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作戰能力

確立作戰體系建設的新理念。 確定形成體系作戰能力的新思路。 通過體系作戰要素的融合,實現體系作戰效能的最大值。

體系作戰能力是信息化轉型期面臨的系統工程,其緊迫性和艱巨性是不言而喻的。把握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的特點規律,堅持理論先導、統籌規劃、務實創新、科學求證的思路,是當務之急。
研究作戰體系建設的客觀規律
確立作戰體系建設的新理念。體系作戰的優勢主要表現為:通過作戰單元、作戰要素之間的協同、互補,形成新的作戰能力;通過決策信息的高度共享達成決策優勢,並轉化為行動優勢;通過作戰要素、作戰單元的自適應和自同步,保證整個作戰體系在受敵人攻擊後仍然保持穩定,避免能力驟降或體系崩潰;通過動態組合具有特定功能的任務共同體,提高靈活、快速的應變能力。對上述規律的認識是形成新理念的核心,我們應當打破思維定勢,努力實現觀念上的“五個轉變”:將機械化戰爭單一軍種為主的契約作戰轉變為多軍兵種聯合作戰;將以平台為中心轉變為以網路為中心;將單元對抗轉變為體系對抗;將重視火力轉變為既重視火力更重視信息力和機動力;將重視數量規模轉變為重視質量效能,從而為我軍體系作戰能力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制定作戰體系建設的總目標。體系作戰能力的基礎是信息系統,其物質依託是信息技術及其物化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其作用機理是信息力、打擊力、機動力、保障力的高度聚合和精確釋放;其制勝關鍵是信息優勢的全程獲取和整體功能的發揮;其表現形式是要素融合、效能倍增的整體作戰能力。概括地講,體系作戰能力的總目標是情報預警、指揮控制、力量運用、綜合保障的一體化,最終實現作戰效能的最大化。因此,體系作戰能力建設要圍繞“互聯、互通、互操作”根本要求,突出抓好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信息化武器裝備和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理論法規、體制編制和人才隊伍等六大系統的整體建設,從而實現體系作戰功能的高度融合,真正發揮體系作戰的綜合效能。
確定形成體系作戰能力的新思路。“技術上每進步多少,軍事上就落後多少”。縱觀聯合作戰發展的歷史,有三個方面應當加以關註:一要打牢以高效能的信息系統為標誌的建設基礎,這是前提和保證;二要突出破擊敵作戰體系的“撒手鐧”這個重點,這是核心和關鍵;三要兼顧“雙重任務”的時代需要,謀劃當前與長遠。考慮到上述要求,我軍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的思路應當是“打牢基礎設施、構建優良環境、突出四種能力”。基礎設施是指直接支撐作戰體系有效運行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網路化信息傳輸、綜合處理、套用服務和安全保障等功能;優良環境是指對作戰體系的建設、運用發揮重要作用的外部環境,包括作戰理論、法規制度、人才隊伍、體制編制和聯合訓練等;四種能力即預警偵察能力、指揮控制能力、精確打擊能力、綜合保障能力。這是指揮體系作戰能力的具體體現。
構建靈敏、快捷、穩定的綜合信息系統
加強統籌協調。搞好綜合信息系統的統籌協調,是保證體系作戰能力沿著預定方向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軍信息網路建設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系統建設依然存在著分別建設、各自為政、各取所需、兼容性差、難以融為一體的突出問題。尤其在橫向協調聯繫上,柵格技術標準和接口不統一,網路結構不合理,互操作能力弱,使軍兵種間簡單的互通型網路系統,難以向高度融合的互聯互通型信息系統跨越。加強頂層設計,必須採取需求工程技術、體系結構技術、效能評估技術、建模仿真技術,對現有格局進行改造。首先,應特彆強調體系結構技術和需求工程技術這兩項核心支撐技術。同時,制定全軍軍事綜合信息系統建設的規範和標準,建立由高層次管理機構與作戰、裝備、研發部門相結合的領導小組,形成頂層設計的長效機制。此外,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不同軍兵種的需求,以體系破擊基本戰法為主線,運用戰爭設計工程與仿真模擬手段,堅持改組、重建、保留相結合,清晰描述作戰需求、系統發展和裝備換代之間的信息互動關係,提出滿足不同軍兵種作戰需求的系統結構和技術標準,使單一軍兵種簡單互通型信息系統快速升級,轉變為高度融合的三軍共享信息系統。
扭住集成建設。《軍隊信息化建設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軍隊信息化建設技術路線圖”提出,對各類信息資源以及支持資源進行系統集成,提高網路“端到端”、“即插即用”、“按需分發”、“柔性重組”的能力。當前,信息系統建設弊端有三:網路系統在可伸縮、可重組、可替代方面與體系作戰要求存在較大差距,不能滿足作戰地域全覆蓋、結構功能重組合、設備損壞可替代的要求;信息系統與作戰單元之間的接口單一,系統融合度不夠,持續寬頻動中通、信息對抗能力不足;信息系統與戰場感測器、偵察監視系統和武器平台、諸軍兵種作戰平台之間耦合度低,缺乏有效鉸鏈。因此,必須從物理集成、信息集成和套用集成三個層次入手,整合公共信息平台,通過子系統的功能最佳化、模組組合和數據鉸鏈,統一系統接口、統一系統管理、統一與數據格式,依靠集成建設解決軟體硬體的“異構性”問題。軍隊現有無線、有線、衛星、移動通信等,應儘可能與地方信息系統兼容,建立軍地一體、縱橫貫通、多路迂迴的三軍網際網路。此外,還應通過開發資料庫技術,整合資源,運用數據鏈將感測器、指揮中心、武器平台等作戰要素融為一體,實現信息分發、指揮控制與武器系統的自動鉸鏈,按照作戰需求集成情報偵察、預警探測、指揮控制、火力與機動、綜合保障等子系統,提高體系作戰能力。
強化安全防護。信息安全應當與體系建設同步考慮,把體系的可靠性、穩定性作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著眼點,抓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晶片、高端元器件和基礎軟體研發,加強網路安全、密碼安全等防護手段建設,完善安全管理法規和風險評估機制,增強對網路攻擊的預警能力。同時,應當看到,加強進攻手段建設對確保系統安全不可忽視,以攻助防能夠增強網路安全防護能力。為此,可以運用小型化、自適應、猝發等抗干擾技術強的通信裝備,選用模組化、通用化、標準化、兼容性好的信息設施,確保系統受損時能迅速替換或重組。同時,不能忽略系統監控、維修和管理,加強電磁頻譜管控,防止自擾或互擾。
打造體系作戰所需要的力量體系
凝聚各種作戰力量。作戰力量如何才能擰成一股繩?在全局上,應遵循“自頂向下”的分解原則,而在局部上則應遵循“自底向上”的聚合原則,以體系作戰能力為紐帶,加速聯合作戰力量的一體化建設。軍種自成體系的訓練編組模式應當打破,代之以按區域組建聯合訓練指揮機構,形成統轄參戰軍種、適應體系作戰要求的網狀扁平、縱橫一體的訓練指揮體制。同時,整合隸屬於不同建制的偵察、預警、探測、定位等各類情報偵測力量,全面提高參戰部隊的戰場感知能力與信息共享能力。此外,要加快攻克“瓶頸”的步伐,大力發展聯合作戰所需的各類信息化主戰裝備,提高現有武器裝備的信息化含量,使武器系統有更快的反應速度和更高的作戰效能。對各類作戰物資、勤務力量和後勤裝備也應進行整合,力求構建作戰部隊與保障機構、保障實體之間的一體化物流配送體系,以直達、快速的精確保障代替逐級、粗放式保障。
實現武器系統的綜合配套。攻防兼備的武器系統,是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基礎。它包括:發展集情報、偵察、監視、通信等為一體的指揮系統,提高聯合作戰的指揮與控制能力;發展通用數據鏈、高速數據鏈和專用數據鏈,提高各作戰體系的快速反應能力;發展天基信息感知、導航定位、空間測繪系統,以及關鍵空間、臨近空間的攻防對抗系統,提高太空預警、引導和反制能力;發展水下、空中、陸上的多層次、遠距離精確制導兵器,以及定向能武器、雷射武器、微波武器、動能武器以及非致命武器,提高精確打擊和毀傷能力;有重點地發展電子戰、網路戰系統,提高電磁空間的對抗能力;發展大型運輸機、綜合運輸補給艦、戰場偽裝和多功能戰場裝備搶修等裝備保障系統,提高一體化綜合保障能力。
把握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我軍機械化尚未完成,又需向信息化過渡,這個客觀現實要求體系作戰能力的形成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分層次、分步驟推進。在聯合的層次上,由以前的軍種戰役軍團之間的聯合,逐步向多軍兵種戰術兵團的聯合過渡。在聯合的空間上,由以前的戰役地幅的聯合,逐步向更為精確的戰術地幅的聯合發展。在聯合的時間上,由在預定時間內的聯合,逐步向即時、隨機的方向轉變。總之,體系作戰能力要由應對小規模低強度體系作戰,向應對大規模、高強度體系作戰發展。但是,體系能力的形成要注意保持理性,聯合作戰層次下沉、擴大體系能力形成的規模要控制好幅度,留有餘地,不是層次越下沉越好,聯合的面越大越好,因為體系作戰能力的形成受制於體制、裝備、人才等多方面因素,不能遍地開花。貪多求快的結果是欲速則不達。
深化作戰指揮體系的調整改革
立足長遠發展,加大改革力度。從目前看,體制編制轉型仍是制約作戰體系發展的重要因素。現行指揮體制由於指揮機關攤子大、機構重疊,產生了政出多門、互相掣肘的現象。領導機關集軍政、軍令於一身,指揮、管理職能交叉,影響機關效能發揮;戰區機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本區陸軍的指揮機構,還沒有形成對其它軍種部隊的聯合指揮機制……這些問題導致了內耗嚴重,難以保證指揮的時效性和反饋的準確性。體制編制最終決定作戰體系的效能,迴避矛盾會使我們錯失發展良機,不疼不癢的改革也難以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體系。改革完善體制編制,必須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按照系統論證、總體設計、分步推進的思路,立足當前需要,著眼長遠發展,儘快研究制定符合體系作戰要求的近中期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方案。充分發揮科研院所的諮詢作用,廣泛聽取部隊合理化建議,積極借鑑外軍的成功做法,增強體制編制調整改革的科學性。
圍繞系統集成,增強融合能力。我軍的作戰力量體系經過幾次調整改革,各軍兵種結構得到了較大改善。現在的問題是軍種界限過於分明,作戰功能單一;新型軍兵種部隊數量少,適應體系作戰的模組化、小型化、多能化新型編組模式尚未成型。為了適應體系作戰的需要,當務之急是儘快提高軍種融合度,調整軍兵種構成比例,適時組建新型作戰力量。按照系統集成原則,打破利益壁壘,消除人為界線,在軍種之間、兵種之間進行最佳化組合,使小型化、合成化、多能化的聯合作戰模組,由按軍種職能編組向按作戰功能融合轉變,作戰體系由單元功能融合向要素能量聚合轉變。通過體系作戰要素的融合,實現體系作戰效能的最大值。
強化作戰功能,堅持同步推進。我軍傳統指揮體系縱向層次較多,是影響戰時指揮效能的突出矛盾。如果指揮信息完成一次運轉周期,需要經歷多層指揮機構的逐級傳遞、層層過關,那么在快節奏的戰場上,就無法實現軍兵種和友鄰之間橫向溝通,削弱了信息傳遞的時效性。戰時體制編制是平時體制編制的延續,調整體制編制要突出作戰功能,壓縮機關編制,減少層次,合併機構,最佳化職能,理順關係。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依託社會力量提供保障的醫療、文體、干休所等非作戰單位,及時移交地方,走社會化保障之路。同時調整部隊內部結構,處理好平時職能與戰時職能之間的關係,按戰時職能編組部隊,做到平戰結合、以戰為主,強化體制編制的作戰功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