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臣

馮旭臣

馮保初(1888年—1942年),字旭臣,抗日烈士,益都縣(今青州市)長秋村人。任長秋鄉鄉長時,曾多次資助辦學。由於叛徒譚繼生出賣,當他與女兒一起搬運石塊時,不幸中彈犧牲。2018年8月24日,為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勳,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馮保初烈士是其中之一。

基本信息

生平經歷

1939年,當選益都縣抗日民主政府參議長。

1939年,長秋村多次遭日軍洗劫,馮家被焚掠一空,被迫日居山溝,夜宿林莽,備受艱辛。

1942年10月,日偽軍對益都縣西南區抗日根據地開始殘酷的“鐵壁合圍”大掃蕩;馮旭臣率二媳孫玉蘭,女兒馮文秀,孫女新年、蘆橋、平洋,轉移到博山縣口頭鎮(今淄博市淄川區)東馬鞍山上。當時山上抗日軍駐有一個班和28名傷病員以及部分抗戰家屬。他上山後管理一伙食,馮文秀任文化教員,孫玉蘭護理傷病員。11月9日,日偽軍2000多人突然包圍了馬鞍山。兩架敵機輪番轟炸,10多門大炮、幾十挺機槍齊射。戰士、傷病員奮起抵抗。指揮抗擊的是八路軍四支隊二團副團長王鳳林(鋸掉一腿的重傷員)。白天敵人進攻失敗,入夜敵人把重機槍和大炮運到靠近馬鞍山的孟良台和後峪嶺上,並封鎖了山下所有通道。

第二天,在3架飛機配合下,把馬鞍山的防禦工事全部摧毀後又開始進攻。由於我指戰員頑強抵抗,敵人傷亡慘重。此時,傷員及抗屬全部投入戰鬥。旭臣冒著彈雨,從東峰到西峰,送水送彈,鼓舞鬥志。馮文秀在猛烈炮火下,唱歌、喊話,激勵鬥志,傳遞情報,救護傷員。傍晚,由於叛徒譚繼生出賣了東西兩峰間的南天門,敵人占領山鞍,但我軍仍固守兩峰。彈藥用盡,即用石頭阻擊敵人。當他與女兒一起搬運石塊時,不幸中彈犧牲。其女兒文秀和兒媳孫玉蘭及孫女新年、平洋相繼身亡。

人物家庭

長子馮登奎,1939年任八路軍修械所所長,1942年8月在山前村戰鬥中犧牲。次子馮毅之,抗戰時任益(都)臨(朐)淄(川)博(山)四縣聯合辦事處主任,在淄河流域堅持抗日游擊戰爭。三子馮登愷也隨軍戰鬥。女兒馮文秀,1938年入黨,任長秋村、蓼河區婦救會會長。二媳孫玉蘭,中共黨員。

抗日戰爭時期,他帶領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兩個兒媳和女婿等參加抗日鬥爭。日軍投降後,博山縣政府在馬鞍山建烈士塔,正面題“氣壯山河”,兩面刻烈士名單,其中有他一家6口。

獲得榮譽

馮旭臣一門忠烈
1946年,益臨淄博4縣民眾發起,對馬鞍山烈士安葬,將他一家烈士安葬長秋,建碑紀念。碑上方橫書“民族光輝”,碑文題為“旭臣老先生暨其子媳烈士墓碑誌”,碑文結尾稱:“先生可謂抗戰中的先進模範,媳女是巾幗的英雄。他們的名字將與日月同在,與馬鞍山並存不朽”。同年5月,魯中區行政公署參議會向他的遺屬敬贈金字大匾,上書“一門忠烈”。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