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驢騾附

《馬驢騾附》出自元初司農司編纂的綜合性農書《農桑輯要》,主要講述飼養農畜的方法。

原文

《齊民要術》①:飲飼之節,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何謂也?何謂“三芻”?②一曰“惡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謂飢時與惡芻;飽時與善芻,引之令食;食常飽,則無不肥。銼草粗,雖足豆谷,亦不肥充;細銼無節,簁去土而食之者,令馬肥不啌③。如此餵飼,自然好也。啌,苦江反。何謂三時?一曰朝飲,少之;二曰晝飲,則胸饜水④;三曰暮,極飲之。一曰:“夏汗冬寒,皆當節飲。”諺曰:“旦起騎谷,日中騎水”。斯言旦飲須節水也。每飲食,令行驟,則消水。小驟數百步亦佳。十日一放,令其陸梁⑤舒展,令馬硬實⑥也。

驢、騾大概類馬,不復別起條端。

凡驢、馬駒初生,忌灰氣;遇新出爐者,輒死⑦。經雨即不死。

凡以豬槽餵馬,以石灰泥馬槽,汗系著門,皆令馬落駒⑧。《術》⑨曰:“常系獼猴於馬房,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

馬久步,即生筋勞;筋勞則生蹄痛。久立,則發骨勞;骨勞則發癰腫。久汗不乾,則皮勞,皮勞者,碾而不振⑩。汗未善燥而飲飼之,則生氣勞;氣勞者,驏而不噴。驅馳無節,則生血勞;血勞則發強行。

何以察五勞?終日驅馳,舍而視之;不碾者,筋勞也;驏而不時起者,骨勞也;起而不振者,皮勞也;振而不噴者,氣勞也;噴而不溺者,血勞也。

筋勞者,兩絆卻行三十步而已。骨勞者,令人牽之起,從後笞之起而已。皮勞者,夾脊摩之熱而已。氣勞者,緩系之櫪上,遠餒草,噴而已。血勞者,高系,無飲食之,大溺而已。

治牛馬疫氣方:取獺屎煮灌之。獺肉及肝彌良,不能得肉、肝,乃用屎耳。

注釋

①引自《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第五十六》。系節引,先後次序亦作了調整。

②原文缺此句,參照下文“何謂‘三時’?”增補。芻:音“初”,牛馬的飼草。

③啌:音“腔”,即今“嗆”字,物阻咽喉中也。

④胸饜水:“饜”音“厭”,飽也。言日間可放開量讓馬飽飲。故諺語說“日中騎水”。“胸”字似不如用“腹”字較恰當。

⑤令其陸梁:揚雄《甘泉賦》、張衡《西京賦》均曾用過“陸梁”這個詞,如說“怪獸陸梁”等,均作跳躍解。

⑥實:原作“食”,誤。據《要術》及殿本改正。

⑦此說並不可信,但在我國歷史上卻流傳很久。清代的丁宜曾撰《農圃便覽》一書“七月”條,仍有類似的說法。

⑧落駒:這個詞在農村中流傳很廣。譯作“流產”,只是為了便於理解。

⑨《術》:指《齊民要術》常常引用的《師曠占術》、《淮南萬畢術》、《陶朱公術》之類的書。這裡僅有一個“術”字,無法得知所指何書。因以上諸書,皆已失傳,無法查對。

⑩碾而不振:“碾”音展。《玉篇》作“馬轉臥土中”,《廣韻》作“馬土浴也”,即今所謂“馬打滾”“驢打滾”。“碾而不振”,即謂馬打過滾站起後,不抖毛。振:振落塵土。

驏而不噴:“噴”,《說文》作“吒也。一曰鼓鼻”。鼓鼻叱吒,即指馬嘶鳴。“驏而不噴”:指打滾、抖毛後不嘶鳴。按:《元享療馬集》“噴”,解作“噴氣”。

強行:行走不正常,如亂跑亂跳等。

觀察“五勞”的五字訣是:騾(打滾)、起(站立)、振(抖毛)、噴(撒歡嘶鳴)、溺(撒尿溲溺)。

本段講治療五勞的簡便方法。治筋勞的方法是“兩絆卻行三十步”,文字比較難懂。余文皆甚明。

譯文

《齊民要術》:家畜餵食和飲水的方法,應把飼料分作“三芻”,飲水分作“三時”。這是什麼意思呢?何謂“三芻”?第一種是“惡芻”(粗飼料),第二種是“中芻”(一般飼料),第三種是“善芻”(精飼料)。就是說牲畜飢餓時,可以餵粗飼料;已經快飽時,便應餵精飼料引誘著讓它繼續吃;只要能經常吃得很飽,便沒有餵不肥壯的。草鍘得太粗時,即便豆穀類精料很充足,亦不會把牲畜餵肥;如把草鍘細沒有長截,把土篩去後再喂,便會讓馬添膘,又不會喧。這樣的飼餵方法,當然是很好的。啌,苦江反。何謂“三時”?第一是“朝飲”,要少;第二是“晝飲”,要“胸饜水”;第三是“暮飲”,要儘量的多。另一種說法:“夏天出汗和冬天寒冷時,皆應當少飲水。”諺語說:“早上騎的是穀子的力量,中午騎的是水的力量。”這是說朝飲應當少給水。每次飲食過後,令其快走便可以消水,哪怕是快走幾百步也非常好。十天放到野外一次,讓它自由地跑跳撒歡,舒展一下身軀,使馬體硬實。

驢、騾的飼養方法,大致和馬相似,便不再另作專門論述。

凡是剛生下來的驢、馬駒,最忌諱爐灰的氣味;遇到新掏出的爐灰多半都會死。經過雨水淋過的灰,便不會讓駒死。

凡是用豬槽餵馬,用石灰泥塗抹馬槽,馬身上有汗拴系在門口,皆會使馬流產。《術》說:“常把獼猴拴在馬房中,讓馬不害怕,可以避惡氣,消除百病”。

馬行走過久,便會引起筋勞;筋勞會引起蹄痛。站立過久,便會引起骨勞;骨勞會引起癰腫。汗濕不乾,便會引起皮勞;皮勞的症狀是碾而不振。汗沒有完全乾燥便開始飲水,便會引起氣勞;氣勞的症狀是驏而不噴。無節制地驅馳,便會引起血勞;血勞的症狀是引發“行走不正常”。

如何觀察馬的“五勞”?乘騎一天之後,把馬放開看它的活動:不在地上打滾的便是筋勞;打過滾不及時站立起來的便是骨勞;打滾起來不抖土的便是皮勞;抖土後不嘶鳴的是氣勞;嘶鳴後不溲溺的是血勞。

筋勞的,將馬的前後腿分兩邊絆起,令其向後倒行三十步;骨勞的,叫人牽著繩拉起來,或者從後面打它起來;皮勞的,在脊背兩側用手搓摩令其皮膚發熱;氣勞的,暫時不要往槽上拴,離開槽頭遠一些,馬想吃草便會嘶鳴;血勞的,拴得高高的,不飲不喂,直到大溺後便好了。

治牛馬疫氣方:用水獺屎煮過作藥灌下。若能用水獺的肉和肝更好,不能找到水獺的肉和肝,便只好用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