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牙槎

馬牙槎

馬牙槎(ma ya chá)是磚牆留槎處的一種砌築方法。當砌體不能同時砌築的時候,在交接處一般要預留馬牙搓,以保持砌體的整體性與穩定性,常用在構造柱與牆體的連線中,是指構造柱上凸出的部分。馬牙槎有大馬牙槎和小馬牙槎兩種叫法,小馬牙槎指砌牆時在留槎處每隔一匹磚伸出1/4磚長,以備以後接槎時插入相應的磚。這種接槎屬直槎,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須使用時,應在接槎處預留拉接鋼筋。大馬牙槎是用於抗震區設定構造柱時磚牆與構造柱相交處的砌築方法,砌牆時在構造柱處每隔五匹磚伸出1/4磚長,伸出的皮數也是五匹,同時也要按規定預留拉接鋼筋。目的是在澆築構造柱時使牆體與構造柱結合的更牢固,更利於抗震。

基本信息

分類

馬牙槎馬牙槎
根據功能的分類,馬牙槎還可以叫做接縫馬牙槎和結構馬牙槎。
接縫馬牙槎即牆太長,留出馬牙槎,方便後序砌築。
結構馬牙槎,在馬牙槎里澆鑄構造柱。施工時,在砌體與構造柱連線面上砌築馬牙槎,先砌牆,後澆注混凝土構造柱,保證兩者同時受力工作。
每一馬牙槎高度不宜超過300mm,且應沿高每500mm設定2Φ6水平拉結鋼筋,每邊伸入牆內不宜小於1.0m.

計算

首先我們假設構造柱是240X370,高度3米,留槎在24牆,雙面留槎。
那么計算公式是:0.24X0.37X3+0.24X0.06X3/2(如果有梁時扣減梁的高度)X2[面]

這個計算方法是把柱和槎分開計算,比較直觀,也容易理解。構造柱的柱子那部分就是0.24*0.37*3,後面部分是計算槎口的混凝土,一般構造柱的槎口是每300mm一段。即:柱根開始,先是300mm的槎口,然後是300mm的磚,然後又是300mm的槎口。也就是說槎口的高度累積起來只有構造柱高度的一半。我那公式是把槎口的面積(0.24*0.06)寫好,然後乘以柱高3米,然後除以2,就是每面槎的實際高度,然後,有幾面槎就乘以幾。這例子裡是2面槎,所以乘以2。

實際施工中是要算馬牙槎的,不算馬牙槎的話就這根構造柱而言你就少算了14%的混凝土量。

一般構造柱有幾面和牆接觸就有幾面槎口,這種情況多發生在T形牆和十字牆的位置。至於構造柱的寬度和牆體寬度不一致,這種情況少見,一般是北方為了保溫牆體比較厚才會有這情況。

在我們這裡,常會遇到T形牆旁邊就是門的情況。門距離T形牆一般會有個120毫米的門垛,然後T形牆相交的位置的構造柱是三面槎口。在實際施工中,這靠門邊的槎口其實是施工不了的:那門垛才120毫米,砌磚時每300毫米高退60毫米那磚柱就僅僅剩下60毫米寬了,砌上3米高不倒才怪。所以實際施工時圖紙上雖然那一邊設計留槎,其實模板工都是直接以門邊關模板,那裡的混凝土方量就比圖紙設計的要多一些。假如是24牆,3米高,那就多0.24*0.06*3/2*3,即0.065立方米。數量不大,但樓房若是很多這樣的門的話,混凝土也是可觀的,這個怎么算就看各人了。
補充多種情況:
1、240*240的構造柱,(240*240+240*30*邊數)*柱高
2、370*370的構造柱,(370*370+370*30*邊數)*柱高
3、240*370的構造柱,(240*370+有馬牙槎的邊長*30*邊數)*柱高
另邊數與牆面有關,一字形牆和90度直角牆,邊數為2;T形牆邊數取3;十字形牆邊數取4。

備註:部分地區現已不允許使用紅磚(高層建築荷載大,同樣體積的填充牆需要更多的粘土,燒制過程排煙量也更大),一般使用蒸壓加氣塊,每皮磚高多為200mm、250mm、300,馬牙槎應先退後進,進退尺寸不小於60mm,高度為300mm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