍。敵傷兵日夜哀嚎,紅5軍官兵從城上扔下食物讓其充飢。

19日凌晨5時,西路軍總部獲悉高台危急,派騎兵師從沙河堡趕來接應。騎兵師有名無實,僅有200人馬,槍200支,遭敵攔截,師長董彥俊、政委秦賢道等大部官兵犧牲。

上午,形勢更加緊張。董振堂帶領50多名官兵,舉拳宣誓:“我們要流盡最後一滴血,戰鬥到底!為革命犧牲是光榮的,革命一定能成功,自由幸福的日子一定能夠到來。”

軍長、戰士均熱淚盈眶。

20日凌晨,敵軍全力攻城。紅5軍收編的民團把守西南角,一些人臨陣動搖,敵軍從該處登城。

紅5軍官兵依託城內建築抗擊,敵人縱火燒房,火勢蔓延。

紅5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帶領軍直機關幾名官兵,堅守一座院子。房子被炮彈擊中起火,楊克明頭部被燒傷,仍堅持戰鬥,直至中彈犧牲。

董振堂帶領二三十名官兵,登上東門城樓,沿城頭往東北方向沖,被敵軍擋回來。再往東南角沖,衝出大約400米,董振堂左胸中彈,墜落城下。

幾名部下趕到昏迷的董振堂身邊,呼喚:“軍長!軍長!”

董振堂慢慢睜開眼睛,用很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我不行了,別顧我了,不走就沖不出去了,要血戰到底!……(林炳才:《高台雄風——憶董振堂軍長犧牲的前後》)

這是紅軍名將董振堂的遺言。

高台戰鬥,紅5軍3000餘名官兵大部犧牲。敵人砍下董振堂、楊克明、13師師長葉崇本、參謀長劉培基的頭顱,懸掛在城樓上示眾。

張力勛左腿負傷,在民眾的掩護下,安全出城,返回倪家營子。他的回憶是:“47年前曾經掩護我的兩位老鄉,常在我的腦海中縈迴。是他們冒著危險營救我從虎口中脫險。我衷心地感謝,感謝人民,感謝營救過我的這兩位老人,如果他們今天仍健在的話,已經是白髮老人了。我衷心地祝願他們健康長壽。”(張力勛:《高台血戰》)

紅5軍100多名傷員被俘,據45團1營營部通信員陳永祿回憶:“紅五軍高台戰鬥失敗,不僅部隊損失慘重,高台民眾在戰鬥中傷亡也不少,民眾的財產損失更為慘重,特別是城東北角一帶,民房成為廢墟。戰鬥結束時又遭敵官兵搶劫。我出城時目睹沿途街巷內慘景,使我無比激憤。我軍烈士和遭敵慘殺的民眾屍體到處可見,鮮血成河,血腥氣撲鼻。我在河西醫院時聽到敵軍高台負傷官兵談話,戰鬥中沒有被紅軍打死者都發了大財。”(陳永祿:《難忘的歷程》)

呂仁禮頭部負傷,昏迷後被俘。在押送青海的途中,呂仁禮設法逃脫,輾轉一年多,到達延安。

事件意義

紅5軍位置孤立突出,而其所屬一部電台又置於臨澤,結果一經敵人包圍,與外部的一切通信聯絡即陷中斷,不能及時得到總指揮部的指示和救援;當敵圍攻之初,沒有當機立斷組織突圍,而竟堅守孤城死戰硬拼;對投降改編之民團失去應有警惕,在情況危急時不但未嚴加控制,且令其擔負城防任務,致使敵得以裡應外合,攻入城內。

建國後,葉劍英元帥寫下《建軍紀念日懷戰烈》組詩,其中第三首是:

英雄戰死錯路上,令我深懷董振堂。

猿鶴沙蟲經世換,高台為你著榮光。

主題關鍵字: 防禦戰鬥

分類: 民主革命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