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

馮氏

馮姓在中國也是一個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馮姓在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河南的馮氏則分布在今天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方; 唐朝末期黃巢起義時, 中原的馮氏有一支為了避難而逃到南方,後來遷到福建 寧化石壁,宋代又分出 上杭,漳州, 武平等馮姓支脈,直到宋末元初時期,上杭的馮氏有的又向南遷到廣東的平遠, 潮州,揭陽,後來又遷到 豐順,梅州等地方。

基本信息

歷史來源

「馮」源出 ;

一 ;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初封於畢,繼封與馮城。其後代逐有馮氏。

二 ; 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後代。

三; 上古馮夷之後

出自歸姓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 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 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出自 新鄭 滎(ying)陽是出自 新鄭滎(ying)陽的姓。 春秋時期有個叫長卿的人,在馮城受封邑,就以邑為姓氏,就是現在的馮姓。

戰國時有個馮亭,做了韓國的上黨守,因為在與 秦國的爭戰中戰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東北,有的在河北,子孫中有許多都是將軍和宰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的時候,姓馮的已有在山東居住了;三國之前,馮氏還遷到現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及湖北公安等地方。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河南的馮氏則分布在今天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方; 唐朝末期黃巢起義時, 中原的馮氏有一支為了避難而逃到南方,後來遷到福建 寧化石壁,宋代又分出 上杭,漳州, 武平等馮姓支脈,直到宋末元初時期,上杭的馮氏有的又向南遷到廣東的平遠, 潮州,揭陽,後來又遷到 豐順,梅州等地方。清 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西漢時有大將馮奉世,東漢有潁川父城(今天的河南寶豐東)人 馮衍,任征西大將軍; 十六國的時候,有長樂信都人叫馮中跋,在今天的 遼寧朝陽,建立地方政權, 國號燕,史稱 北燕;五代時,河北交河 東北人馮道,在後唐, 後晉時任宰相;南唐時,在今天的江蘇揚州人 馮延已是當時著名的詞人;北宋有大臣 馮京;元代時有 散曲家馮子振;明代有散曲家 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清代有詩人 馮班,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的馮雲山,清代末期有打敗過法國入侵者的名將馮子材;近現代有詞人 馮煦,愛國將領馮玉祥, 史學家馮承鈞,農學家,棉花專家 馮澤芳,詩人, 文學評論家馮雪峰,女小說家馮.

馮姓在宋人編寫的《 百家姓》中被列於第9位,現在是中國第27大姓。

其他說法

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 潁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姓氏始祖

得姓 始祖:馮文孫。周文王昌之後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 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後,被封於畢(今陝西省 長安縣西南)。他的後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 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遷都於絳(今山西省 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於今山西芮城北的 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春秋後期 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併。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後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 都安邑(今山西省 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 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於馮城(今河南省 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後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後人尊為馮姓的得姓始祖。

民間“馮、同本司馬”的由來

司馬氏名人— 司馬遷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正三十八歲時因其父 司馬談去世,子襲父職,擔任太史令十年,從事撰寫偉大的史學 著作《史記》。《史記》尚未完成,他就遭 李陵之禍,受刑入獄二年零兩個月。他罹禍的原因是為在作戰時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說了話,觸怒了 漢武帝劉徹。當時領兵與匈奴作戰的元帥是漢武帝愛姬李夫人的長兄 李廣利,其弟為 李延年。李陵是李廣利部下一將。李陵作戰失利與李廣利的作戰部署和不能及時供應糧草有密切關係。司馬遷在指責李陵降敵的同時,不畏權貴,把當時的真實情況一一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皇親國戚李廣利、李延年弟兄,當然難免招禍。

那天,司馬遷在向武帝陳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後,回到家裡還憤憤不平地和他的兩個兒子談論這件公案。他共有二男一女,長子叫司馬臨,次子叫司馬觀,都是讀書識理的青年。他們聽說父親替李陵降敵辯護,都大為吃驚,就趕快找來妹妹 司馬英商議對策。司馬英當時只有十幾歲年紀,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深通事理,擅長詩文。父親撰寫《史記》,她還幫著蒐集和整理史料。司馬英知道父親替李陵辯護,冒犯了權貴,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禍臨頭,就勸兩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連。司馬遷當時卻不以為然地說:“李陵投降匈奴,連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國大罪,至於是真降假降,現在誰也難以斷定,也不必妄加推測,但李廣利援兵不發,糧草不到,卻也是鐵的事實。我作太史令的人難道連這樣的事實都不能講嗎?至於降罪的事,那就要看聖上的裁決了。”誰知他的話剛說完,聖諭就到:傳司馬遷受審。他從此就受刑入獄。 這一下全家驚慌,不知如何是好。還是司馬英有主意。她對司馬臨和司馬觀說:“兩位哥哥可速離京師長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測之禍。”“那妹妹你呢?”司馬弟兄同時說。“爹爹已將我許配 楊敞公子,雖未成親,但我卻可去楊府避難。楊家聲勢顯赫,李廣利弟兄雖為皇親國戚,諒也奈何楊家不得。至於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 司馬臨弟兄告別了司馬夫人和妹妹等正準備起身時,司馬英又說道:“兩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換姓,以防萬一。” 司馬弟兄覺得有理,但改為 何姓,卻頗費思索。司馬英見他們為 改姓這件事反覆商議,一時難決,怕延誤了時間,就接著說:“現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馬子孫。妹妹以為可將司馬二字分開,一家姓司,一家姓馬,或將司字加一豎改為同,將馬字加兩點改為馮。這樣雖千百代後亦可知為司馬氏之後。” 他們聽後覺得有理,就將姓分別改為同,馮,遠逃他鄉而去。所以司馬遷的後代不姓司馬而姓同或馮。

司馬英後來與楊敞結婚,楊敞曾任兩漢 宰相,其子 楊惲有文名,留有《報孫會 宗書》,被收入《 古文觀止》。後因當時出現日蝕,有人誣告是由於他傲世不恭所致。廷尉又搜得其與會宗書,將他以大逆無遭罪腰斬於市。後人《謁太史公墓》詩中“定策猶孤女,能文有外孫”句中的“孤女”和“外孫”即指司馬英與楊惲二人。

據說,西 晉武帝司馬炎為司馬觀的個世孫。公元三一O年,即 永嘉四年,西晉懷帝 司馬熾因司馬遷與,自己同宗而批准 漢陽太守殷濟的奏請,對司馬遷追力口 諡號,將其墓自高門村遷於今日的司馬祠,並建石室,立碑樹垣。至此,司馬遷死後數百年無人過問,一直被封建統治階級冷落嘲笑的境況才開始改變。

家族名人

馮諼

戰國齊人。孟嘗君門下食客,曾以食無魚﹑出無車,彈鋏而歌,孟嘗君聞而特加禮遇。後馮驩為孟嘗君收債於薛城,召債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嘗君之德。

馮夢龍

(1574~1646)

字猶龍,一字子猶。江蘇吳縣人,明文學家。崇禎貢生,知壽寧縣。才情跌宕,工詩文,通經學,著有戲曲數種,尤以小說《 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醒世恆言》著名於世,稱為「三言」。

馮道

馮 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餘年。他在 後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 田敏等人在國子監監校定《九經》文字,並組織刻工雕印,至 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至此始。

馮異

馮 異:東漢開國 名將。字公孫。 潁川父城(今河南省寶豐東)人。初屬 王莽,更始元年(23年)歸 劉秀。隨劉秀 巡撫河北,提出廣施恩德、籠絡人心的建議。攻破 王郎後,封應侯。同年,破鐵脛農民軍於 北平(今河北省滿城北),收降匈奴於林闟頓王。冬,拜 孟津將軍,統 魏郡、河內郡兵駐 黃河北岸,與河內太守 寇恂合力防備 洛陽更始軍。二年夏,乘洛陽守將 李軼不與爭鋒之機,率兵北攻天井關(今山西省 晉城南),得二城;南奪 成皋(今河南省滎陽西北)以東13縣,收降10餘萬人。復渡河擊斬更始所署河內太守武勃,殲5000人。東漢王朝建立,封陽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 鄧禹西征。三年,經 崤底之戰,大破赤眉軍。又擊破延岑等割據武裝,平定 關中。四年,擊敗 公孫述所遣數萬兵於 陳倉(今陝西省 寶雞東),屢次挫敗公孫述進窺關中的企圖。六年,漢軍 隴西之戰受挫後,馮異受命進軍栒邑(今 旬邑北)。此時, 隗囂部將行巡率兵亦欲乘勝攻取馳邑。馮異力排眾議,率兵搶先占領栒邑,然後偃旗息鼓,待行巡軍至,突然出擊而獲勝,北地 豪強武裝勢力聞風歸降。先後領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膚施,今 榆林東南)、北地(郡治馬領,今甘肅省 慶陽西北)、安定(郡治今 鎮原東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 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與諸將共攻落門(今 武山洛門),病卒軍中。 馮異長於謀略,號令嚴整,用兵進止有序;為人謙讓,諸將會聚論功之時,馮異常獨自避於樹下,故軍中稱為“大樹將軍”。

馮 嫽

馮 嫽:中國第一位女 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優 公主遠和禾親到了 烏孫國。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優公主的得力助手。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公主加加 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 馮夫人”。

馮勝

馮勝(?—1395),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 馮國用弟,漢族, 定遠(今屬 安徽)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 大將軍,與 傅友德、 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 宋國公,“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後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

馮國用

馮國用(1323年-1358年),明朝開國大將。漢族,濠州 定遠(今屬安徽)人。好讀書,通兵法,初結寨自保,後歸朱元璋,勸朱元璋先取金陵以為根本。渡江後掌親兵,以戰功累擢親軍指揮使,後在攻打浙江紹興之役中,以暴疾死於軍中,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

馮誠

馮誠, 定遠人,明朝將領。馮國用之子。國用在紹興病死,因其年幼未襲職,由叔父 馮勝襲親軍指揮職。後隨 傅友德平雲南立有大戰功,累官右軍左都督,今有後裔居於河南西平。

馮 如

馮 如:廣東省 恩平人。又名自如,號鼎三。我國第一個飛行家和飛機 設計師。早年在 美國舊金山( 舊金山)當雜工謀生,後轉往 紐約工廠工作,業餘鑽研機械學,數年後自行製造抽水機、無線電報機。在 日俄戰爭中,深感飛機之厲害,自此決心獻身於航空事業,以報祖國。在舊金山集資創辦飛機製造公司。1909年自製收音機試飛成功。 廣州光復時,被任為 陸軍飛機長。後在舉行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遇難。1985年在 恩平縣牛江本鄉建 馮如紀念亭、馮如中學以紀念。

馮承輝

馮承輝:清江蘇省婁縣人,字少眉,一字伯承,號梅花畫隱。貢生。工篆隸,精刻印,兼善畫,尤喜畫梅。著述甚富。有《印學管見》、《歷朝印識》、《石鼓文音訓考證》、《古鐵齋印譜》、《古鐵齋詞鈔》等。

馮子材

馮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將軍。他曾在年近70歲時,在廣西 鎮南關。 諒山等地大敗 法國軍,取得 鎮南關大捷,其名威震邊關。

馮雲山

馮雲山:廣東省花縣人。一名雲珊,本名乙龍。太平天國 領導人。曾任鄉村塾師。1843年與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在桂平吸收 楊秀清、蕭朝貴等山區農民。1851年參與領導 金田起義,任後軍主將,又任前導副軍師,在 永安受封為南王。協助洪秀全制訂 太平天國官制、軍制、律令、營規、 天曆等。1852年攻廣西 全州中炮負重傷,後卒於蓑衣渡。

馮玉祥

(1880~1948)

字煥章,安徽省巢縣人。清末加入新軍,為段祺瑞部下。1921年任河南督軍,直奉戰爭時倒戈傾向奉系,並迅速占領北京,推段祺瑞為總統。次年奉系失敗。其後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西北國民軍總司令、河南省主席。抗戰勝利後,赴國外,在由蘇俄回國時,輪船在黑海上發生火災而被燒死。

馮國璋

馮國璋:直隸(今河北省)河間人。 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曾佐 袁世凱練兵。1903年 北京成立練兵處, 任軍學司正使,與 王士珍、 段祺瑞並稱“北洋三傑”。 辛亥革命爆發,任第一軍總統,率領 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又鎮壓“ 二次革命”。袁世凱死後, 北洋軍閥內部皖、直、奉三派分化,為直系首領。1916年當選 副總統、次年代理總統。1918年被段祺瑞脅迫下台。病死於北京。

馮憲章

馮憲章:廣東省 興寧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 廣州起義。1928年秋,留學日本,與 蔣光慈等建立太陽社 東京分社,並在留學生中建立黨組織。次年被日政府驅逐回國。1930年參加左聯,從事創作和翻譯活動。後被捕,病歿於獄中。

馮桂芬

馮桂芬:江蘇省 吳縣(今蘇州)人。 道光二十年中一甲二名 進士。授予編修。後入 李鴻章幕,為其鎮壓 太平軍獻策。為學重視經世之用,主張實行新政。精於國小,兼及算術。著有《說文解欄位注考正》、《弧矢算術細草圖解》、《兩淮鹽法志》及《蘇州府志》等。

馮雪峰

馮雪峰:浙江省 義烏人。早歲參加文學團體晨光社,結 湖畔詩社。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在 魯迅指導下從事翻譯和編輯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 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書記,《文藝報》主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等職。著有《雪峰文集·論文集》、《 上饒集中營》及上例等。

馮延巳

馮延巳:五代 南唐詞人,官至宰相。著有《陽春集》。

地望分布

馮姓最初發祥於河南省滎陽。馮姓族人自得姓以來,歷經繁衍發展而不斷壯大,在 春秋戰國時期,有韓國上黨守馮亭,入趙,拒秦而戰死,此後其後人分散於上黨潞縣(今山西省 潞城東北)和今河北省境內,且多為各國將相,家族也漸興旺。

先秦時期,馮姓已有徙居今 山東者。至西 漢文帝時,馮姓族人有車騎都尉 馮唐徙居安陵(今 陝西省鹹陽東北),其弟馮騫自上黨徙京兆 杜陵(今陝西省 西安東南),並且均在當地成為 望族。至 三國以前,馮姓族人經遷徙、發展,已經分布於今山西潞縣,山東 淄博,陝西西安,四川 射洪、安徽東至、 中江、渠縣和 湖北公安等地,人口眾多,逐漸興旺。

同時另一支河南馮姓則廣布於河南 內黃、寶豐、 焦作、南陽、安陽及 唐河、湖陽等地,其中湖陽馮姓成為當時著名的 大族。進入三國兩晉 南北朝時期,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不斷,各 宗族都難以在此時安定發展,大的郡望也難以形成,只能處於不斷遷徙的狀態之中,馮姓也不例外,由於連年戰亂,加上西晉時期的 永嘉之亂,馮姓族人也大舉南遷,進入 江蘇、安徽、 江西、浙江等地,在當地生息繁衍,不斷發展,還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望族。

唐宋時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繁榮,馮姓族人也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出現了大批名人與高官,形成很多名門望族,促進了家族勢力的擴大與廣播,使馮姓在此期間進入一個發展巔峰。 唐玄宗時著名宦官 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後為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同時由於唐末北方戰亂, 五代十國時期各國之間連年戰爭,宋時外族多次入侵,馮姓族人在唐宋年間曾進行過兩次大規模南遷,使馮姓散居於江南廣大地區。在元明清時期,馮姓族人更加發展,也歷經遷移,進入 廣東、福建、 台灣等地,有的還遠播於海外,從而使馮姓成為遍及我國各個地區的 大姓。

如今,馮姓在我國分布廣泛,主要分布於廣東、 廣西、|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 雲南等地。馮姓是當今 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