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石花菜

馬氏石花菜

馬氏石花菜為石花菜科、石花菜屬海水藻類植物,藻體直立,單生或叢生,2~4㎝高,可達5cm,基部具匍匐莖。生長在中潮帶石沼中。分布於福建。本種為中國特有種。

基本信息

基本特徵

馬氏石花菜馬氏石花菜
藻體直立,單生或叢生,2~4㎝高,可達5cm,基部具匍匐莖。匍匐莖扁平或扁壓,向下產生分枝假根,其上生有較多的小盤狀固著器固著於基質上,向上產生扁平的直立枝,分枝假根上亦可產生直立枝。主軸及頂、基部較細,向上扁平,1~1.5㎜寬,兩側互生或對生分枝2~3次,次生枝或三生枝上密被互生或對生的羽狀最末小枝。小枝長1㎜左右,82~218μm寬,基部細,頂端多為鈍形,極幼末枝枝端略尖,個別老枝體表面生有小育枝。藻體紫紅色,乾後略變暗,軟骨質,製成的臘葉標本不完全附著於紙上。藻體橫切面觀,由皮層和髓層組成,髓層細胞疏鬆,橢圓形,30~36×17~20μm,內皮層細胞3~4層,扁壓橢圓形或長卵形,7~13×3.3~7μm,表皮層細胞1層,卵圓形或亞圓形,3.3~5×3.3μm;根絲細胞多密集於內皮層與髓層之間,極少量分散於中央髓部。四分孢子囊生長在最末小枝中部或下部的膨大處,枝116~284μm長,73~l12μm寬,枝基變細,枝頂多鈍形,少數略尖。四分孢子囊表面觀、近圓形或卵圓形,26~30×20~23μm;切面觀,長卵形、卵圓形,33~46×20~40μm,埋臥於皮層中,被變態延長的皮層細胞包圍,十字形分裂,但亦看到不規則分裂現象。囊果生長在最末小枝中央膨大處,通常一個小枝生長一個囊果,小枝披針形,198~264μm長,73~86μm寬,基部細,頂端變細,中央兩面明顯地凸出。囊果縱切面觀,249~398μm高,58l~597μm寬,中央有一列明顯的中軸細胞(胎座細胞),向兩側產生較多小細胞組成的產孢絲,其頂端產生長倒卵形或棍棒形果孢子囊,33~50×13~20μm,囊果被厚40~46μm,由6~8層扁壓橢圓形細胞組成,胞徑7~13μm,囊果被內面破碎不齊,產孢絲與囊果被間有不育絲相連。精子囊未發現。

生活習性

生長在中潮帶石沼中。

地理分布

福建。本種為我國特有種。

分布分類

海水

藻類(三)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生物(有些也為原核生物,如藍藻門的藻類)。主要水生,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權威專家繼續將藻類歸入植物或植物樣生物,但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也沒有維管束。這點與苔蘚植物相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