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痹

語出《素問·痹論》。指氣血不足,寒濕之邪傷於骨髓的病症。

基本概述

語出《素問·痹論》。指氣血不足,寒濕之邪傷於骨髓的病症。主要症狀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難舉。
骨痹
病名。
①風寒濕邪內搏於骨所致骨節疼痛,肢體沉重之證。多因骨髓空虛,致邪氣乘隙侵襲。《素問·長刺節論》:“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證見骨節疼痛,四肢沉重難舉,有麻冷感。治宜補腎祛邪,用安腎丸、附子獨活湯等方。
②指腎痹。《症因脈治》卷三:“腎痹之症,即骨痹也。”詳腎痹條。
③指寒痹、痛痹。《醫宗必讀·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其證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參見寒痹、痛痹條。

症狀

骨痹在《內經》早有記載,但不夠系統。後世醫籍雖有論及骨痹者,但均缺乏對病因病機以及辨證論治等方面較為詳盡的論述。本病症情較為嚴重,容易致殘,應引起臨床醫生足夠的重視。
西醫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大骨節病、多發性骨髓瘤痛風等病種出現骨痹的主症時,可參考骨痹辨治。

病因病機

骨痹不都屬於始發病證,故其病因病機較為複雜。《張氏醫通》和《類證治裁》均提到:“骨痹,即寒痹、痛痹也。”這種提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寒痹、痛痹的疼痛症狀都很劇烈,容易演變為肢躇筋縮、肢節廢用的骨痹。其他如歷節、痛風、鶴膝風等亦有類似情況。骨痹的外因並不只限於感受寒邪,六淫之邪皆可致病。至於感邪的誘因可以多種多樣,或飲酒當風,或水濕侵漬,或露宿乘涼,或淋雨遠行,或嗜食辛辣厚味等等,不勝枚舉。

診斷

根據古代醫家對骨痹證候的描述,骨痹的臨床表現大致有以下的特點:
1.關節或肌肉疼痛劇烈。
2.肢體酸脹重著。
3.關節浮腫,甚則變形。
4.肢體僵硬,屈曲難伸。
5.汗出煩心。
針對歷節、痛風、尫痹、鶴膝風等病的某些證候與骨痹相似之點,可參考以下內容作出診斷。
(一)病史
1.發病前多有受寒、受潮或外傷史。
2.有長時間的腰背部僵硬疼痛或四肢大小關節的腫痛史。
(二)全身症狀
1.全身乏力、沉重酸脹。
2.低熱或怕風冷。
3.多汗、心煩。
(三)關節症狀
1.腰背或四肢大小關節固定性劇烈疼痛。
2.四肢大小關節腫脹,或有積液。
3.關節屈曲難伸,或有僵直、畸形。

辨證治療

風寒濕痹證

證候:四肢關節疼痛,或有腫脹,疼痛固定,痛如刀割,屈伸不利,晝輕夜重,怕風冷,陰雨天易加重,肢體酸脹沉重。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象弦緊。以關節疼痛、肢體疫脹沉重、怕風冷、陰雨天易加重為辨證要點。
治法:散寒除濕,祛風通絡。
方藥: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30g 川芎12g 當歸12g 麻黃9g 桂枝12g 羌活15g 獨活20g 防風12g制川烏(先煎)10g 川牛膝20g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當歸、川芎養血活血;川牛膝活血通絡。
加減法:如關節腫脹或有積液,可加茯苓、澤瀉、車前草;如上肢痛甚加細辛、片薑黃;下肢痛甚加松節、鑽地風;如服藥後有咽乾、咽痛等症出現,可酌加麥冬、生地、玄參。

濕熱蘊結證

證候:關節紅腫,灼熱焮痛,或有積液,或有水腫,肢節屈伸不利,身熱不揚,汗出煩心,口苦粘膩,食欲不振,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象滑數。以關節紅腫熱痛、口苦粘膩、納呆、苔黃膩為辨證要點。
治法:清熱解毒,祛風利濕。
方藥:除濕解毒湯合羌活勝濕湯加減。
莊薏米30g 土茯苓30g 山梔子10g 金銀花20g 連翹15g 川牛膝20g 木通6g羌活15g 獨活20g 防風12g 川芎12g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山梔子清熱除煩;生薏米、土茯苓、木通清熱除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除濕;川芎、川牛膝活血通絡。
加減法:如發熱、關節紅腫明顯者加黃柏、板藍根;如關節積液或有浮腫者加車前草、澤瀉、防己;如關節僵硬、疼痛劇烈者加炮山甲、全蠍、白花蛇。

肝腎虧損證

證候:腰尻疼痛,上連項背,下達髖膝,僵硬拘緊,轉側不利,俯仰艱難。腹股之間,牽動則痛,或有骨蒸潮熱,自汗盜汗。舌質尖紅,苔白少津,脈象沉細或細數。以腰髖疼痛,脊柱僵硬拘緊,腹股之間牽動則痛為辨證要點。
治法:補益肝腎,活血通絡。
方藥:大補元煎合身痛逐瘀湯加減。
熟地黃20g 葛根30g 羌活12g 杜仲12g 枸杞子15g 秦艽12g 土鱉蟲10g 桃仁10g 紅花10g 乳香10g 川牛膝20g
方解:方中熟地、杜仲、枸杞子補益肝腎;秦艽、葛根、羌活散風強督;土鱉蟲、桃仁、紅花、乳香活血化瘀;川牛膝活血通絡。
加減法:如有骨蒸潮熱,自汗盜汗、腰髖灼痛者,加金銀花、丹皮、知母;熟地黃改用生地黃:如惡寒、肢冷,得熱痛減,加桂枝、川椒、熟附子。

痰瘀互結證

證候:關節疼痛腫脹明顯,甚則變形,難以屈伸轉動,動則痛劇,或寒或熱,寒熱錯雜,全身乏力,兩手時有震顫,四肢常有抽動。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多白膩,脈象沉細或澀。以關節疼痛、腫脹變形、全身乏力、動則痛劇、難以屈伸、舌質紫暗為辨證要點。
治法:補益氣血,化痰破瘀。
方藥:趁痛散合聖愈湯加減。
黃芪30g 黨參2g 當歸15g 川芎12g 桃仁10g 紅花10g 制乳香6g 制沒藥6g 炮山甲9g 土鱉蟲10g 白芥子10g 全蠍6g(研沖)
方解:方中黃芪、黨參、當歸補益氣血;桃仁、紅花、乳香、沒藥、山甲、土鱉蟲、川芎活血化瘀;全蠍祛風解痙;白芥子化痰散結。
加減法:關節紅腫疼痛或有低熱者加金銀花、板藍根、虎杖;關節冷痛,得熱痛減者加桂枝、川椒。

其他

股骨頭壞死的中醫病因與病機
引起股骨頭壞死的病機有幾下幾種:
1.暴力所傷 由於外界暴力、創傷造成輕者皮肉受損,重者組織結構破壞骨折,使氣血驟然瘀滯,氣機不利,阻遏脈絡,脈絡不通,氣滯血瘀,股骨頭局部血液供給受阻,從而發生股骨頭壞死。暴力所傷日久不愈,累及肝腎,肝腎虧虛,精血不足,骨失所養,久之發生股骨頭壞死。
2.六淫所傷 風寒濕邪所傷,主要是感受寒濕邪,寒濕之邪內斂,腎陽不足,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外邪侵襲所致。陽氣受阻,氣血鼓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痹阻不通,骨失所養,而氣滯血瘀,筋脈失養,陽氣不足,陰寒內勝,氣血凝滯,不溫煦四肢,發為股骨頭壞死。腎陽不足。
3.邪毒所傷 邪毒乃藥物之毒,毒邪內侵,肝腎脾受損,臟腑功能紊亂,導致氣機升降功能失調,久之肝腎虧損。肝主筋,腎主骨,筋骨相連,是肝腎之外合,肝血充盈,筋骨得養則關節功能正常。久病腎臟受累,腎陽不足,脾失於溫煦,氣血生化乏源,骨生長不利。由於陰陽互根互生,腎陽不足,陰精化生無由,致使肝腎陰精虧虛,故氣血兩虛,肝腎不足,髓海空虛,腎虛則骨枯槁而不用,久之骨質疏鬆。脾氣不足,氣血生化無源,肌肉攣縮,屈伸不利,久之則發生股骨頭壞死。研究證實,長期大量使用激素可導致體內免疫功能低下,造成腎陽虛,易於誘發本病。
4.先天稟賦不足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股骨頭骨骺發育不良,易於壞死,或髖臼發育不良,股骨頭包容不足,均可導致股骨頭壞死。
5.後天失養 後天之本在於脾,先天之本在於腎,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谷精微不生,無以濡養機體,先天腎精得不到後天水谷精微充養,則腎精不足,腎主骨生髓,腎精不足骨失所養,易發生股骨頭壞死。
6.勞傷過度勞傷過度,傷及氣血,氣血不足,筋脈骨骼失養,四肢百骸及關節功能活動都賴於氣血的溫煦濡養,股骨頭得不到充分血液供應,亦可造成骨質疏鬆,易發股骨頭壞死.
經云:《素問·五臟生成篇》載:“腎之合骨也”,“骨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素問·痹論篇》言:“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痹在於骨則重”。《素問·痿論篇》說:“腎氣熱,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腎之合骨也”是指腎臟與骨關係密切,腎病及骨,骨病及腎。腎痹臨床表現為骨萎弱不能行走,身蜷不能伸直。“骨萎,足不任身”是指兩足不能支持身體,行走不利。“骨蝕”、“骨痹”、“骨萎”及“陰疽”所描述的症狀多和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症狀相似,所以可將股骨頭壞死病歸屬“骨蝕”、“骨痹”、“骨萎”、“陰疽”等範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