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爾·卡爾內

馬賽爾·卡爾內

馬賽爾·卡爾內,(1909年8月18日-1996年10月31日),法國電影導演。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1909年8月18日,馬塞爾·卡爾內出生於法國巴黎。五歲喪母,父親又經常不在身邊,主要由外祖母和姨母帶大。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當個木匠,但他堅決反對,父親只好安排他到保險公司工作。17歲時,馬塞爾·卡爾內迷上了電影和音樂,用業餘時間鑽研攝影,並獲得證書。此後,他一度做過記者和評論家,在《電影雜誌》 、 《電影周刊》上發表文章,對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和美國警匪片表現出濃厚興趣 。

演藝經歷

馬賽爾·卡爾內作品 馬賽爾·卡爾內作品

1929年,馬塞爾·卡爾內在朋友的幫助下進入攝影棚,成為電影《新來的紳士們》 的攝影和導演助理。1930年,馬塞爾·卡爾內拍攝了個人首部電影《諾讓:星期天的樂園》,該片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卻引起了導演雷內·克萊爾的注意,他請馬塞爾·卡爾內做助手,參加拍攝了愛情喜劇片《巴黎屋檐下》。

從1930年到1932年,馬塞爾·卡爾內一邊從事新聞工作,一邊拍攝廣告片。1934年,作為導演助理,馬塞爾·卡爾內參與製作了電影《大賭局》。1935年,作為導演助理參與製作了電影《賑濟遊藝會》。

1936年,卡爾內開始獨自執導《珍妮》。他邀請編劇和對白作者加盟,從此開始了他們珠聯璧合的創作階段,對法國電影產生了持久影響。

《怪事》(1937)雖然一度受到冷遇,但終於在1951年獲得公眾好評。

《霧碼頭》獲得了巨大成功。

《北方旅店》(1938)

《天色破曉》(1939)。《公民凱恩》。

1941年,維希偽政權認為卡爾內的影片有傷風化,對他進行審查,卡爾內只得在歷史題材中尋求寄託。

馬賽爾·卡爾內 馬賽爾·卡爾內

1942年,卡爾內與普萊衛轉向中世紀的題材,拍攝了《夜間來客》。

1945年戰後,他拍攝了《天堂的孩子們》,該片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與同年拍攝的《亨利四世》和《伊凡雷帝》一起被視為非純電影,既是戲劇,又是電影,被理論家們稱為"第三種途徑",從而使許多人放棄了第七藝術的特殊性的觀念。

1946年,由於《夜之門》的失敗,卡爾內與編劇普萊衛分道揚鑣。此後他的導演才能越來越遭到質疑,評論界越來越多地把他昔日的傑作歸功於普萊衛的劇本以及讓·迦本、米契爾·摩根、阿爾萊蒂等人的演技。即使《苔麗絲·拉甘》這樣的優秀作品也無法挽回他的聲譽。

1947年,戰爭結束,新的時代開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模式被接受,詩意現實主義不再流行。

卡爾內通過《海港的瑪麗》(1950)嘗試突破自己,採用許多與自己過去觀點相悖的做法。

1950年代中後期,卡爾內被日後成為“新浪潮”導演的一批影評者視為“優質電影”的代表人物,對他大肆抨擊。

卡爾內依然繼續拍片,直到1977年才退休。

1979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片名主演
1930年諾讓:星期天的樂園(紀錄片)-
1936年珍妮弗朗索瓦絲·羅賽、阿爾貝·普雷讓
1937年滑稽戲Françoise Rosay、米切爾·西芒
1938年霧碼頭讓·迦本、米歇爾·摩根
北方旅館安娜貝拉、讓-皮埃爾·奧蒙特
1939年天色破曉Jacqueline Laurent、阿萊緹
1942年夜間來客費爾南·勒杜、阿蘭·蓋音
1945年天堂的孩子阿萊緹、讓-路易斯·巴勞特
1946年夜之門皮埃爾·布拉瑟、Serge Reggiani
1950年朱麗特或夢的關鍵傑拉·菲利浦、Suzanne Cloutier
海港的瑪麗讓·迦本、布蘭切特·布若尼
1953年紅杏出牆西蒙·西涅萊、雷夫·瓦朗
1954年巴黎風貌讓·迦本、阿萊緹
1956年我來的那個國家Françoise Arnoul、Gilbert Bécaud
1958年弄虛作假的人帕絲卡·佩蒂特、安德麗·帕里西
1960年空地丹尼爾·歌貝爾特、羅蘭·勒薩弗爾
1963年給小鳥吃的繁縷草保羅·默里斯、Dany Saval
1965年曼哈頓的三間房安妮·吉拉爾多、莫里斯·榮內特
1967年幼狼-
1971年受命的刺客Jacques Brel、Catherine Rouvel
1974年奇妙的旅程Gilles Kohler、Roland Lesaffre

(以上參考資料)

編劇作品

時間片名
1950年海港的瑪麗、朱麗特或夢的關鍵
1953年紅杏出牆
1954年巴黎風貌
1956年我來的那個國家
1958年弄虛作假的人
1960年空地
1963年給小鳥吃的繁縷草
1965年曼哈頓的三間房
1967年幼狼
1971年受命的刺客
1974年奇妙的旅程

(以上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威尼斯電影節
  • ▪ 1971 第35屆 終身成就金獅獎 (獲獎)
歐洲電影獎
  • ▪ 1995 第8屆 終生成就獎 (獲獎)
法國凱撒獎
  • ▪ 1979 第4屆 榮譽凱撒獎 (獲獎)
義大利大衛獎
  • ▪ 1991 第35屆 盧奇諾·維斯康蒂獎 (獲獎)

(以上參考資料)

入圍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威尼斯:霧港(1938)、天色破曉(1939)、紅杏出牆(1953)、巴黎風貌(1954)、曼哈頓的三間房(1965)

坎城:朱麗葉或夢的鑰匙(1951)

人物評價

馬賽爾·卡爾內 馬賽爾·卡爾內

馬塞爾·卡爾內是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藝術功底奠定了他的風格基調。由於是從拍攝街頭紀錄片起家,所以,他於1933年提出一種走上街頭、走出影棚、直擊生活的電影模式。他摒棄前輩以技術為基礎的電影語言,卻保留下他們取景、描述人物和細節的現實主義手法。他追求一種氣氛並通過造型、影像構圖、光線明暗來營造這種氣氛。這就是馬塞爾·卡爾內界定的“詩意現實主義”,這種現實主義在法國電影中不唯卡爾內所獨有,但卡爾內讓它在黑暗中煥發光彩,產生出一種悲慘和不幸的魅力———社會現實的魅力 。 (《安徽文學》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