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秀

高世秀(1876~1940),字志清,定邊縣鹽城堡鄉二樓村人。生於寧夏銀川市。

基本信息

高世秀(1876~1940),字志清,定邊縣鹽城堡鄉二樓村人。生於寧夏銀川市。父高大茂,經商,比較富裕,除經營一處油坊外,還養駱駝20餘峰,兼營馱腳販運。高兄妹二人,自幼受父母寵愛,豪放任性。少年不喜讀書習字,專愛舞槍弄棒,練就一身武藝,喜好結交,行俠仗義,朋友常取其衣物馬匹從不吝惜,友人有急事,寧肯借貸典當亦要幫忙,有“城府英豪”之稱。
1893年高16歲時,其父見他學文不成,整日在外遊蕩,交朋結友,打抱不平,惹是生非,便令他拉駱駝學做生意,從繼父業。從此他走南闖北,奔走江湖,往來於三邊、內蒙古河套、西安等地。一次在靈州賭場偶遇董福祥府中一老差官因賭輸受窘,高便解囊相助,使其受到感動,遂引薦高加入哥老會,此人系會黨的“大龍頭”,高一入會便成了“內堂大爺”。不久,高因結交江湖朋友,不僅把賺來的錢花光,還把駱駝變賣了不少。他不敢向家人交待,遂棄商從戎,經他解救的差官推薦到董福祥部下當了一名親兵。1895年,甘、青河湟事變,韓努力、馬永琳領導回民反清,高隨董部奉旨剿滅“叛軍”。高在董部10年中結交了很多生死與共的弟兄。1902年,高在董部策動譁變未成,被董發覺,高藉故殺了向董告密的軍官而叛離潛入平羅、石嘴山、賀蘭山一帶活動,創立了“賀蘭山堂”(亦稱“興隆堂”),自任堂主。借開山立堂之機,夜率龍占海、馬躍川等人殺死當地為非作歹的外國神甫二人,作為他開山典禮前首義之舉。1908年秋,董福祥死後,高世秀為組織反清武裝,想從董府庫中得到一些武器,因不知其底細,便秘派高登雲帶他前去,卻被發覺,高登雲因此被捕判刑。高世秀遂前往三邊老家與會友鄭思傑、鄭思誠弟兄交往。辛亥革命初,高積極擁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的革命綱領,多次組織領導民軍起義,與定邊民軍首領會合,增援西安民軍同清軍在禮泉、乾州之戰。後回響陝西會黨領袖井勿幕的才俊號召,卸甲歸田。1914年參加了反袁護國和反北洋軍閥政府的護法鬥爭,在陝北、甘肅、綏遠等地首先樹起反袁護國旗幟。高世秀和陝北會黨人士通電擁護孫中山,表示堅決反對袁世凱改元稱帝。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高世秀參加與領導寧夏府城及靈州的起義活動。是年6月,“寧夏革命同盟會支部”建立,高世秀、劉華黨作為寧夏哥老會首領,率成員50餘人加入同盟會,使哥老會由 “反清復明”轉為公開“排滿革命”,成為辛亥革命骨幹。是年10月末,在光復靈州之戰中,高世秀擔任寧夏民軍副總指揮,11月,被推舉為10人軍事委員會委員之一,與其他委員共同負責寧夏革命軍政府的武裝組建工作。辛亥革命失敗後,高世秀率孤軍退往陝北。在此期間,聯絡綏遠地方武裝盧占奎、環縣民團團總張九才和各地哥老會組織,多次興兵進攻寧夏,均遭失敗。1917年在賀蘭山北帶兵與馬鴻逵作戰,陷入重圍,全軍覆沒,高世秀17歲的長子陣亡,堂弟被寧夏府殺掉,祖墳被進入定邊的馬福壽挖掘。此後,高世秀繞道投靠了井岳秀,深受井的歡迎,幫他成家並任命為鎮守使署參議。1920年,高被井任命為范篤生騎兵團營長。1917年,高世秀聯絡環縣民團團總張九才,把靜寧縣巫醫吳生炎指認為“清皇帝後裔”,並擁立為“皇帝”,改名為“達爾六吉”,想以此作為號召,籠絡蒙古王公貴族,騙取蒙部各族支持,達到攻取寧夏的目的。是年3月,高世秀在進攻寧夏時,被馬福祥部擊敗。偽皇帝逃匿於賀蘭山山洞中被搜獲,19名主犯被處決,高世秀率少數人馬再次逃回陝北,復辟鬧劇收場。1921年春,高世秀代范篤生任團長,率團駐三邊之地。不久,告桂滋發動兵變,高世秀奉井之命,率兵 3000開赴三邊追堵。因家鄉觀念,私情結交,將其放走。1924年,高被編任井岳秀騎兵旅長。1928年,高被授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第九路軍騎兵第一師中將師長。後改任騎兵旅旅長,率團駐防於神府“三邊”。此間,因高參與反井活動,被井覺察,受到排擠壓制;又因本人接近晚年,意志消沉,缺少實幹精神,1930年冬,離開榆林避居山西汾陽峪道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高世秀任鄧寶珊總司令部的總參議,協鄧宣傳抗日,偵察敵情,了解情況,溝通協調各方面關係,團結各方共同抗日,還參與鄧的各種會議,協商合作抗日問題。高世秀歷經曲折遭遇,積勞成疾,於1940年12月19日在榆林東南郊金剛寺桃林山莊後溝家中病逝,時64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