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溝

馬朝溝,原名猴兒嶺,山峻猴盛,終日啼嘯,為合州銅期場(今重慶市合川區銅溪鎮)至巴川(今重慶市銅梁縣)古道。

馬朝溝的歷史

馬朝溝,原名猴兒嶺,山峻猴盛,終日啼嘯,為合州銅期場(今重慶市合川區銅溪鎮)至巴川(今重慶市銅梁縣)古道。
公元1188年春,宋孝宗三子趙視察民情,由合州府錄事參軍褚歸良陪同從合州前往巴川安居,路過猴兒嶺,牽引趙惇輿車的四匹白馬因道旁水澈草肥,裹足不前。趙惇下輿後,見此地染碧疊翠,花燦若霞,逐令駐山而歇,時山間有一尊鄉民祈福之泥佛,趙惇誠拜,並賜紅鍛掛之。
次年,趙惇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孝宗禪讓登帝位,史稱宋光宗,自詡“雙重喜慶”,故將恭州賜名為重慶。合州知州田衡奉光宗昭,將猴兒嶺更名為馬朝溝,並在光宗憩處大修靈恩寺,原泥佛重塑渡金,佛教建築依岩而建,長達一公里,歷經五百餘年,規模為合州府諸寺之首,因存龍氣,祈福每佑,香火鼎盛,惜為明末張獻忠殘兵所焚毀,舊貌難復,馬朝溝至觀音崖(今銅溪吊觀音)一帶猶有遺址。

宋光宗留下的詩句

後有五絕,錄於清末合川野遊文人余鶴亭之《草堂雜記》,傳為光宗當日感吟。
清瑤花笑,
霞染青林羞。
白馬亦多情,
挽人渡參商。
(注: 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永不相逢。兩星升降,指一夜將盡,也喻不和睦,不順利的事。余鶴亭在《草堂雜記》中認為,當時孝宗四子,光宗行三,居於恭州偏蠻之地,前程無望,每多自祈。此詩的參商除喻過夜,也有渡劫禱福之意,與當時光宗心境相契,為其真作無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