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銜山景區

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 馬銜山風光有四個方面的獨特景觀。 馬銜山四季有景。

馬銜山景區地處興隆山南側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398公頃,最高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10公里,長約40—50公里。以高山寒帶凍土地貌為主要景觀特徵,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興隆山截然不同,而與號稱“地球三極”的青藏高原極為相似。
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既有凍丘地貌,又有古冰緣遺蹟,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馬銜山氣候、植被垂直性分布非常明顯,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每年盛夏可見到山頂白雪飄、山腰百花艷、山下綠波盪的奇妙景觀,真可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
馬銜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傳有大石馬、小石馬、石棺材、金龍池等民間傳說。據《榆中縣誌》記載:唐代《故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誌序》中稱馬銜山為“薄寒山”;宋、明稱“馬御山”;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肅莊王朱 將“馬銜山”闢作避暑山莊;清代稱“馬寒山”,以“寒山積雪”列入臨洮主要景觀之一;民國年間改稱“馬銜山”,沿用至今。土塬高峰——臨洮馬銜山 馬銜山是甘肅東部黃土塬的最高峰,是臨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頂終年積雪,山腰常有白雲繚繞,北嶺橫雲,是這裡獨有的一大景觀,是洮陽八景之一。在馬銜山,主要有兩大自然景點:金龍池和石景峽。
馬銜山景區位於榆中和臨洮兩個縣城的交匯處,榆中縣城西南25公里處,從臨洮縣城30多公里,面積為398公頃。馬銜山原名空頭山,後以“山有野馬數群,土人圍之,馬皆化為石”傳說故事改名馬寒山,後又改名為稀薄地山,相傳漢武帝西巡時來過此地。馬銜山屬祁連山余脈馬銜山系,主峰海拔3670米,山頂如平川,寬約8至10公里,長約40至50公里,為榆中與臨洮縣交界之分水嶺。其高聳的地勢和嚴寒的氣候條件,使馬銜山的地貌景物與周圍截然不同。
1、金龍池
馬銜山嶺、壑、巒、峰交錯,山頂有大、小“澇池”,山腰有清泉兩眼,稱大、小“金龍池”。
金龍池,位於榆中、臨洮二縣交界地的馬銜山中部山巔兩面三刀峰南坡凹陷處,池深五尺有餘,池口三尺見方,池水自石下暗道向南約一百多米處流出地面,有人做過實驗,從池口拋進核桃、大棗,在出口處等大約半個小時,就會一個不少的流出來,人們爭搶食用,很是愜意。池水沿山勢流入臨洮縣改河鄉,一直向南入洮河後匯入黃河。
2、馬銜山風光
馬銜山風光有四個方面的獨特景觀。
一是高:馬銜山海拔為3670米,是隴右黃土高原最高峰。
二是寒:馬銜山屬高寒陰濕地區,無霜期只有80天左右,每年除盛夏(6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外,常年皚皚白雪蓋頂,榆中八景之一的“寒山積雪”即指此。此景亦是興隆山風景區的主要借景。
三是奇:馬銜山地貌景物奇特。由於寒凍作用,山頂相對低洼處,凍脹土丘,形態奇異,斜立巨石,如柱如筍。海拔3500米以上,即有古代冰緣遺蹟,又有現代冰緣形成。在陰坡和山頂上還有距今3000年左右,厚達10米以上的凍土層,是考察冰川凍土地貌的重要地點。
四是特:馬銜山海拔高,水氣稀少,空氣透明度大,紫外線強烈。每年五月,北坡一簇簇碩大的杜鵑鮮花盛開。入秋以後,南坡黃橙橙的沙棘掛滿枝頭。
馬銜山四季有景。秋末初冬,山下稍有涼意,山頂已是銀裝素裹,而山的背陰處雪花層層疊積,寒來暑往終年不化。新春暑夏,蔚藍的天空,銀色的雪峰,翠綠的林海和爛漫的山花相映照,構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卷。
馬銜山上白雪皚皚,銀海波瀾,山下芳草萋萋,林木森森,既是黃土瀚海中的“綠色岩島”,又是我省中部乾旱地區的“濕潤之鄉”。每當夏秋之季,滿山遍野的羊群形如白雲浮動,景色十分美麗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