骫骳

骫骳

骫骳,拼音wěi bèi,詞語意指曲折委婉;屈曲。出處《漢書·枚皋傳》:其文骫骳,曲隨其事,皆得其意。又如宋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奚辨麗而可紀,徒骫骳以興譏。何弗避於詆訶,輒外彰於嗤笑。”

拼音

wěi bèi

字義

wěi:骨端彎曲。引申為枉曲,彎曲。
bèi: 〔骫~〕脛骨,引申為屈曲。

基本解釋

(1) 曲折委婉;屈曲;
(2)委靡。

詳細解釋

(1).謂文筆紆曲或委靡無風骨。
《漢書·枚皋傳》:“其文骫骳,曲隨其事,皆得其意。”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奚辨麗而可紀,徒骫骳以興譏。何弗避於詆訶,輒外彰於嗤笑。”
清 李慈銘 《書凌氏廷堪校禮堂集中書唐文粹文後文後》:“要之,中 唐 以降,駢偶骫骳,謂為文章之衰則可,謂非文章之體則不可也。”
(2).引申謂作文曲意迎合人意,風格卑下。
宋 陳亮 《鄭景望雜著序》:“苟足以移科舉骫骳之文,不根之論,是某等之心,而識者豈必以是而盡求公哉!”
(3).謂為人曲意依從,無骨氣。
《金史·裴滿亨巨構等傳贊》:“ 巨構 骫骳, 賀楊庭 骨鯁。” 明 歸有光 《乞休申文》:“遇事發憤,欲有所建立,不能骫骳不顧利害。”
清 錢謙益 《琅邪王府君墓表》:“﹝ 王臨 ﹞不能骫骳事權要,數上書當道,請罷去。”
(4).方言。頑皮。 清 胡文英 《吳下方言考·四支》:“骫骳,音還皮……案:骫骳,嬉戲也。 吳 諺謂好戲為骫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