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輝塔

騰輝塔

騰輝塔建於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二年(1737年),景名“騰輝倒影”,是原鷗汀八景之一。塔的平面為六角形,共七層,高20.3米,這座樓閣式古塔結構嚴謹,氣勢恢宏,其塔上加塔的建築結構為全國罕見。1988年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建造歷史

騰輝塔騰輝塔
1738年,在辛昌五進士的倡議下修建騰輝塔,用以改善村裡的風水。乾隆年間,騰輝塔又被稱為蓬州塔。

1918年,汕頭髮生7.5級大地震,騰輝塔塔身受震出現裂縫,而塔剎則發生損毀、傾斜。

1988年11月,騰輝塔被評為汕頭市首批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0月,騰輝塔被評為廣東省第7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汕頭市委市政府把騰輝塔修繕項目列入市“十個歷史保育修復項目”。
2016年10月8日,施工單位開始進場對騰輝塔開展修復工作。2016年12月28日,騰輝塔的修復工作全面完成。

結構特點

騰輝塔騰輝塔
騰輝塔塔坐東南向西北,平面為方形,外觀七級,腔內3層,為樓閣式灰沙夯築塔,殘高15.66米。首層邊長2.47米,高3.51米。二至七層高度依次為1.92米、1.73米、1.59米、1.46米、1.35米、1.55米(該層含檐瓦面高度)。塔身除出檐用青磚疊澀而成,門框用花崗岩條石砌築,頂檐以瓦、灰沙鋪砌外,其餘均用貝灰、河砂、石灰、糯米、黃糖等混合夯築而成。腔內3層,每層用4根花崗岩石枋承木樓板,置活動木梯可登各層。第一層正面辟一外方內拱形門,二至七層每面辟拱形窗,窗均排列在同一直線上。塔身逐層遞減,收分適中。塔檐以挑檐磚疊澀挑出,上批灰沙,各檐下轉角處置一異形丁頭拱。塔剎為青磚砌築的六角五級仿樓閣式小塔,現殘存四級,高約1.99米,除各轉角處無丁頭拱外,其外觀與塔身基本相同,造型獨特。

特殊作用

這座七層樓閣式古塔的塔剎,竟是一個形貌與塔身相似的五層樓閣式小寶塔。結構嚴謹,氣勢恢弘。是全國罕見的塔上加塔的建築結構。騰輝塔作為風水塔,當時離不遠,所以在當時有一種非常實用的功能,就是起到導航的作用。後來,又成為人們往返於汕澄之間的路標塔。1917年農曆正月初三鷗仃地震,塔受損,塔剎傾斜,塔身龜裂,但整塔基本尚好,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價值

此塔自建至今已有二百餘載,雖然歷經了風暴地震的破壞,但狀貌基本完好,給鷗汀增添秀麗景色。而且對於研究潮汕地區的歷史、文化、古建築藝術以及民俗文化活動均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