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

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

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江蘇省徐州市區宿城鎮馬陵公園內馬陵山頂。1963年省、縣撥款4萬元建造,塔高13.13米,寬4米,厚4米。碑底座高3米,寬6米,厚6米。塔的東、西、南三面為陳毅題詞:“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

簡介

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江蘇省宿遷市區馬陵公園內馬陵山頂。1963年省、縣撥款4萬元建造,塔高13.13米,寬4米,厚4米。碑底座高3米,寬6米,厚6米。塔的東、西、南三面為陳毅元帥題詞:“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與彭雪楓公園隔河相望。

建造背景

宿北戰役
Northern Suqian, Battle of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在江蘇省宿遷以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進攻戰役。1946年7~11月,國民黨軍以10餘萬人的代價,占領了蘇皖邊區的蘇中、淮南、淮北地區。12月中旬,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揮25個半旅,分 4路從東台、淮陰、宿遷和嶧縣出犯,企圖占領蘇北,消滅華東解放軍主力,或迫使華東解放軍主力北撤山東。新四軍軍長兼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和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判斷:國民黨軍 4路進攻,間隙大,應援不便,而宿遷1路孤立突出,對蘇北解放區威脅最大,應先予以殲擊。經報請中共中央軍委批准,除以一部兵力鉗制其他 3路外,集中第1、第2、第9縱隊,第8師和第7師主力共24個團,殲擊由宿遷出犯之國民黨軍。宿遷國民黨軍於12月13日出動,整編第69師師部率第60旅及第92旅1個團,並指揮整編第57師之預備第3旅、整編第26師第41旅等部共3個半旅為左翼,向新安鎮(今新沂)進犯;整編第11師為右翼,向沐陽進犯。14日,整編第69師進至人和圩、曉店子、苗莊、羅莊地區,整編第11師進至曹家集地區。解放軍決心對整編第11師進行堅決阻擊,集中兵力圍殲較弱的整編第69師。
戰役於12月15日發起。擔任正面阻擊的第 9縱隊一部從嶂山鎮轉入進攻,協同第7師主力由北向南攻擊。從隴海鐵路北以強行軍趕至戰區的第1縱隊和第8師,乘整編第69師立足未穩,翼側暴露,以突然迅猛的動作,由西北向東南實施突擊。第1縱隊一部一度插至整編第11師師部所在地曹家集附近,殲其工兵營和騎兵營大部。第8師經連續攻擊,攻占峰山,控制了制高點。第2縱隊和第 9縱隊一部在來龍庵迫退進犯的整編第11師後,由東向西突擊,協同第 1縱隊於17日割裂了整編第11師與整編第69師的聯繫,配合第7、第8師完成了對整編第69師的分割包圍。接著,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敵的戰法,逐點攻殲。激戰至19日,全殲整編第69師師部和3個半旅。在此期間,整編第11師曾多次猛攻,妄圖解整編第69師之圍,均被擊退;位於鹽城、漣水以北和嶧縣以東地區的解放軍,堅決阻擊當面進犯之國民黨軍,保證了宿北戰役的勝利進行。此役,共殲國民黨軍 2.1萬人,整編第69師師長戴之奇自殺,副師長饒少偉被俘。這是山東和華中野戰軍會師後的第一個殲滅國民黨軍 1個整編師的勝仗,初步取得了大兵團協同作戰的經驗,對爾後華東戰局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