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開崧

馬開崧

馬開崧(1886~1922),字琴蓀,號子喬,浙江嵊州人,同盟會會員,陸軍少將,山西首義功臣,曾任民國山西第二混成旅旅長、騎兵團團長、太原警備司令。1902年考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被選送日本留學,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學習,期間加入同盟會。1908年畢業回國,任山西新軍八十五標教練官、陸軍國小教官,後為騎兵營管帶。1911年10月29日參加領導辛亥太原起義,任山西軍政府軍政部副部長。1917年任山西第二旅旅長。1918年3月7日,被授予陸軍少將。後兼任太原警備司令。1922年病逝。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出生嵊州

馬開崧,字琴蓀,號子喬,光顯公長子,清光緒丙戌年(1886)正月十日午時出生於浙江省嵊州市谷來鎮舉坑村鳥嶺等。其兄弟五人,全家七口,只有三畝薄地,家境十分貧寒,生活相當艱苦,他又是長子,受苦當然更加多一點。他自幼好學,但只能在村裡的私塾讀書。因私塾畢竟只有幾年,正苦於無力繼續深造之時,在山西省太原府做文書師爺的伯父馬光翰回鄉探親,見他身材結實、天資聰慧,且又求學心切,認為是個可造之材,就把他帶到了山西,這年正好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求學山西

馬開崧的伯父馬光翰,號西園,庠名煒圖。生於清鹹豐癸丑年(1853年)十一月初六日,清末秀才。那么他小小一個秀才怎么能擔任太原府的文書師爺呢,又何以能在山西立足呢?這裡邊還有一個故事:清光緒年間,有早遷居外村的舉坑同宗被欽點為翰林,便到舉坑馬氏祠堂上掛“翰林匾”,以示光宗耀祖,掛匾的接待、祭祀等大小事宜前前後後由馬光翰的父親馬先魁(字履謙,號吉堂,生於清道光元年即1821年十月初一日,清例貢,為清吏部文選承值供事,先後任山東節補縣縣丞、廣西省桂平縣穆樂墟巡檢史)一人統籌安排。一切停當後,馬翰林對馬先魁說:“如你子光翰考中秀才以上,就書信於我,我會安排差職”。光緒辛巳年(1881),馬光翰在縣科試中得一等第四名,中秀才,後舉人屢試不中,其父遂寫信給馬翰林,馬翰林就安排其到山西出任太原府文書師爺。就這樣,馬光翰就在山西立足。

光緒二十八年(1902), 馬開崧到達山西,通過考試,改入山西武備學堂,同時錄取的還有閻錫山、溫壽泉等,當時學堂按優劣發給餉銀,甲等三兩,乙等二兩,丙等一兩,馬的學業均列甲等,但他都把這些銀兩省下來交給伯父。

留學日本

清光緒三十年(1904)七月,他尚未畢業,但清政府擇優選取了24名學員準備保送日本, 馬開崧、溫壽泉、閻錫山、黃國梁、姚以價均在其列,最後由武備學堂職員吳春康帶隊赴日,馬被保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騎兵科學習。

在日期間,許多中國留日學生思想都非常活躍,很多都接受了民主革命的主張,馬始終站在革命的立場,認為只有革命才能拯救積貧積弱的中國。光緒三十一年(1905),孫中山到日宣傳革命思想,馬積極回響,結識了孫中山,並加入了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他在士官學校騎兵科與程潛、閻錫山等同期畢業後回國。翌年11月,清廷陸軍部召集全國留日士官學校畢業生到北京皇宮保和殿複試,參加這次會試的山西留日學生溫壽泉名列優等,敘給予炮兵科舉人,黃國梁、閻錫山、姚以價、 馬開崧等名列上等,分別授予步兵、騎兵、輜重兵科舉人,都授副軍校銜。 馬開崧遂命為八十五標教練官、陸軍國小教官,後為騎兵營管帶。

革命經歷

建功西北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後,10月27日夜,閻錫山、溫壽泉、黃國梁、 馬開崧、喬煦、張瑜等新軍中的同盟會員在太原新軍兵營開會。10月29日晨,隨姚以價為首的八十五標發動太原武裝起義, 馬開崧、閻錫山指揮二標在撫署後門抵擋巡防馬營的反抗,由一標衝進前門,攻入撫衙,打死巡撫,推翻了滿清在山西的統治,創建山西軍政府,閻錫山被推選為都督,溫壽泉為副都督兼軍政部部長,馬為軍政部副部長,負責太原治安。當時太原城內盜匪與亂兵勾結,搶奪燒殺,無惡不作,馬乘夜作戰,身先士卒,經過一夜激戰,得到平定。

起義成功後,清廷極為恐慌,遂令北洋陸軍第六鎮鎮台吳祿禎為山西巡撫,帶兵入晉,鎮壓革命。吳在石家莊派人與閻錫山聯繫,約定在娘子關會面,共商大計。11月4日,吳祿貞與吳鴻昌、何遂依約而來。閻錫山及溫壽泉、黃國梁、趙戴文、姚以價、 馬開崧也乘火車準時到達,秘密會議立即召開,決定成立燕晉聯軍,計畫剷除袁世凱。因事不機密,被袁世凱偵知。袁派人到石家莊,重金收買吳的部下,於11月7日將吳祿楨刺死。袁遂派第三鎮盧永祥帶一個旅,攻打娘子關,姚以價抵擋不住。11月15日,閻錫山、趙戴文、 馬開崧率兩個團赴娘子關增援。12月8日,退守乏驢嶺。盧永祥、曹錕屢攻不下,便繞道西進。12日至雪花山遇伏擊,激戰半日,雙方死傷慘重。閻錫山偕趙戴文出太原向晉西北轉移,溫壽泉向晉南撤退, 馬開崧則留守太原,負責南北聯絡,後形勢極為不妙,馬帶著部分騎兵突破清軍重圍,退至河西,得到當地民眾支持和掩護。

南北議和,清廷推翻,中華民國建立。山西軍隊改編為四個混成旅、兩個團, 馬開崧任第二旅混成旅長兼騎兵團團長。此時,綏遠緊張, 馬開崧奉命帶騎兵旅趕到包頭,抵禦入侵之盧占魁的土匪部隊,經過苦戰,才趕走敵人。北疆太平後,他返回山西大同。一年多後, 馬開崧被調回太原。

民國6年(1917)年6月,張勛復辟。商震(浙江紹興人,山西第一旅混成旅長)和 馬開崧以正副司令的名義,帶領兩個混成旅,連夜開赴北京,在長辛店一帶圍困清軍。不幾天清軍即投降,他倆遂奉命率兵回太原。民國7年(1918)3月7日,被授予陸軍少將。

馬開崧曾欲率部南下,但未能如願。也曾秘密到京三次,但都被閻錫山察覺。不久,閻錫山又讓馬兼任太原警備司令,駐防太原。

病死他鄉

民國11年(1922)的一天, 馬開崧應閻錫山之邀赴宴,回到家後感覺肚子不適,便腹瀉不止,繼而高燒又起,神志不清,胡話連篇。商震聞之,立即派自己的軍醫前來看病,幾天后病情有所好轉。接著閻錫山派了他母親的醫生前來看病,馬對此醫生十分反感,吃了他開的藥,病情非但不見好轉,反而更加嚴重,閻聞訊趕來,此時馬已經說不出話來了,到了農曆的七月初五日,馬與世長辭,時年36歲。

當時,山西軍政界沉痛悼念,溫壽泉是馬的結拜兄弟,他撫棺痛哭,馬的自衛隊全都跪地泣不成聲。閻錫山、馮玉祥、商震送來輓聯,雲南督軍唐繼堯、陸軍總長蔣雁行發來唁電。山西、北京等地的各大報紙相繼報導。

歸葬故里

民國18年(1929),時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商震將 馬開崧的靈柩派專列運回浙江嵊縣,車至天津遇卡,天津警備司令傅作義親自打電話解決,併到專列上敬獻花圈,還親自接見馬的長子。車至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長趙戴文親自迎接馬的家屬,最後運回到馬的家鄉舉坑村。舉坑馬氏沉痛無比,設路祭悼念。因為馬在山西任職期間,每年捐獻五百銀元給舉坑人和學堂,以資教育,深受鄉眾父老稱頌。後葬於紹興縣平水堯郭村霍山。其棺內還放著生前好友陳儀(曾任台灣省長)的一對象牙扇,其墓碑有大總統黎元洪和閻錫山的題詞。1974年,因“文革”墳墓被毀。

死因成謎

一直以來,關於 馬開崧的死因眾說紛紜:有的則認為是死於閻錫山之手,因為,閻重返太原後,再獲都督之位,為鞏固政權,便開始排斥異己,而馬則手握重兵,為人耿直,較得軍民之心,對自己威脅最大,且又是赴閻設宴之後發病,再者是馬吃了閻的醫生所開之藥,病情加重,危及生命,不久死去,閻有逃脫不了的干係。馬死後有一副沒有署名的輓聯:“好人不長壽,流芳千古;閻王小鬼齊作孽,遺臭萬年”。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閻王小鬼”的“閻”字是否另有所指。即使並非閻所為,但事出蹊蹺。在馬的家鄉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即為馬之妻黃國貞與閻錫山有曖昧關係,兩人設計毒死 馬開崧,筆者認為這是無稽之談,純屬街頭巷尾的茶飯後語,毫無根據,不足為信。總之,馬的死因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參考資料:

1、《鄉賢 馬開崧將軍略傳》,作者馬昭炎,為 馬開崧之子。

2、《 馬開崧在山西》,作者馬顯斐,為 馬開崧之孫。

3、《嵊縣舉坑馬氏家譜》,民國3年重修,木活字版,馬克鴻主修。

4、本村知情人士和 馬開崧的重孫馬傑口述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