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景強

馬景強

馬景強,男,全國勞動模範,四川省攀鋼(集團)新鋼釩公司煉鐵廠三號高爐爐前高級技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馬景強,男,四川省攀鋼(集團)新鋼釩公司煉鐵廠三號高爐爐前高級技師,全國勞動模範。他經過細心摸
索、大膽實驗,提出了渣口“雙燒操作法”,不僅減輕了爐前工人三分之一的勞動強度,而且使上下渣比由原來的1.2∶1提高到了1.5∶1,年創效益600餘萬元。他提出合理化建議多達 40 餘項,被廠採納實施 23 項,共創經濟效益 3000餘萬元 。馬景強從未離開過三號高爐,先後乾過爐前鐵口炮手、後渣負責人、後渣班長、甲班組長、爐前技師等崗位。作為一名普通的爐前工人,馬景強沒有過多地設計自己的人生,在實踐中,他逐步認識到,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要素已躋身於其他勞動生產要素之前,爐前工作只靠“傻乾苦幹”是沒有出路的。馬景強在不斷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先後通讀了《高爐爐前工》、《高爐煉鐵生產》等專業技術書籍。2000 年 1 月,馬景強獲得了勞動社會保障部頒發的爐前高級技師任職資格。

人物事跡

釩鈦磁鐵礦冶煉具有爐渣粘稠度大、渣鐵難分離的特殊性,用普通高爐冶煉難度很大,外國專家甚至早已有過“呆礦”的定論。馬景強雖然僅有國中文化,但他總覺得自己做為一名黨員,為生產排憂解難責無旁貸。於是在別人休息、聊天時,他仍然在爐前高溫的烘烤下,細心地觀察火焰的顏色、火花的大小,認真揣摩爐溫高低、爐前操作的技術要領。經過細心摸索、大膽實驗,憑著深厚的技術功底和實際操作經驗,他創造性地提出了“渣口雙燒操作法”。九十年代末,三號高爐液壓炮設備故障頻繁、壓力不足,造成鐵口工作不穩定,嚴重影響高爐生產。馬景強經過不斷摸索,又提出了“雙泵打泥法”,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釩鈦礦冶煉渣鐵分離難、下渣帶鐵多,造成鐵損高、燒壞下渣罐多,對生產影響大的問題,馬景強提出了“在砂壩溝和下渣溝之間增設沉鐵坑回收下渣鐵”的建議,並大膽將下渣壩上移 1.5 米,不僅解決了渣鐵分離不好的難題,且年回收下渣鐵達到 2000 余噸,可減少事故損失費用 425 萬元。一次,高爐更換鐵口大閘時,因砂窩子預製構件與過去的大閘不相匹配,更換極不方便,安裝後穩定性很差。於是他就親自動手,自行設計鑄造了一個大閘,但因場地限制試驗失敗。不達目的不罷休。從來就不服輸的馬景強想到了廠鑄鐵車間撿塘麻鐵的鐵坑適合做澆注大閘的場地,立即找到該車間主任講明了自己的構想。在該車間兩名職工的配合下,試驗取得了成功。他所設計和鑄造的這一大閘,與原來的相比,不僅安裝方便、製造簡單、使用安全,而且投入使用後,每個可節約費用4 萬元。近五年來,他提出合理化建議多達 40 餘項,被廠採納實施 23 項,共創經濟效益 3000餘萬元。
在日常工作中,無論出鐵放渣、燒渣口,還是捅鐵口、搶事故,他都走在前頭。哪裡難度最大、哪裡工作最苦,他就在哪裡乾,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著入黨誓言,感染和帶動了身邊職工民眾。2003 年 6 月份,在三高爐中修工作中,他積極配合施工,嚴把質量關,發揮自己多次經歷高爐大、中修的經驗,充分展現“鐵人”風采。停爐時,不顧自己已年齡偏大、體力減弱,身先士卒地鑽進溫度高達 60-70 ℃爐缸里,指揮燒殘鐵。由於溫度高,20-30 分鐘就得換人一次,他跟其他年輕職工一樣,衣服濕了又乾、幹了又濕,直到中修結束他都沒有休息過一天,為中修施工贏得了時間、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中修期間,馬景強還負責了爐前新上馬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提出了“把高爐噴吹口改為短二套,並在裡面砌耐火磚”的建議。經採納實施,既節省了材料,又避免了高爐噴吹口燒穿的重大事故。開爐時,他負責爐前每次操作和指揮,使三高爐開爐僅用了 67 個小時就達到日產 2760 噸生產水平,刷新了鐵廠歷次開爐技術指標最好的歷史紀錄。
馬景強不驕傲自滿,技術上也從不保守。他發現三高爐青工比例較大,為防止出現爐前技術的“斷層”,主動向領導要求,給自己增加了“傳、幫、帶”的重擔。他認真分析青年特點,注重因材施教,用生活化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技術理論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堅持以幫助和鼓勵為主,培養他們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學習技術的積極主動性。並對徒弟提出了四大要求:為人誠實、工作踏實、勤于思考、不怕吃苦。為了徒弟們能學好技術,他寧願自己辛苦點,堅持在現場言傳身教,經常在爐前近千度的高溫烘烤下手把手地向青工傳授技術要領。他總是把自己的經驗、絕招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年輕職工。他先後帶過的 16 名徒弟已全部成長為生產技術骨幹,在生產中挑起了大梁,有四、五個當上了高爐爐前大組長,有的徒弟還被評為廠“技術拔尖人才” 、攀鋼(集團)公司黨員示範崗。他的徒弟王文順在(集團)公司舉行的職工技術運動會中,以優異的成績榮獲了爐前工比賽第一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