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纓花[杜鵑花科植物]

馬纓花[杜鵑花科植物]

馬纓花,杜鵑花科露珠杜鵑亞組植物,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本種萼片較大,是本亞組內萼片最大的種類,子房及花柱基部被短絨毛,較易於同其它種相區別。本種花的結構極近似於火紅杜鵑 R. neriiflorum Franch.,葉又近似於露珠杜鵑R. irrotatum Franch.,很可能是二者的雜交種。白色馬纓花多生於亞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雲南楚雄大姚趙家店鎮周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馬纓花馬纓花
藥名:馬纓花
別名:馬銀花密筒花紅山茶杜鵑、麻力光(《雲南中草藥選》),映山紅(《貴州藥植名錄》),蒼山杜鵑(《廣西植物名錄》)。
漢語拼音:mayinghua
拉丁名:RhododendrondelavayiFranch.[R.
ArboreumSmithsubsp.delavay(Franch.)Chamberlain;R.
PilovithanumBalf·f·etW.W.Smit」
歸經:肝;腎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性味:苦;性涼;小毒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馬纓杜鵑的花。
科屬分類:杜鵑花科
主治:骨髓炎;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崩漏;月經不調

植物形態

馬纓花馬纓花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2m。
【枝條】粗堅,直立,初生有叢捲毛。樹皮棕色,呈不規則片狀剝落。芽卵圓形,芽多數,裡面密被白色絨毛。
】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有腺點;葉片厚革質,簇生枝端,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5cm,寬2-5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而微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淡棕色,密被黃棕色絨毛,中脈和側脈顯著凹下,側脈14-18對。
【花】花序多花密集,有花10-20朵,簇生於枝端,成傘形狀總狀花序,花序軸密被紅褐色絨毛;苞片厚,橢圓形,有短尖頭;花萼小,長約2mm,5裂,裂片闊三角形,被絨毛和腺毛;花冠鐘形,大而美麗,紫紅色,長4-5cm,直徑3-5cm,5裂,裂片先端凹缺,基部裡面有5個蜜腺囊;雄蕊10,長短不一,長2-4cm,花絲無毛;雌蕊長3.5-4.5cm,子房1,圓錐形,密被淡黃色至紅棕色絨毛。
【果】蒴果長圓柱形,長1.8cm,有5棱,成熟時5縱裂,被黃棕色絨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功能效用

馬纓花入藥,性味苦、涼,有小毒。木材淡紅色,質脆,當地人用來制木碗。
功能:清熱拔毒,止血,調經。主治骨髓炎、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月經不調,清除早期淋病感染。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止血藥
各家論述
1.《雲南中草藥選》:清熱拔毒,止血,調經。治骨髓炎,消化道出血,衄血,咯血,月經不調。
2.《貴州藥植名錄》:治紅崩。

生態環境

資源分布
分布於廣西貴州雲南
生於海拔1200-3200m的山坡、路旁、村邊等灌木叢中。雲南的紫紅色馬纓花主要分布在楚雄紫溪山周圍背陰山地,以及楚雄大姚的曇華山背陰坡地,而白色馬纓花主要分布在大姚趙家店鎮的打左基中村黑大妬背陰坡地,以及紅山白人崖周圍背陰坡地。
採收和儲藏
春季採收,鮮用或陰乾。

植物栽培

馬纓花馬纓花
喜涼爽、濕潤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通風良好的半陰環境,夏季應防曬遮蔭,冬季則應注意保暖防寒。原產地是酸性土壤,故栽培用土的pH應為5.5~6.5,富含腐殖質、疏鬆、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本種為喜肥花木,但忌濃肥,否則會導致爛根死亡。一般常用肥水,每月2~3次。花芽分化孕蕾期,應加施磷、鉀肥。還有,澆水也應注意,本種雖喜濕潤,但不耐漬水,水分過多易爛根,故澆水的原則是,見乾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繁殖可採用播種,種子成熟後隨采隨播,因種子細小,故多用盆播。種子撒播勻,上覆薄層細土,置於陰處,溫度控制在20℃,一般20天可出苗,3~4年可見花。
也可扦插繁殖,可在4~7月進行,選取當年生木質化枝條,剪成5~7厘米長的插穗,除去下部葉片,插入基質中,置蔭棚下,保持插床濕潤,溫度控制在25℃,40天可生根,翌年春天即可上盆。

種屬特徵

本屬約800餘種,是一北溫帶分布的大屬,主產東亞和東南亞。我國約有470種以上,集中分布於西南山區。它們的花色艷麗多姿,是著名的觀賞植物。我國的杜鵑花屬有毒植物約在60種以上,多數為我國所特有,而且大都毒性劇烈,常引起人、畜的中毒。羊躑躅大白花杜鵑牛皮茶等,人誤食中毒的症狀主要為噁心、嘔吐、血壓下降和呼吸抑制,一般因呼吸衰竭而死。

毒性研究

馬纓花馬纓花
有些種雖未發現對人、畜的危害,也不常見,但毒性實驗中表現較強的毒性,小腹腔注射這些植物的水或氯仿等溶劑的粗提取物,在小於1000mg/kg劑量時能使受試動物嚴重中毒或立即死亡。另外,還有很多植物經研究發現含有木藜蘆毒素I(34-7)或其類似劇毒成分,也有一定的毒性。現將分布於我國已知含木藜蘆毒素I的杜鵑花屬植物列入表34—3。此外,從部分劇毒植物大白花杜鵑、羊躑躅等中還分出若干成分,其毒理作用雖和木藜蘆毒素有相似之處,但不盡相同,尚待深入研究。木藜蘆毒素I(34—7)是本屬、也是本科具代表性的毒素,對此研究甚多。在其結構未完全確定之前,曾用asebotoxine、andromedotoxine、rhodotoxin和grayanotoxinI等名稱,至1955年竹本常松和柿捉寬等證實上述有毒物質結構相同後才提出以“grayanotoxinI”作為其正式名稱,它的結構在六十年代已經確證。木藜蘆毒素I(34-7)急性毒性較大,作用迅速而短暫(1小時左右),小鼠LD50(mg/kg)是1.31(腹腔)、0.345(靜脈)和5.1(口服),主要中毒症狀有流涎、嘔吐、呼吸困難肌肉鬆弛、眼球突出和陣發性驚厥,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它在體內可很快被代謝,無明顯蓄積毒性作用[81]。它還有一定的細胞毒性。木藜蘆毒素I(34—7)有多種複雜的生理作用,屬於心臟神經系統毒物。小劑量可引起呼吸抑制,隨劑量增加出現秦施壓呼吸,但更大劑量反能引起呼吸短暫興奮。它能刺激支氣管肌肉、聲帶和橫隔膜,產生痙攣樣收縮。它對動物血壓有雙相作用,小劑量為降壓,大劑量則升壓。降壓作用不是中樞性的,而是由於作用於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阻斷加壓反射,使血管產生反射性舒張造成。
木藜蘆毒素1對心臟有很強的作用,大劑量時直接作用於心臟引起死亡,能可逆地增強心肌收縮力並產生以期外收縮為特徵的心率失常。木藜蘆毒素I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先興奮、後抑制的作用,能興奮副交感神經系統,引起唾液增加、嘔吐和縮瞳,對迷走神經末梢是先興奮而後轉為麻痹,對橫紋肌的運動神經末梢也有麻痹作用。它還能誘發哺乳動物的傳入神經、迷走神經、肌神經、頸動脈竇神經和皮質神經強烈的突發放電,已證明它是一種高強度的肌梭興奮劑。近十年來的研究表明,木藜蘆毒素1是一種神經細胞膜毒物,能可逆地去極化激活神經細胞膜和肌肉細胞膜,增加靜息膜對離子的通透性,因鈉離子的異常運轉而引起各種異常的電生理現象發生,這種毒素對呼吸、心臟和神經系統的多種效應均可以從這一作用機制中得到解釋。

分布與習性

馬纓杜鵑(馬纓花)
生長於雲貴高原海拔200~3100米的灌木叢中或松林下,
喜涼爽、濕潤氣候,惡酷熱乾燥。要求通風良好的半陰環境,夏季應防曬遮蔭,冬季則應注意保暖防寒。原產地是酸性土壤,故栽培用土的pH應為5.5~6.5,富含腐殖質、疏鬆、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本種為喜肥花木,但忌濃肥,否則會導致爛根死亡。一般常用礬肥水,每月2~3次。花芽分化孕蕾期,應加施磷、鉀肥。還有,澆水也應注意,本種雖喜濕潤,但不耐漬水,水分過多易爛根,故澆水的原則是,見乾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用途

馬纓花入藥,性味苦、涼,有小毒,功能清熱拔毒,止血,調經。主治骨髓炎、消化道出血、咯血、衄血、月經不調。木材淡紅色,質脆,當地人用來制木碗。
繁殖可採用播種,種子成熟後隨采隨播,因種子細小,故多用盆播。種子撒播勻,上覆薄層細土,置於陰處,溫度控制在20℃,一般20天可出苗,3~4年可見花。也可扦插繁殖,可在4
~7月進行,選取當年生木質化枝條,剪成5~7厘米長的插穗,除去下部葉片,插入基質中,置蔭棚下,保持插床濕潤,溫度控制在25℃,40天可生根,翌年春天即可上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