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佩

馮子佩

馮子佩,機械工程專家。長期從事重型機械的研究、設計和製造工作。組織生產了1.26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大型冷軋鋁板軋機及熱軋鋁板軋機等重型機械設備,並研製了多種重型機械新結構,為我國重型機械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歷

1932-1933年 香港大學工學院機械系,獲工程科學學士學位。

1935-1938年 香港黃埔船塢公司九龍船塢設計室工程師。

1938-1939年 中國海軍快艇大隊廣東派出分隊輪機少校。

1939-1942年 香港黃埔船塢公司九龍船塢設計室工程師,兼任香港大學機械系講師。

1942-1945年 中國植物油料公司重慶鐵工廠副廠長。

1945-1946年 赴美國實習。

1946-1949年 中國植物油料公司上海榨油一廠廠長。

1949-1951年 中國植物油料公司上海第一油脂廠廠長。

1951-1952年 上海油脂工業公司總工程師。

1952-1953年 第一機械工業部工廠設計總局太原設計處工程師。

1953-1957年 第一機械工業部工廠設計總局第一設計院主任工程師。

1957-1977年 第一重型機器廠副總工程師。

1977-1985年 機械工業部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總編輯。

1985年 退休。

人物經歷

馮子佩,出生於一個高級職員家庭。6歲就讀於城內的中城國小到四年級。1924年春隨家遷居上海,在錢業公學讀到國中二年級。1930 年春,轉學到天主教耶穌會辦的聖芳濟學校。1931年冬考入香港大學。1932年初到港大的工學院機械系學習。1935年底他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香港大學一級榮譽工程科學學士學位。

香港大學肄業時,馮子佩利用假期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和香港太古船塢公司實習。畢業後他由港大教授史密斯推薦,受香港黃埔船塢公司總經理考克(E.COCK)聘請,到該公司九龍船塢設計室工作,負責船用輔機和船廠設施的設計。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他滿懷報國熱情,辭職參加抗日,加入當時國民政府海軍,進入快艇大隊任輪機少校,在廣東派出分隊負責輪機維修和魚雷準備等工作。1938年夏,日本侵略軍進犯華中重鎮武漢,快艇大隊在長江作戰不力,司令部被撤消,人員改調。馮子佩於1938年7月重返香港,到粵漢鐵路機務段與廣九鐵路的九龍機械廠合作的機修廠工作,負責修理被炸壞的機車和車輛。1939年初廣州失陷,這項工作中斷。5月份馮子佩又重回九龍船塢設計室工作。同年9月歐洲戰爭開始,香港大學的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兩門課程的講師莫利(英國人)被徵召入伍,港大聘馮子佩兼任這兩課程講到1941年底。

1941年12月日軍占領香港,接管九龍船塢。馮子佩於次年春離開香港,經湛江、桂林、貴陽,輾轉到重慶,在中國植物油料公司的重慶鐵工廠任副廠長。1945年初,根據為中國培訓工、農、交通方面的戰時生產專家的中美租借法案,馮子佩被第一批派到美國,先後在物料搬運和起重機械製造工廠工作和學習,並訪問了汽車、拖拉機、工具機工廠和鋼鐵企業等。1946年秋回到上海,仍在中植公司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馮子佩繼續留任中國植物油料公司上海第一油脂廠廠長。1951年調任上海油脂工業公司總工程師,開始試驗研究油脂加氫以製造硬化油和人造奶油的工作,並得到初步成功。

1952年,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大規模建設展開,馮子佩積極要求歸隊到機械工業,調到太原,在第一機械工業部工廠設計總局太原設計處工作,負責新廠的選址、規劃和設計。1953年10 月承擔由蘇聯援建的第一重型機器廠項目的設計工作。以後還負責第二重型機器廠選址以及廣州重型機器廠、大連工礦車輛廠、金州重型機器廠的擴建、改造方案的研究。1954年9月國家批准第一重型機器廠廠址確定在黑龍江省富拉爾基,1956年建廠工程全面開始,1957年夏馮子佩被調到該廠任副總工程師,負責處理建廠中的有關技術問題,並主管煉鋼、鑄造、鍛造、熱處理和焊接等熱加工方面的技術和生產準備。後幾年他還負責和參加組織1.26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3萬噸模鍛水壓機、2800毫米熱軋鋁板軋機、2800毫米冷軋鋁板軋機、1700毫米帶鋼熱連軋機等國家首台重大設備的研製任務。

“文化大革命”期間,馮子佩由於所謂“歷史問題”受到衝擊,被下放車間、農村勞動。1977年5月在機械工業部總工程師陶亨鹹的關心和幫助下調到北京,在機械工業部所屬的機械工業出版社,參加正在編寫的《機械工程手冊》的編輯工作。1977年任副總編輯,1980年任代總編輯。《機械工程手冊》是一套2千多萬字的巨型工具書,手冊出版受到各方面讀者的歡迎和套用,並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圖書獎。1982年被聘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機械工程》卷的編委會副主任,常務主持組稿、審稿、定稿工作。該卷分二冊,共250萬字,由國內第一流的專家、學者、教授500多位分工撰寫,馮子佩親自執筆編寫該卷首條—機械工程。這是一部昂立於世界著名百科全書之林的權威性著作。

馮子佩以極大的熱情關心人民政權建設和科技事業的發展,曾先後擔任齊齊哈爾市和黑龍江省的政協常委,國家科委機械工程學科組成員,機械工業部、國家機械委、機械電子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機械工業技術發展基金會歷屆委員。參加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和國家重大工程(如寶鋼建設、大型露天礦、長江三峽工程等)的研討和專家論證工作,並為國家計委、科委、經委組織的“國家十二項重要領域技術政策研究”作出積極貢獻,得到嘉獎。

1983年8月,69歲高齡的馮子佩在北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科技成就

結合國情 求實建廠

“一五”期間,國家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重點骨幹項目。1956年6月動工的第一重型機器廠建廠項目,是由蘇聯援建的,工廠的全面規劃和設計都由蘇聯負責,其規模和生產設施均屬當時世界一流水平。當時,國家規定,工廠設計和施工,未經蘇聯專家同意,任何細節也不允許修改。馮子佩在建廠過程中,工作細緻,深入求實,經常與蘇聯專家商討技術問題,取得相互了解和信任。對原設計中不夠合理,不適合我國具體情況的問題,馮子佩能及時提出修改意見,並多數取得蘇聯專家本人或專家組長的同意。如對粗加工車間的工藝設計和設備布置,煤氣站的煤場設計等,都得到正確的修改。煉鋼車間的平爐出渣是工廠設計遺留下來的問題,交工驗收時,只能用天車吊渣罐的辦法出渣,給組織生產帶來許多麻煩,造成作業場地混亂,對生產影響較大。馮子佩親自提出改造的技術方案,並組織實施,使平爐車間實現了機械化出爐渣。第一重機廠於1956年6月破土動工,1957年底該廠就接受了為包頭鋼鐵公司設計製造1150毫米初軋機整套設備的任務。馮子佩在對重型軋機製造並無經驗的情況下,組織科技人員和工人認真鑽研,勇於實踐,解決了軋機所需各種大型鑄鍛件的一系列技術難題,並抓緊進行生產技術準備工作。1958年11月煉鋼車間就冶煉出第一爐鋼水,一個月後用兩台平爐和一台電爐的130噸鋼水合澆鑄出當時具有世界水平的1150毫米初軋機機架,全套設備也於1960年完成。在第一重機廠建廠和投產中的重大技術決策上,馮子佩能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科學對待,有獨特、正確的見解和組織領導能力,對該廠快速和優良的建成,並順利投產作出重要貢獻。

勇於實踐 敢於創新

由於國民經濟發展和重點建設工程需要,國家要求機械工業儘快研製大型、精密關鍵設備,提高成套供應裝備的能力。1958年5月國家批准第一重機廠增建萬噸級鍛造水壓機車間,以提供冶金、機械、電力、化工和國防工業急需的特種大鍛件。馮子佩經認真調查研究,擬定了萬噸水壓機車間建設方案和設計任務書。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原確定由瀋陽重機廠設計、製造,1959年下半年,第一重機廠主要生產車間陸續建成投產後,一機部決定這台水壓機轉到第一重機廠製造,由馮子佩負責此項工程。水壓機立柱是製造中主要關鍵難題,立柱尺寸為Φ950×19500毫米、淨重100餘噸,當時工廠已有的6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鍛造不出這么大的鍛件。馮子佩與工人技術人員認真研究和工藝試驗,決定將立柱分為三段,每段用87噸的低碳合金鋼錠鍛造,粗加工後採用電渣焊工藝進行焊接。經充分試驗和嚴密的生產準備,四根大立柱全部合格製成。1.26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在1964年正式投入生產,經過近30 年的滿負荷生產的實際考驗,其技術性能達到當時國外同類產品水平,為國家提供了幾十萬噸電站設備、軋鋼設備、軍工專用機械所需的大型鍛件。

為迅速發展冶金工業,提供生產航空、飛彈、原子能和電子工業所急需的新型材料的設備,1961年5月15日,中央批准國家計委、國家科委關於安排九套大型成套設備生產任務的報告。1961 年6月1日國家正式下達設計研製任務書。第一重機廠承擔其中三套成套設備任務:①3萬噸模鍛水壓機;②2800毫米熱軋鋁板軋機;③2800毫米冷軋鋁板軋機。這幾套既大又精的設備,在重型機器製造業是第一次設計製造,在國外也屬高檔設備。3萬噸模鍛水壓機,世界上僅有美、蘇、德三個國家製造過,主機本體重7700噸(僅活動橫樑就重1429噸),設備總重達9015噸,百噸以上的大件就有16件。馮子佩配合設備設計,率領工藝人員,大膽採用新工藝、新技術,解決了立柱、工作缸的焊接以及活動橫樑和下橫樑的20片縱向板(每片用8塊3200×1500×320毫米鍛板,電渣焊成)的製造和大平面加工等難題,使主體設備的大型鑄件、鍛件、焊接件全部達到一級水平。這三套設備1978年3月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65年承擔為本溪鋼鐵公司設計製造1700毫米帶鋼熱連軋機和冷連軋機,原定在1970年前完成,這二套軋機約共需140噸重的機架牌坊鑄件30件。全廠適於澆鑄這樣大鑄件的鑄造地坑只有一個,按正常工藝要鑄出30件鑄件就需3年以上。馮子佩和鑄鋼老師傅、工程師集體研究,提出砂箱造型、地坑澆注的新方案,大大縮短占用地坑的日期,10個月即鑄出軋機牌坊19件,每件平均占用大鑄坑15天,質量全部合格,創造了生產新記錄。

重視質量 積極改造

寬頻鋼冷軋機所用的冷軋工作輥是鋼廠的易損件,由高碳鉻鉬、鉻鎢、鉻釩合金鋼鍛成,要求有很高且均勻的表面硬度(Hs=90~95),一定的淬硬層和過渡區、製造難度大、成本高,主要靠蘇聯進口。1961年蘇聯拒絕提供,鞍鋼訂貨的一批Φ500×1700的工作輥雖已運抵中蘇邊境,也被追回。資本主義國家又對我禁運。第一重機廠加緊了冷軋輥試製工作,馮子佩組織技術人員按50年代得到的一部分蘇聯工藝資料,動手改裝和補充必要的加熱、淬火和加工設備,採用差溫加熱、激冷淬火等工藝,煉鋼、鍛造、加工、熱處理、檢驗每道工序認真嚴格控制,多次試驗和一絲不苟的生產操作,當年投產20根軋輥,合格交貨19根,解除了各冷軋廠的停產威脅。據鞍鋼冷軋廠60年代初期的生產記錄,第一重機廠生產的冷軋輥使用壽命高於進口,軋輥磨損1毫米的平均軋鋼量:一重廠為826噸,蘇聯757.3噸,日本548.9噸,英國428噸。

大截面的合金鋼鍛件常有產生白點的危險(溶於鋼水中的氫,在鍛件冷卻時析出,成為銀白色蠕蟲狀裂紋)。因此,須進行長時期(幾十到上百小時)的脫氫熱處理。為了避免這種昂貴且費時的脫氫處理,馮子佩在1960年提出採用真空鑄錠以降低氫含量的建議。並且不用蘇在線上械泵抽真空的辦法,而採用蒸汽噴射泵,得到廠領導支持。他組織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第一設計院和工廠技術人員,三結合進行設計研究,在1964年自行製造和安裝60噸真空澆注室並很快調試成功,投入使用。

1974年,國家批准第一重機廠增建250噸真空鑄錠裝置,按第一設計院的設計採用0.2毫米汞柱真空度,需要500公斤蒸汽噴射泵。馮子佩根據其掌握的資料和實踐經驗,認為採用0.5毫米汞柱真空度就足夠了。為此,他在煉鋼車間技術人員和工人支持下,利用60噸真空澆注室進行真空碳脫氧工藝試驗,證明0.5毫米汞柱真空度是合理、經濟的方案。還撰寫了一篇《鋼液真空碳脫氧若干問題的探討》論文,登載在《大型鑄鍛件文集》第15期。馮子佩的建議雖然沒有實現,但實踐證明,0.2毫米汞柱真空度實無必要,而0.5毫米汞柱真空度與裝置可節省投資50%。

在研究解決生產重大技術難題態度上,馮子佩是非常認真、嚴謹的,他的專業理論基礎厚實,學識淵博,但仍刻苦學習新技術,不斷探索,深入求實,為我國重型機械製造業的生長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他仍在繼續關心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的機械裝備的研製和發展問題,積極參加寶鋼建設工程、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以及長江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項目的機電設備的方案研究及可行性論證等工作。並就機械工業的專業化協作、機械學科的組成、機械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構成及辯證關係、機械工程基礎研究的現狀、發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課題提出多份建議書,其中一些經改寫成論文已刊載於刊物上。

主要論著

1 馮子佩.關於重型鍛壓車間設計的問題.見:工廠設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57.

2 馮子佩.鋼液真空碳脫氧若干問題的探討.見:大型鑄鍛件文集,第15期,北京:第一機械工業部情報所.

3 馮子佩.機械工程師的知識構成.機械工程,武漢,1983.

4 馮子佩,等.機械工程.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機械工程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5 馮子佩,等.水壓機.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機械工程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