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庫塞

馬爾庫塞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於柏林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德裔美籍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法蘭克褔學派的一員。他一生在美國從事社會研究與教學工作。赫伯特·馬爾庫塞哲學家、美學家、法蘭克福學派左翼主要代表,被西方譽為“新左派哲學家”。

基本信息

概述

馬爾庫塞馬爾庫塞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柏林一個資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17年—1919年間曾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後完全退出政治活動。19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進入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1940年加入美國籍,起先服務於美國戰略情報處,後到哥倫比亞、哈佛、加利福尼亞等大學任教。馬爾庫塞的哲學思想深受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和弗洛依德的影響,同時也受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響。早年試圖對馬克思主義作一種黑格爾主義的解釋,並以此猛烈抨擊實證主義傾向。從50年代開始,主要從事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分析和揭露,主張把弗洛依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他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技術進步給人提供的自由條件越多,給人的種種強制也就越多,這種社會造就了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沒有創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單面人。他試圖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愛欲協調一致的新的烏托邦,實現“非壓抑升華”。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是其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單向度的人》中,他指責藝術的大眾化和商業化使之成為壓抑性社會的工具,從而導致人和文化的單向度。在《審美之維》中則認為,藝術(主要指先鋒藝術)自動地對抗現存社會關係並加以否定和超越;傾覆占統治地
位的意識及普遍經驗,促成完整人的再
生。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強調藝術既是一種美學形式又是一種歷史結構,
是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世界與滲透價
意義的現實世界的統一。他認為藝術具
有對現實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對現實
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兩重性,藝術的肯
定性力量同時也是否定這一肯定性的力
量。馬爾庫塞認為藝術和革命可統一於
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動中,它用新
的美學形式來表現人性,以喚來一個解
放的世界。美學是擺脫壓抑社會的唯一
學科,是單向度社會中雙向度的批判形
式。其主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愛欲與文明》(1955)《單向度的人》(1964);《論解放》(1969);《藝術和永恆性》(1976);《審美之維》(1978)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