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駝陶俑

駱駝陶俑於1980年山西省太原市斛律徹墓出土,現收藏於山西博物院。駱駝高大健壯,雙峰間馱著裝滿絲綢、珍寶之類的沉重皮囊。皮囊上坐著正在持餅進食的胡商。是中亞或西亞商人勞碌奔波於絲綢之路的真實寫照。

簡介

駱駝陶俑駱駝陶俑

名稱:騎駝陶俑

朝代:隋開皇十七年(597年)

尺寸:高45.5厘米

1980年山西省太原市斛律徹墓出土,現收藏於山西博物院

外觀

駱駝高大健壯,雙峰間馱著裝滿絲綢、珍寶之類的沉重皮囊。皮囊上坐著正在持餅進食的胡商。該俑是中亞或西亞商人勞碌奔波於絲綢之路的真實寫照。中世紀的中國具有超強的綜合國力和豐富的物產,吸引了無數胡商千里迢迢來到中原。“沙漠之舟” 駱駝,以其默默無聲的千年負載,成為“絲綢之路”當之無愧的象徵。胡商以這種特殊的運載工具,背負寶石、香料、瑪瑙而來,又滿載絲綢、瓷器、茶葉而歸,異域的禮俗、宗教和文化也隨之紛至沓來,胡風禮俗、胡樂歌舞成為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他們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作出了特殊貢獻,並播下了友誼火種。

其他駱駝陶俑

唐唐三彩騎駝陶俑

名稱:唐唐三彩騎駝陶俑

唐唐三彩騎駝陶俑唐唐三彩騎駝陶俑

年代:唐 ,約盛唐開元年間(713年--741年),
尺寸:俑高74cm、寬54cm。
河南洛陽出土。騎駝俑頭戴唐人高踣圓頭巾子幞頭,深目高鼻,絡腮鬍。身服折襟窄袖、開骻過膝的胡服,下著袴,腳蹬高靴。騎雙峰駝,手扶前肉峰,肩負一猴,抬頭張望。駱駝昂首引頸,作嘶鳴狀,四腿肌肉起伏,似有彈性,四足前後錯落,作欲起步狀。俑深目多須,為西域康國人形象。康國人善商賈,唐代強盛,於西域(新疆)各地置都護府,使漢代開拓的自長安京都經河西走廊、直至中亞各國到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騎駝陶俑塑造了盛唐時西域康國人東來中夏的情景,表現了他們在我國經商之暇,戲猴、騎駝漫遊情趣。
三彩釉配色自然,清麗勻淨,俑和駱駝分別以深、淺的赭黃色為主色調,俑的折襟、襯衣和駱駝的頭、頸及四腿的絨毛施以淺黃色釉,色彩對比鮮明而不強烈。雙峰肉鞍披墊以綠、赭、黃三彩釉色,清麗而不浮華。釉色焙燒勻淨無瑕疵,顯示了我國唐三彩技藝之精湛。三彩騎駝陶俑的塑造藝術和三彩釉的燒制技術都達到了極其嫻熟的高度,屬國家珍貴文物。

西域人騎駝陶俑

名稱:西域人騎駝陶俑

西域人騎駝陶俑西域人騎駝陶俑

年代:唐朝時期
尺寸:高89.7厘米、長26.5厘米

1954年山西省長治市王琛墓出土,這件陶駱駝形體高大。背騎胡人深目濃眉,高鼻,絡腮鬍,身穿翻領皮毛褊衣,腰束帶,系一小香囊,坐在橫搭於駝背的行囊上,左手執韁繩,右手高舉,作揮鞭狀。唐代的絲綢之路連結中國和中亞西亞乃至歐洲諸國。在絲綢之路上,許多波斯、阿拉伯商人、技藝人前往長安。此俑生動再現了奔波在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商人形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