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井弄

麗水縣誌卷三有載:“高井,在郡治北高井巷,石欄刻明嘉靖某年重修,道光五年紀”。 三十二年(1553),倭寇大舉入侵,浙東浙西,江南江北,海濱千里,頻頻告急。 高井弄86號,為清末建築麗水清真寺,位於市水利局宿舍大門前,市人民醫院後面,坐西朝東。

簡介

高井弄,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境內,由高井巷、高井弄、大陰(央)溝、高堂廟弄組成,因高井弄地段中有口古井名為高井,而統稱高井弄。1934年麗水城分設南明、春泉、淮海、梅山四個鎮,高井弄屬春泉鎮;1945年改設望京、囿山、臨溪三鎮,屬望京鎮:1945年4月合併稱蓮城鎮,直屬蓮城鎮:1949年8月建立城關區下設大眾、麗陽、臨江三鎮,及海潮、麗陽兩鄉,屬麗陽鎮:1956年改名城關鎮,直屬城關鎮。據1986年統計高井弄有650戶,1877人。高井弄是個居民區,原有高井弄居民委員會行政組織。麗水市(縣)撤銷建區後,現今屬蓮都區萬象街道辦事處麗陽門社區居民委員會管理。
高井弄地段優越,處於麗水老城區中心地域。高井弄主弄南起繼光街市人民醫院右首,北至燈塔街,東臨市人民醫院、市建設局大院(原麗水市政府駐地),西靠中山街。高井弄門牌號碼為1一104號,巷弄長452米,寬2.5-3.5米。弄街兩旁有多間店面,以小商品、小吃、美容理髮店居多,原高井巷、大陰(央)溝路段最為熱鬧。高井弄形成,淵源於宋、始於元、建於明、興盛於清。麗水縣誌卷三有載:“高井,在郡治北高井巷,石欄刻明嘉靖某年重修,道光五年紀”。現在因城市建設拆遷、新樓房構建、道路改造,高井弄原有的文化古蹟己廢,蹤跡難尋,但某些遺址還可考究。古宅雖破舊,仍然尚有多幢保存。不過,原弄街石板路面,己改為水泥路面了。大陰(央)溝路段原街道狹窄,其旁是條水溝,本是活水,水質尚好,居民可洗菜、洗衣,作日常普遍用水,因環境污染,不能用於日常生活,加之存在交通安全隱患,現己鋪上水泥板,也改造成為水泥路了。高井弄北弄口東北向棗山,有座棗山廟,頗俱規模,現己廢。房管部門將其地建為一幢新住宅樓,編號為高井弄100號,這便是棗山古廟的舊址所在。高井弄西北向一帶,在處州賓館後面,原高堂廟弄有座高堂廟,其古廟也己毀,並建造成多幢住宅新樓,現處州花苑新居與高井弄52至60號門牌樓房便是其舊址。
明代,麗水有位抗倭名將盧鏜,其故居建於高堂廟旁,並在高堂廟弄路口建有紀念盧鍵的石牌坊,上世紀五十年代還尚存,許多老人記憶猶新,可也己在破四舊運動中拆除。盧鏜故居與石牌坊雖不存在,其遺址所在老人們還清楚。盧鍵是處州重要歷史人物,麗水地區歷史人物誌有記載:盧鏜生卒年不詳,字子鳴,麗水縣人,租籍汝寧衛。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由世蔭任福建任指揮僉事。其時,浙閩強豪勾結倭寇,借貿易之名,暴掠沿海,擾害百姓。嘉靖二十七年(1548),盧鏜大敗倭寇於雙嶼港(舟山群島),斬賊首李光頭。二十九年(1550),都御史朱紈誣陷自殺,盧鏜亦遭株連入獄,不久赦免,官復原職。三十二年(1553),倭寇大舉入侵,浙東浙西,江南江北,海濱千里,頻頻告急。盧鏜率師苦戰於杭嘉湖一帶,因戰事失利,受責貶。三十三年(1554),盧鏜戴罪任參將,分守浙東沿海諸郡。三十四年(1555)五月,與俞大猷、湯克寬合兵大破倭寇於嘉興王江涇,斬賊眾1500餘,溺斃無算,自軍興以來,軍功第一。未幾,追敵於海上,在大陳山(島)擒通倭頭目林碧川等,升任浙江協守副總兵。繼而協助總督胡宗憲,俘殲寇首陳東、徐海,誘誅通倭首領王宦,兩浙倭患稍平。三十六年(1557),升任都督同知。四十年(1561),倭寇復犯浙東,戚繼光破倭於台州,盧鏜破倭於寧波、溫州。四十一年(1562),因胡宗憲案遭牽連,被免職回歸鄉里,卒後葬於縣北白雲山腳。《明史》評論:“鏜有將略,倭難初興,諸將悉望風潰敗,獨鏜與湯克寬敢戰,名亞俞(大猷)、戚(繼光)雲。”
盧鏜其子,名盧相,於明嘉靖年間為抗倭時隨軍先鋒,屢次擊敗倭寇,後升為處州僉事。盧鏜父子抗倭有功,麗水裡人除在盧鏜故居旁建有石坊予以紀念外,後來又將倉前街改名為盧鏜街,以表麗水人民對他的敬仰。
高井弄86號,為清末建築麗水清真寺,位於市水利局宿舍大門前,市人民醫院後面,坐西朝東。清真寺原北廂房己裝修間隔成一間間出租房,供缺房者租用,內殿結構依舊保持完整原樣,整個寺殿占地面積共有880平方米。清真寺前門水磨磚砌築,大門上方直書“禮拜寺”三字:二門為前殿正門,門面拱形狀用精製磚塊砌成,正上方橫書“清真寺”三字並刻有花紋、條魚數枚、伊斯蘭標誌;二門內為前殿,磚木構築,面闊三間,歇山頂,高曠通暢、古樸、簡潔:從前殿經約20米木構軒廊,可直達大殿,大殿正門上匾額刻寫:奉雍正七年(1729)“上諭”與宣統三年(1911)立的修寺捐款人名錄。大殿正門兩邊掛著一副木牌聯對:允敬允誠道本一中羅萬象;無聲無臭禮原二氣貫三才。並直書:光緒十有二年歲次丙戍仲秋月榖旦,掌教西蜀馬煥章監立。大殿又稱禮拜堂或經堂,殿堂三間開闊,內牆上掛著供奉的真主與古蘭經主旨。大殿地面擺放著一塊塊清潔地毯,供信徒做禮拜之用。殿堂莊嚴肅穆、清幽典雅。麗水回族有300餘人,回族人民信仰伊斯蘭教。這座清真寺是麗水穆斯林唯一的宗教活動場所,至今完好保存體現了黨與政府對麗水回族兄弟的尊重與關愛。清真寺在麗水的由來,麗水縣誌有載:“清代中期,陝西、西蜀等地穆斯林來麗為賈,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掌教馬煥章在城內高井弄建立清真寺,作為活動場所。”清真寺在文革時曾停止活動。改革開放後落實了黨與政府的民族政策,2002年4月成立麗水市蓮都區清真寺管理小組,蓮都區民族宗教事務局正式向麗水清真寺頒發了“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2004-2005年有識之士與忠實信徒捐資將大殿、前殿、食宿廂房、水房修茸一新。麗水現有20餘家清真寺餐館、拉麵店,回族人民對開齋節、古爾邦節非常重視,每逢禮拜節日均有阿訇(掌教)主持禮拜與慶祝活動。這是麗水回族人民的好去處,也是麗水城在高井弄出現的獨特宗教文化信仰活動。
高井弄南弄口,有短弄俗稱周家牆弄,原有幢三間兩軒的樓房,其古宅為晚清貢生周益謙之家。這是一個有名望的書香門弟,民國時其子女與孫輩有七人留學日本,其長子周有俊留學日本回來,曾經擔任浙江十一中學(麗水中學)學監,周志畲曾任處屬縣立蠶桑學校校長,周培曾任處州醫院院長,孫女周海燕(仙美)曾在抗日時任麗水婦工隊隊長。周家後代還有多人畢業於大專院校,並有兩人留學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在高井弄南弄口內不遠處,靠右邊有兩幢磚砌牆屋,為清代道光年間譚家所建,開設有兩間當店,俗稱上當店,下當店。這當店就是醬園弄譚家望族所開的,即現高井弄28號、19號古宅。
新四軍駐麗水辦事處設高井弄南弄口。在民國時期有位知名人物,名叫傅肇仁(又名伯龍),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曾擔任過北伐軍某師團長,參加北伐戰爭,並曾任江蘇、浙江省公安局長,幾次被選為麗水國大代表。傅伯龍是一位開明人士,抗戰時國共兩黨合作,新四軍駐麗水辦事處就設於傅家老宅,現為新四軍駐麗水辦事處舊址紀念地。新四軍駐麗水辦事處位於高井弄9號,新四軍駐麗水辦事處於1938年3月至10月間,由吳毓任主任,其主要任務是同國民黨地方政府交涉、籌措軍需給養,協同中共處州(麗水)黨組織動員、介紹青年學生挺進敵後抗日。傅家老宅(9號)為清代建築,磚木結構樓房,建築面積約765平方米,1988年7月麗水市(縣)人民政府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3月麗水市(地)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抗日期間,革命進步文化思想宣傳在麗水甚為活躍。在高井弄口,1938年3月創辦了浙東書店。該店依據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劉英指示而開辦,是共產黨地下發行機構和秘密聯絡站,經理杜宏賢。書店附設麗水浙東印刷廠,除承印書刊外,同時還秘密承印共產黨檔案。1938年4月進步刊物《浙江潮》第7期原在金華出版,該刊前6期由溫州私營印刷廠印刷,自第7期起改由設在麗水城內高井弄口的浙東印刷廠印刷,並改旬刊為周刊。為此,《浙江潮》在麗水設立辦事處,並由中共黨員鄭洪範為負責人,主持該期刊印刷及約徵稿件等事務。該刊在麗水城共印刊38期。1939年1月,《浙江潮》周刊第45期出版,自本期起,該刊遷回金華印刷出版。1940年4月,麗水浙江省戰時木刻研究社出版《木刻叢集》第4集《鐵騎》(木刻畫刊),初版2000冊,由設在麗水城高井弄3號的浙東印刷局發行。該期刊上發表了版畫家麗水金逢孫的《一個哨兵》、潘仁的《又是一大片房子被焚了》木刻版畫作品各1幅,並在各有關刊物上發表作品多件,反映了麗水藝術家們積極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受到社會各界關注。1941年春,我省地下黨創辦的麗水浙東書店被日本飛機所投的燃燒彈全部燒毀,被迫停止活動。1942年6月24日,麗水第一次被日寇占領,在麗水城內多家的期刊、書店及文化團體被迫停頓或轉移活動。高井弄也直接遭受日寇野蠻洗劫與破壞,被炸房宅多處。
高井弄這條古弄,歷經滄桑,在明清前的建築物與民宅難以查考,保存下來的一般為晚清與民國期間的房宅,而且破敗不堪,許多均屢建屢修,不過還有多幢保持舊貌。巷弄街道店面框架構建基本保持原樣,但店面進行了不同裝飾。如果政府部門採取措施還可以保護好處州府城這條古老的文化巷弄。不過,得及時搶救,如高井弄林家古宅(五代做豆腐世家),星耀張南古宅(4號),傅家老宅(9號),王、張一合院13家走馬樓(34號),譚家上、下當店(28號、19號),南明馨秀古宅(40號)、吳家古宅(99號)及其42號、65號、88號等老宅,若不進行有效保護將危在旦夕之中,會造成毀滅性禍害。另有在高井弄55號旁的高井,必須作為珍貴文物予以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