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馭經濟

內容介紹

本書為比較政治經濟學領域名著,作者對英法兩國“國家”干預經濟的經濟政策與績效方面的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指出:由於兩國在國家、資本、勞工的組織結構方面存在差異,其經濟政策模式亦存在明顯差異,英國各種相對固定的組織結構限制了英國決策採用補救措施的有效性,從而無法阻止英國經濟的衰落;法國政府則在戰後建立起全面的經濟計畫體制,政府由此可以積極運用各種政策手段來推動產業發展。

作者介紹

彼得·霍爾(Peter Hall),哈佛大學政府學系助教、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副教授,曾就讀於多倫多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劉驥,北京大學博士生畢業,現任教於南開大學;朱天飈,北京大學政府學院副院長

作品目錄

評《駕馭經濟》與《金融體系》(代譯者的話)中文版序言前言第一篇理論背景第一章經濟政策與政治學範式 功能主義模型 文化分析 公共選擇理論 集團理論 以國家為中心的理論 研究國家一社會關係的制度主義方法 本書的計畫第二篇英國的政治經濟第二章英國經濟衰落中的市場與國家 國家的規模 巨觀經濟政策的影響 文化的作用 替代性的解釋 早期工業化、帝國及市場的形成 結論 第三章英國經濟政策的模式 巨觀經濟政策的模式 產業政策的模式 政策的根源 結論 第四章凱恩斯主義的演變 戰後的安排:1945-1951年 凱恩斯主義的第一階段:需求管理 凱恩斯主義的第二階段:收入政策 凱恩斯主義的第三階段:干預產業 凱恩斯共識的崩潰 第五章柴契爾夫人的保守主義試驗 1979-1986年的巨觀經濟政策 勞資關係政策 產業政策 目標與績效 柴契爾夫人執政期間的巨觀經濟績效 緊縮政策的分配結果 重塑的社會及國家 長期的展望 經濟戰略的政治面 第三篇法國的政治經濟第六章法國經濟計畫的政治角色 經濟計畫的管理機構 法國的九個經濟計畫:1946-1988年 計畫的演變 計畫的執行和產業政策 經濟計畫的政治功能 從經濟光芒到政治陰影 從理性個體到社會變化中的學徒 結論 第七章國家與經濟計畫的演變 國家的獨立性 國家的凝聚力 國家的合法性 變化的經濟計畫環境 去計畫化 結論 第八章密特朗的社會主義試驗 1981-1982年的再分配性凱恩斯主義 經濟的約束 1982-1983年的緊縮政治 國有化 產業政策:國家主義的復興 產業政策的演變 社會黨領導下的經濟計畫 社會黨領導下的國家 社會的重組 結論第四篇比較的視角第九章比較政治經濟學的制度邏輯 制度主義方法 聯邦德國 法國 英國 政策的最新演變第十章國家-社會關係的組織結構 結構性相互依賴 組織結構的差異與階級力量的平衡 國家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新統合主義與政策制定 政治體系的約束 創新與政治體系 制度、利益與理念 回顧與展望 參考文獻索引譯者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