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提爾皮茨

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Alfred von Tirpitz)是德國的海軍元帥。也是一個忠實的軍國主義者和右翼分子。但作為德國遠洋艦隊之父。

人物簡介

全名: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Alfred von Tirpitz)
生卒年:1849年5月10日-1930年3月6日
國籍:德國
最高軍銜:海軍元帥

主要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主要戰役

歷史地位

提爾皮茨是一個冷酷和狡詐的領導者,也是一個忠實的軍國主義者和右翼分子。但作為德國遠洋艦隊之父。
提爾皮茨1849年5月10日生於布蘭登堡的科斯琴,他的父親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在1865年加入普魯士海軍,成為基爾海軍學校的一名軍校生。他隨後於1869年被任命為一個小型魚雷艦隊的指揮官,後來他成為這個艦隊的監察長。在任職期間,他對於潛艇在戰爭中的潛在威力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到19世紀80年代,他已成為德國海軍中的主要魚雷專家。1892年,提爾皮茨擔任海軍參謀長,進入了海軍高級指揮層。在1895年成為海軍少將之後,提爾皮茨於1896-1897年間在東亞指揮遠東巡洋艦隊。1897年提爾皮茨被任命為帝國海軍大臣,這次任命標誌著提爾皮茨與威廉二世親密合作關係的開始。
當時的德國海軍只是一支近海防禦力量,實力上僅和瑞典丹麥相當,或者略強少許。對了野心勃勃的德皇而言,具有優良傳統的德國陸軍不值得擔憂,他所唯一不放心的是海軍。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正處於全盛時代,不但擁有規模龐大的艦隊,而且全英國最優秀的人才都被吸引到海軍,這支艦隊守衛著從加拿大到澳大利亞,從印度到南非的幾千平方公里的殖民領地。英國皇家海軍的戰鬥力對德國具有絕對優勢。德國要想實現其野心,必須認真考慮這一嚴酷的事實。
提爾皮茨是一個極有膽魄的人物,他不但決意為德國創建一支真正的遠洋艦隊,而且還希望這樣一支艦隊能在與英國皇家海軍相匹敵。顯然,對提爾皮茨提出的關於擴充德國海軍艦隊的計畫,毫不掩飾自己對馬漢的崇拜的這位德國皇帝是十分的熱心和渴望。威廉二世對提爾皮茨的膽略和雄心十分欣賞,對提爾皮茨寄予了深厚的信賴,全力支持他的擴充計畫,並在不久後封他為伯爵。這種信賴是如此的深厚,以至於提爾皮茨最後獲得了“永遠的提爾皮茨”這樣一個稱呼。這個稱號是因為當他身邊的人如走馬燈一般來來往往時,提爾皮茨始終保持權力。即使是皇帝的兄弟海因里希,他在和提爾皮茨爭吵之後也出乎意料的以一個有名無實的晉升的方式被調離崗位。
以1898年第一艦隊的組建為標誌,提爾皮茨宣布他組成完成的新的《海軍法》,開始了重新組建海軍的過程。第一艦隊包括17艘戰列艦、9艘大型及26艘小型巡洋艦和其他小型艦隻。這個規模的建設計畫將使德國艦隊與法國比肩,初步具有挑戰英國的能力。隨後的1900年,提爾皮茨再次修訂海軍法,開始了第二艦隊的組建。他計畫在17年之內使德國海軍成為一支包括2艘旗艦、36艘戰列艦、11艘大型和34艘小型巡洋艦的艦隊。提爾皮茨雄心勃勃,毫不掩飾他想建設一支足以與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艦隊。他同時聲稱:新建“這支大海軍的目的,是要使最偉大的海權國家都不敢向它挑戰,否則就有使自己優勢遭到破壞的危險。”需要指出的是,該計畫過於好高騖遠,提爾皮茨的組建計畫因此被批評為建立在不現實的期望上。這個備戰計畫極大的刺激了英國,並引發了新一輪的海軍軍備競賽。英國人本來計畫在1906年下水了新式“無畏”號主力戰列艦後,稍稍放緩步伐,減少對財政的壓力。但面對咄咄逼人的提爾皮茨,溫斯頓·邱吉爾如此評論道:“大陸上的最大的軍事強國決心在同時成為至少占第二位的海軍強國,這是世界事務中一個具有頭等重大意義的事件。”英國人決心保住它的海上霸主地位,也開始加速自己的艦艇製造計畫。
面對英國新開發的無畏戰列艦,德國也不甘示弱,提爾皮茨看準了海軍發展的潮流,決心步英國的後塵。他再次修訂了造艦計畫,計畫使德國海軍力量在1914年達到擁有13艘無畏級戰艦、5艘戰列巡洋艦、22艘老式戰列艦、32艘巡洋艦、114艘驅逐艦和30艘潛艇的規模。同時他在威廉二世的大力支持下,加強艦艇的建造工作。就在英國無畏號下水一年後,德國也下水了4艘無畏級戰列艦,其標準排水量為18873噸,主炮口徑為280毫米,航速為19.5節。與英國的超級戰列艦相比,德艦在航速和主炮口徑上有一定差距,但德艦顯著的特點是側重防禦,寧肯犧牲航速和火炮口徑也在所不惜:它的指揮塔裝甲厚達400毫米,水線部分300毫米,明顯高於英國軍艦。除此之外,根據提爾皮茨的建議,建成的德艦全都艙室狹窄,重重設定水密門,水線以下的一切隔板都不開聯絡門,以防區域進水後脆弱的聯絡門被壓破。德艦的貯煤艙儘量設計在艦體兩側,起防護作用。顯然,面對英國海軍的優勢,提爾皮茨追求艦艇在戰鬥中的生存性和穩定性。他的努力收到了效果,在一戰中,德國戰艦較英國戰艦而言在生存能力上明顯占有上風。當貝蒂和希佩爾在日德蘭海戰中交鋒時,德軍採用近戰以很小的代價便擊沉了“不懈”號和“瑪麗女王”號兩艘戰列巡洋艦,還重創了貝蒂的旗艦“獅子”號。這一戰果中希佩爾的指揮固然重要,但提爾皮茨的功勞更加不可抹煞。
1911年,提爾皮茨被提升為公海艦隊總司令,並晉升為元帥軍銜。值得指出的是,提爾皮茨並不希望和英國交戰,而是相信通過極大的加強德國海軍實力,能夠讓英國人在採取敵對行動時三思而後行。提爾皮茨的努力沒有成功,隨著1914年戰爭的爆發他的期待化為泡影,而且他還受命擔任德國海軍總司令。這時,德國已經能集合29艘戰艦來對抗英國的49艘,其中無畏艦的對比為13:20。在這樣的力量對比下,提爾皮茨明白英國在海軍軍事力量上遠遠領先,德國艦隊顯然不能在公開行動中有效的克制英國艦隊,他對於兩軍艦隊作戰的結果保持悲觀態度。這種悲觀態度,加上德皇過於擔憂心愛的戰艦受到損失,以至於日德蘭海戰成為整個戰爭期間唯一著名的艦隊行動。提爾皮茨從此把作戰的重點放在無限制潛艇戰上,他試圖採用隱蔽的消耗手法對付英軍艦隊,以達到平衡兩軍艦隊力量的目標。然而,德軍的無限制潛艇作戰的策略受到嚴重質疑,尤其是認為這一策略對當時還保持中立的美國的影響考慮不足。由於發現自己的政策執行得束手束腳,甚至到了他無權控制潛艇部署的地步,提爾皮茨於1916年3月委婉的提出辭呈以表示抗議。多少有點出乎提爾皮茨的意料,威廉二世接受了他的辭呈。面對過於強大的敵人和期望過高的皇帝,“永遠的”提爾皮茨最後還是失去了寵愛,被排擠和冷落。
1919年,提爾皮茨出版了他的自傳《我的回憶》。提爾皮茨對戰後社會民主黨人所組成的溫和政府非常不滿。他爭取到施特雷澤曼的支持,並成為戰後的右翼祖國人民黨的領導人。1924-1928年,提爾皮茨擔任該黨在魏瑪共和國國會的代表。1925年,他成功的勸說固執的保羅·馮·興登堡接受魏瑪共和國總統的職位。之後,早已失去原有的大部分影響力的提爾皮茨再也沒有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政治角色。1930年3月6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死於伊本豪森,並被埋葬在慕尼黑的一個公共墓地。提爾皮茨是一個冷酷和狡詐的領導者,也是一個忠實的軍國主義者和右翼分子。但作為德國遠洋艦隊之父,他當之無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