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恆昌小組

馬恆昌小組

他曾在全國第一個實行班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個實行崗位責任制,第一個倡議開展勞動競賽……在那個如火如荼的年代,他為激勵工友的幹勁,曾動情地高呼:“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他就是中國產業工人的代表、共產黨員馬恆昌。

班組簡介

馬恆昌小組創建於1949年,現是齊齊哈爾二工具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銑床分廠軸齒車間的一個車工小組。50多年的風雨歷程,他始終以中國工人階級優秀代表的姿態,站在工業戰線的前哨陣地上。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小組向全國發起愛國主義勞動競賽,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表現了中國工人階級一心為眾、無私奉獻的主人翁精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小組奮發圖強,勇於探索,“一五”計畫的5年間完成了14年的工作量,為全國工人階級樹立了光輝榜樣;在文革時期,小組堅守生產崗位,開展勞動競賽,年年超額完成生產任務,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小組發揚集體智慧,積極進行技術革新,不斷探索班組建設新路子,走在了時間的前面。
馬恆昌小組作為機械工業戰線的傑出典範,始終以光輝的榜樣形象鼓舞和激勵著工人階級,他是歷經時代考驗,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幟,他所孕育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工人階級事業前進和發展的巨大動力。
多年來,馬恆昌小組以其卓越的工作成績和深遠的歷史影響,得到黨和人民的高度評價,多次被省和國家授予“特等勞模小組”、“先進集體”、“革命的熔爐、戰鬥的集體”、“不斷革命的紅旗”等光榮稱號。歷任組長及許多新、老組員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90年2月24日,江澤民主席親臨小組視察,寫下了“馬恆昌小組精神代代相傳”的光輝題詞,給小組成員以極大的精神鼓舞。

馬組事跡

我們偉大的人民共和國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年的光輝歷程,在為共和國鑄就輝煌的眾多群體中,有這樣一個與共和國同齡,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一起走過半個多世紀曆程,高舉紅旗永不褪色的英雄集體——齊齊哈爾二工具機企業集團馬恆昌小組。五十多年來,在黨的領導下,馬恆昌小組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列,成為時代的領跑者,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為新中國政權的建立與鞏固,為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杜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都做山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馬恆昌同志和馬恆昌小組的先進事跡和精神巳載入中國工人運動的史冊,永遠鼓舞著中國工人階級為實現自己的偉大曆支使命而奮鬥。

翻身解放 當家作主

1948年11月2日,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城市瀋陽解放。倍受地主、官僚資產階級雙重壓迫的工人們從此脫離了苦海,第一次感受到做人的尊嚴,第一次嘗到當家作主的滋味,第一次看到生活的希望,第一次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支援前線的生產工作中,被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得千瘡百孔的瀋陽第五機器廠煥發了新的生機。
此情此景讓飽嘗過辛酸苦辣的工友們激動不已,笑臉綻放。而已是不惑之年,品味著半生苦水的馬恆昌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他不相信眼前發生的事是真的。他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的歷史,從民國、軍閥混戰、日本殖民統治、偽滿洲國、國民黨,哪朝哪代都說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可盼來盼去,除了悲傷就是失望。
馬恆昌10歲給地主放牛,15歲入撫順發電廠學車工,因不堪忍受殘酷壓迫,曾兩次回鄉務農。馬恆昌家地無一壠,只得租地種,1948年遼陽地區春旱嚴重,存活的苗本來不多,可入夏莊稼又遭了蟲災,他們家辛苦了幾個月,換來的竟是顆粒無收。這時全家大人孩子都在發瘧疾、一家六七口人的吃穿怎么辦?馬恆馬再也承受不了生活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跑到田邊壕楞子上,嚎啕大哭。眼淚洗不掉痛苦,帶不去悲傷。他只好擦乾眼淚拖著虛弱的身體又去瀋陽謀生了。回想起這半生,真象一場長長的惡夢。
共產黨真是為俺老百姓過好日子?真的是為了建設新中國?還是不要輕信。看看在說吧。就在馬恆昌心懷疑慮左右觀望時,面前發生的一件件事,讓他不能不去對比和鑑別。工人下班,國民黨是挨個檢查搜腰包,而共產黨卻沒有;國民黨的廠長來到工廠大車小輛,前呼後擁“還有兩個姨太太左右攙扶,濯截止揚威,不可一世,而共產黨的廠長腰扎草繩與工人們一起扛袋子卸車,待人和藹可親,勝似親人;國民黨的廠長住著洋樓,衛兵站崗奶媽伺候著,而共產黨的廠長生活上沒有一點兒特殊的,和俺工人一樣住在簡陋的平房裡,自己燒爐子取暖做飯,還滿屋子冒煙,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國民黨工頭虛報冒領吃空餉,絞盡腦汁剋扣工人血汗,而共產黨在工廠沒開工時就為工人發高粱米,千方百計為工人排憂解難,安排好工人生活……。有比校才有鑑別,有比較才知真假。馬恆昌平生沒見過這么好的廠長,也沒有見過這么平等的社會,至此,他才明白,為什麼舊社會工人農民沒活路,因為那是一個人吃人不平等的社會造成的。因此,他堅信共產黨確實是為老百姓的,跟著共產黨走,報答共產黨的恩,建設新中國新社會。
第五機器廠原是一所兵工廠,主要生產六O炮、衝鋒鎗和少量工具機。馬恆昌重返瀋陽就在這個工廠做工。瀋陽解放後,馬恆昌所在的車工一組仍是過去的工頭管理,對工人非打即罵,軍閥作風十足,工人們再也不能忍受他的欺辱,齊心趕走了惡習不改的舊工頭,一致推舉忠厚老實,為人正直,技術高超的馬恆昌為組長。這時小組共有10名組員,他們是:馬恆昌、徐景榮、於忠山、謝溪華、祝普慶、黃煥瑞、章榮海、柳玉璞、董振遠、趙連科。新的環境,新的帶頭人,新的工作方式,激發了大家的工作熱情。當時,遼瀋戰役己結束,平津戰役、淮海戰役還在進行之中,前線急需武器,工人們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加班生產。有一次,工廠把修復17門高炮閉鎖機的任務交給了車工一組,當時一沒圖紙,二沒工藝,只有廢舊的部件做樣子。怎么辦?馬恆昌組織大家動手測繪畫圖。軍代表圍在工具機旁催著進度,組員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們在想早一天完成,前方解放軍將士就少流一滴血。當時,馬恆昌高燒不退,帶病堅持工作,解決生產關鍵。有一次,敵機來轟炸,一顆炸彈在車間旁爆炸,廠房窗戶都震碎了,玻璃片亂飛,可馬恆昌仍然堅守崗位。他的模範作用深深地影響了組員,鼓舞著組員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由於晝夜加班生產,組員們疲憊不堪。困了,他們咬上幾口紅辣椒提提神;乏了,他們鈍在工具機旁打個盹兒休息一會,餓了,他們就啃上幾口冰冷的乾糧充充飢,誰也沒叫過一聲苦,誰也不肯回家休息。就這樣,他們硬是提前五天完成了閉鎖機的製造任務。高炮一響,有效地扼制了國民黨反動派飛機的轟炸破壞,保證了支前生產的順利進行和瀋陽市區的安全。接著,小組又圓滿完成了子彈檢查機和子彈裝存機等多項任務,因此,小組受到東北人民政府和東北軍區的表彰獎勵。青年組員趙連科被謄為“頭名功臣”,代表小組出席了慶功大會,並榮獲勞動模範稱號。
剛剛解放,工廠百廢待興。當時,工夾量具奇缺,成為制約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看到這種請況,馬恆昌心急如焚,馬上想到了自己家珍藏的一把百分尺。於是,他連夜悄悄地坐火車回到遼陽家中,取回了自己那時花兩個月工錢才購置的那把百分尺,主動捐獻出來供大家使用,解決了小組沒有精密量具、生產無法進行的難題。當時,一把百分尺可以換來全家一年的口糧。在家裡最艱難的時刻,馬恆昌與老伴洪淑賢商量過賣掉這把尺,換糧充機,可老伴洪淑賢說什麼也沒捨得賣。沒想到現在派上了用場,當馬恆昌把捐獻百分尺的想法說出來時,老伴木然地坐在炕邊許久沒有說話,這把尺她足足保存了二十來年,牽動著她的心啊!確實應該容她好好想一想。但當她聽說工廠急需時,就毅然地支持丈夫把百分尺獻出來。馬恆昌帶頭捐獻貴重的百分尺,在小組、車間和全廠引起了很大的震動。當時領導問馬恆昌為什麼要這么做時,馬恆昌回答道:“我們是主人,就應當負責任。”工友們象組長馬恆昌一樣紛紛獻“寶”。祝普慶獻出一把卡鉗,徐景榮獻出一把卡尺,董振遠獻出一把扳子……,進而,引發了全廠、全市職工轟轟烈烈的捐獻器材運動。這對當時恢復生產、支援前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光榮建組 名揚天下

車工一組的先進事跡和經驗得到了工廠黨組織的重視,軍代表王金平到小組蹲點,與工人一起勞動學習,一塊兒談心,幫助小組總結經驗,啟發組員試行班組民主分工,讓小組的事大家管,小組的活大家乾,讓工人當家作主,並設立了生產、文教、生活、安全等六大幹事。同時創建了“技術研究會”、“檢頭一個活兒”、“三人互助組"等有效制度,這就是我國工人階級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雛形。馬恆昌帶領組員積極實踐,不斷總結完善工作經驗,從而,開創了我國職工民主管理工作的先河。民主分工明確了職責,充分調動了組員的主觀能動性,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
1949年初春,為了帶動全廠職工更有力地支援解放戰爭,在王金平的引導下,馬恆昌帶領車工一組向全廠發出了開展迎接紅五月勞動競賽的倡議,把消滅廢品,提高質量和效率作為競賽的主要目標,得到了全廠五十多個班組的熱烈回響,一個你追我趕、力爭上遊的競賽場面在全廠展開。在競賽活動中,馬恆昌啟發大家靠技術革新實現競賽目標,奪取優勝紅旗,並帶頭革新成功了斜度板胎具,提高了工效3.1倍。在他的啟發和帶領下,小組掀起了技術改進之風,創造了連續37天無廢品,改進14種工具,工效提高2倍多的新成績,走在了全廠的前列。
四月底的瀋陽,桃花、杏花、丁香花競相綻放,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1949年4月28日,第五機器廠召開了競賽總結表彰大會。廠長劉斌熱情肯定了馬恆昌小組的經驗,稱讚說:“這是工人階級的創舉,工運史上的奇蹟。”把“生產競賽模範班”的紅旗贈給了小組,以馬恆昌的名字為車工一組命名。從此,馬恆昌的名字就與他的小組永遠地聯繫在一起了!
小組命名之後,更進一步煥發了組員的階級覺悟,僅半年時間就創造了10項新紀錄,改造了18種工卡具,工效提高了1-3倍。10名組員八個月內全部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在當時也是一個奇蹟。為了保持榮譽,做到紅旗不搬家,馬恆昌小組積極參加了瀋陽市總工會組織的“創造新紀錄運動”。大家動腦筋,想辦法,千方百計提高工效,爭創新紀錄。白常恕小組的老工人 傅致君,車球型件有絕招,青年組員趙連科頗有心計,用心觀察學習,反覆琢磨,改進了刀具,磨製出專用樣板刀,沒用多久,就超過了傅師傅,有了自己的拿手絕活兒,產量大大超過了 傅致君。
車削銑床變速塔輪是一項費時費力的活兒。瀋陽第三機器廠趙國有,利用先進操作法,創造了57分鐘加工一個塔輪的新紀錄,提高工效五倍多。1950年9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曾應邀去蘇聯參加了“五一”勞動節觀禮。他的紀錄當時被看作是不可逾越的極限。馬恆昌小組青年工人佟俊山觀摩學刀回來,決心與趙國有師傅比個高低,他勤于思考,善於鑽研,把蘇聯科瓦廖夫切削法與趙師傅的工作法都吸收過來,把車、銑、鑽三道工序結合起來,分項分批加工,就是現在的分工序加工,創造了37分鐘加工一個塔輪的全市新紀錄,被瀋陽市總工會授予“塔輪大王”的稱號。為了表彰馬恆昌小組的先進事跡,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授予小組“新紀錄運動中的集體優秀工作者”稱號,授予馬恆昌“東北工業部特等勞動模範”林號。
1950年初,東北總工會秘書長兼瀋陽市總工會主席張力克同志率工作組進駐第五機器廠進行調查研究,深入了解馬恆昌小組的先進事跡與經驗。工作組感到馬恆昌小組這些創舉和經驗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很快寫出了調查報告,並得到了東北總工會主席張維幀的高度重視。195O年4月12日,東北總工會作出關於推廣馬恆昌小組經驗的指示,一個學習推廣馬恆昌小組經驗的熱潮在東北大地展開。 4月14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機關報《東北日報》發表了題為《馬恆昌模範小組,經常保持優越質量,一貫超過生產任務,該小組先進經驗值得效法》的長篇通訊,詳細介紹了馬恆昌小組的先進事跡和經驗。同時,發表了《推廣馬恆昌小組的生產經驗》的重要社論。 4月15日,東北總工會機關報《勞動日報》又發表了題為《馬恆昌先進生產小組》的長篇通訊,同時配發了《提高質量,完成任務,學習馬恆昌小組先進經驗》的社論。同年7月28日至31日,東北總工會召開先進生產班組代表會,馬恆昌代表小組出席了會議並介紹了經驗。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楓出席了會議,並發表了重要講話,高度讚揚學習和推廣馬恆昌小組先進事跡與經驗的意義與作用,指出:“馬恆昌小組經驗是極其寶貴的”。並號召把創造馬恆昌小組式先進班組作為工礦企業經常性的民眾運動。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李立三同志了解馬恆昌小組的事跡後,在全國工會生產部長會議上指出:“瀋陽第五機器廠馬恆昌小組的生產工作經驗,應該向全國推廣。”一個深人學習和推廣馬恆昌小組經驗的民眾運動蓬蓬勃勃地全面展開。
回顧馬恆昌小組這段不平凡歷史的時候,經歷這段歷史的人們都十分感慨,十分懷念馬恆昌小組的啟蒙人,新四軍老戰士、駐第五機器廠軍代表王金平同志,是他引領小組10名組員走進了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行列,是他發現了馬恆昌和馬恆昌小組,歷史將永遠不會忘記他。

北遷建廠 再立新功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和政務院決定在慶祝共和國建國一周年的前夕,召開開國以來第一次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代表為464人,馬恆昌就在其中。
馬恆昌是在七嶺子溫泉療養院接到東北總工會讓他參加會議的通知。原來,馬恆昌身體虛弱,加上積勞成疾,鼻子流血不止,次數也越來越頻繁。為了讓他儘快休息和安心治療,領導、醫生、同事多次做工作,硬把他從工作崗位上勸下來,並任命徐景榮為代理組長,主持小組工作,這才使馬恆昌安心地去療養。
第一次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如期隆重開幕了。各路英模代表一大早就步入了新華門,來到黨中央所在地中南海懷仁堂。會議開始,毛澤東主席、劉少奇、朱德副主席、局恩來總理等開國領袖出席了大會。會上,馬恆昌代表小組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匯報了工作,向代表們介紹了民主管理和開展勞動競賽的經驗,受到代表們的一致歡迎,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馬恆昌小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小組——“生產戰線上的模範”,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先進班組,馬恆昌本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成為開國勞模。
國慶節前夕·首都北京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城區處處是鮮花、彩旗,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氛圍。 9月30日晚,黨中央和政務院舉行盛大的國慶招待會,代表們應邀出席。在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李立三和代表們的提議下,一致推舉馬恆昌代表工人階級第一個向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敬酒。當李立三同志將馬恆昌介紹給毛主席時,毛主席象見了老朋友似的連說:“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馬恆昌激動地說:“我代表工人階級向您敬酒,為您的健康乾杯!”毛主席也舉杯示意,聲音洪亮地回答道:“為了工人階級幸福乾杯!”並同他熱情握手。從這以後,馬恆昌同志又先後12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1950年1O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保家衛國。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東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工廠的一部分人員和設備向北遷移,背靠蘇聯“沙發”,新建工廠。突如其來的北遷,對於久居瀋陽古城,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的工人來說,確實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尤其是首批北遷人員,他們毫無精神準備,北遷能否順利實現,首批人員的帶頭作用至關重要。
10月24日清晨,徐景榮、董振遠和佟俊山等組員還象往日一樣,早早來到了車間。這時,組裡的工具機設備己經拆卸裝箱。經過廠長劉斌的暫短動員後,大家只知道是去北大荒,只聽傳說“半年嚴冬半年風,百里荒原百里空”的民謠,其它卻一無所知了。但大家堅信,只要是黨需要,國家需要,無論多么艱苦,多么困難,也要無條件的服從,馬恆昌小組的先進就要體現在這個時候。馬恆昌小組在徐景榮的帶領下,第一個報名,打理行裝做好了出發的準備。
第一批北遷共有94人,廠長劉斌帶隊,馬恆昌正在療養院療養,但是,他已報名,從 12月24日起,他就屬於北廠的人了。小組徐景榮、董振遠、佟俊山、劉瑞民、王占學、趙殿奎、趙炳衡、章榮海、張明武、趙永春、中村良一(日本籍)作為94名成員的一部分被批准第一批北遷到齊齊哈爾。截止到195O年底北遷人數已達671人。
十月下旬的瀋陽城區,還是鬱鬱蔥蔥,而北疆齊齊哈爾已是千里冰封,大地已被初冬的大雪所覆蓋,顯得格外清冷,與瀋陽大都市特有的繁華形成一個鮮明的反差,這個反差預示著一場艱苦卓絕的創業鬥爭開始了。
94名北遷勇士經過一夜和多半天的長途奔波,25日下午2點多鐘火車到達了北遷目的地——齊齊哈爾。當晚,勇士們從廣播裡聽到了中央關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聯合宣言,大家歡欣鼓舞,能為抗美援朝作出自己的貢獻而自豪欣慰、無怨無悔。
10月26日,搶運和安裝設備的緊張戰鬥就開始了。馬恆昌小組爭挑重擔,主動要求去火車站搬運工具機。搬運的設備小有上千斤,大足有上萬斤,在沒有起吊設備的條件下,全靠橇棍橇,滾槓滾,滑板拖,繩子拉,真正稱得上是人拉肩扛,組員們豪邁地說:“我們全組合起來就是一台起重機,一定要把機器運回去!”組員們越乾越勇,越乾越熱,竟然脫掉了棉襖,只穿著被汗打濕的襯衣,渾身還冒著熱氣,眉毛、頭髮、胡茬子都結滿了白霜。劉斌廠長發現以後,心疼地高聲喊道:“那是誰?不要命了!都把棉襖給我穿上!”
徐景榮光顧幹活,濕手抓在滾槓上,立即粘掉了一塊皮,鮮血直流,他一聲不吭,用手絹包紮一下,又和大家一道幹了起來。
有一天,小組正在搬運一台立鑽,足有 兩米多高,上重下輕,只能立式搬運,不能放倒,這是北遷設備中惟一的一台立鑽,大家格外小心,一點一點地挪動著,決不能有任何閃失。因為地面不平,高高的立鑽突然向一邊傾倒,在緊急時刻,只見一位小伙子一個箭步衝上去,用肩膀死死地扛住了傾斜的立鑽,大家立刻衝上去,終於把立鑽扶正了。劉斌廠長面對此情此景,深有感慨地說:“真不愧是模範小組啊。”這個在關鍵時刻扛住工具機的小伙子就是“塔輪大王”佟俊山,後來有幸成為共和國第一批工人大學生,並與共和國第一位女火車司機田桂英成為同班同學,後來他學業有成。成為機械行業不可多得的設備管理專家。
說北遷創業艱苦卓絕,不僅僅因為那時缺東少西,物資方面匱乏和居住條件艱苦,還在於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大家要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冬里作業,每天一乾就是十幾個小時,誰都沒遇過這么冷的天。
天冷人心熱。在馬恆昌小組的影響和帶動下,北遷建廠工作在順利進行中,機器安裝提前5天完成;水暖安裝提前3天完成;電氣安裝提前1天完成;工具場於 12月1日開工;工廠於 1951年1月13日全面開工。北遷勇士們
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僅用79天時間就完成了工廠初建任務,堪稱是奇蹟!當年,工廠就完成了軍工急需的彈頭機、火帽機、裝藥機等多種機械設備,並成功地製造出我國第一台升降銑床和251型鏜床,為我國機械工業的起步做出了重要貢獻、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運動的深入開展。

倡議競賽 拉開序幕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捷報頻傳。馬恆昌小組利用午休時間讀報,了解時政大事,被志願軍的英雄事績所感動著,鼓舞著。剛剛讀完報,組長徐景榮就鄭重地對組員說:“咱們要發揚馬恆昌小組的精神,再加一把勁,多出幾身汗,支援咱們的志願軍。”副組長董振遠放下剛剛讀完的報紙回響說道:“光咱一個組加勁還不夠,要是全廠、全市、全國班組都加把勁,那力量該多大啊!”徐景榮高興地說:“這話說到點子上了,咱們在瀋陽時不是向全廠發過勞動競賽的倡議嗎?這回咱們向全國發一個倡議,大家看怎么樣?”大家異口同聲回答道:“好!”大家越討論越熱烈,越議論內容越充實。
工廠黨組織堅決支持他們的構想,幫助他們認真斟酌每一項條件,與此同時大家把發倡議的想法和條件寫信報告給了正在療養的老組長馬恆昌,得到了熱情的支持。就這樣,在全國產生深遠影響的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倡議條件提出來了。 1951年1月17日《工人日報》頭版刊發了競賽條件:
1、團結技術人員,加強技術學習,改進操作方法,提高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9%以上,提前完成生產任務。
2、師傅要帶好徒弟,保證把所有的徒工提高到一般技工的水平,徒工要保證愛護機器,整理工具,不影響師傅們到點開車。
3、遵守勞動紀律,堅守工作崗位,保證春節前後出滿勤。
4、加強“四防”工作,保證全組機器和人身安全,愛護公物,克服浪費。
5、加強時事學習,提高政治覺悟,做好宣傳鼓動工作。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競賽條件第三條中“堅守工作崗位,保證春節前後出滿勤”,這一條按理說做到並不難,但是,在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下,又確實不容易做到。這是因為,一方面北遷人員經過兩個多月的奮戰,工廠已經全面開工,可以喘口氣,過個輕鬆的春節;另一方面北遷人員離開家鄉已經兩個多月了,千里之外思鄉心切,每逢佳節倍思親,都希望能利用春節期間探親。所以,這一條的針對性和作用就在於此。馬恆昌小組放棄了回瀋陽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春節期間加班生產,支援前線,在北遷建廠中,影響非凡。
《倡議》發出反響巨大,從首都北京到南國的廣東、廣西、福建,從東北瀋陽到上海、武漢、西安、四川等地都廣泛回響,全國共有18000多個班組熱烈回響,回響倡儀的不僅有公營企業的班組,而且還有私營企業的班組,不僅有工礦企業的班組,還有文教衛生科研類的班組,一個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勞動競賽就這樣蓬勃深入,持續的開展起來了。在當時被稱為“馬恆昌小組運動”或“中國的斯達汗諾夫運動”(斯達汗諾夫是前蘇聯職工勞動競賽的倡導發起者),對於啟發工人階級覺悟,團結和帶領工人階級為鞏固共和國政權,支援抗美援朝,保衛世界和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國各地班組紛紛寫信或通過報刊回響倡議並提出應戰條件,就連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也發來了200多封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戰士寫來的信件,支持和回響倡議,有的甚至寄來了血書,以表達對馬恆昌小組的支持。在抗美援朝前線,還傳頌著這樣一首詩:“學習馬恆昌,鬥志更堅強,堅守我(XXX)高地,痛殲美國狼!”。
1951年6月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了三大號召後,馬恆昌小組又重新修訂了愛國公約,並訂出捐獻超額獎金50%和每月每人獻工一天以及主動降低工時定額等長期捐獻計畫,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捐獻活動一直持續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據估算約為國家捐獻相當於近1千噸糧食的財富。戰爭時期糧食是相當珍貴的,所以,就以當時的糧食市價計算的。
1951年,馬恆昌小組充分調動組員生產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愛國主義勞動競賽運動(馬恆昌小組運動)中,勇當領頭雁,當年就提前兩個半月全面完成國家交給的生產任務,創造了69項新記錄,提合理化建議23項,產品質量合格率為99.61%。同年,馬恆昌被選拔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勞動部的副部長。
1951年9月23日,馬恆昌小組寫信給毛澤東主席,匯報了小組取得的成績。
1952年5月1日,馬恆昌代表小組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廣播向全世界工人階級致以節日的問候,並匯報了小組在競賽中所取得的新成績,極大的鼓舞了全世界工人階級。
1951年12月,馬恆昌被組織批准去瀋陽工農速成中學學習文化。他克服年齡偏大等諸多困難,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投人到新的火熱學習生活之中。
1952年10月,馬恆昌作為祖國赴朝慰問團的成員去朝鮮慰問了中國人民英雄兒女——志願軍,馬恆昌應邀在前線作了報告。當馬恆昌報告了祖國經濟建設的成績和全國工人階級在馬恆昌小組運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時,戰士們高興得跳了起來,歡呼起來。在馬恆昌同志留下的惟一一本日記里,當時志願軍戰士燃燒的激情,躍然在紙上。志願軍將士們的留言、贈言、決心歷歷在目,一些朝鮮人民軍將士也用鮮文和不太熟練的漢文寫下了珍貴的留言,寫下了一段難以忘卻的歷史。一位志願軍連長緊緊地握著馬恆昌的手說:“您和毛主席握過手,讓我多握一會兒吧,請您轉告毛主席他老人家,志願軍連長張龍彪願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流盡最後一滴血!”
在一次招待慰問團的宴會上,馬恆昌舉杯向金日成首相敬酒,還沒等人介紹,金首相就高興地說:“我認出你來了,你就是馬恆昌,我早就聽說你的名字了,來!我們乾一杯,祝中國工人兄弟取得更優異的成就!”
馬恆昌回國後,在東北各地作報告宣傳志願軍的英雄事跡。有一次,在阜新機械廠,工人們興奮地把馬恆昌抬起來繞各車間走一圈,一邊走一邊高呼:“歡迎我們的大組長馬恆昌檢查工作!”他們為自己能成為“馬恆昌小組式班組”的一員感到光榮和自豪。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馬恆昌和馬恆昌小組運動在當時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和所產生的巨大的精神推動力是無法估量的。
當人們回顧這段不平凡的歷史時,都讚不絕口:“馬恆昌小組功不可沒。”馬恆昌和他的組員們卻說:“我們想到了,就去做了,沒想到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多么樸實的話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啊!是的,如果解放之初,馬恆昌小組的工人們僅是為了報恩而去奮發拼搏的話,那么,倡議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運動,就是從樸實的階級情感,上升到了一種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而奮鬥的責任感。研究馬恆昌小組的發展歷史,使我們進一步清晰了馬恆昌小組精神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脈絡:捐獻器材運動的興起是馬恆昌小組精神產生的雛形;參加創新紀錄運動並發展新紀錄運動是馬恆昌小組精種的鑄就出爐;而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拉開全國職工大規模勞動競賽的序幕,就是馬恆昌小組精神的升華和延伸。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正是這“三大運動”鑄就了馬恆昌小組的組魂,鑄就了一段可歌可泣,令共和國為之感動的光輝歷史。

爐火正紅 英模輩出

共和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民經濟建設第二個“五年計畫”的實施,為中國工人階級發揮聰明才智搭建了廣闊的舞台,也為馬恆昌小組的發展和人才成長提供了新的機遇。
這一時期,小組已從單一的車工發展到車、磨、銑、鉗等多工種,加工零件從百餘種增加到230多種,人數也從原來的11人發展到51人,約占車間總人數的四分之一。面對形勢、任務和人員結構等方面的新變化;小組系統地總結了建組以來的各項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管理理念,充分發揮組員在經濟建設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為全面完成國家“一五”計畫,奠定了堅實的民眾基礎。在工作的具體抓法上,小組重點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這些做法,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作用。
在學習上,主要抓了三個方面。一方面抓政治學習。小組在“讀報組”的基礎上,擴大學習範圍,把了解時政要聞、知曉國家大事與學習理論、提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結合起來,把本職崗位工作與國家建設結合起來,把職工家庭生活的改善與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極大地增強了組員工人階級的主人翁責任感和使命感。正如一些老人回億的那樣:“誰都不甘落後,連上廁所都帶小跑。”第二方面抓技術學習。小組在生產實踐中,越來越感受到,僅憑經驗不夠了,已經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形勢需要,必須加強文化技術學習,提高文化技術素質。因此,小組堅持搞好互幫互學活動,一種濃濃的學習氛圍在小組形成。有文化的帶沒文化的;文化程度高的帶文化程度低的,技術水平高的帶技術水平低的。此外,還經常開展技術練兵和技術革新成果與新操作方法演示活動,把個人或少數人掌握的高招絕技普及開來。同時,鼓勵和支持組員走進夜校參加業餘文化技術學習。組員們克服文化底子薄等各種困難,堅持學習,不斷充實和提高自我。再有,他們不忘技術信息的蒐集和整理,哪裡有先進技術和先進操作方法,就到哪裡去學習,先後派出組員到北京、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去學習。幾年時間裡,他們就學會了“反菊花頂尖”、“滾壓刀”、“高速切削”等80多種先進技術與操作法,這些技術不僅在小組開花結果,而且在全廠廣泛推廣,使全廠機加生產效率普遍提高。
在思想教育上,主要從三個方面人手。首先充分發揮班組長、黨團員的模範作用,做到艱苦工作搶在前頭,完成計畫乾在前頭,關心組員想在前頭;這就是小組後來的成型經驗,班組長“五在前”的雛型。榜樣就是一面旗幟,榜樣就是無聲的號令。在班組長和黨團員的模範作用影響和帶動下,小組團結互助,齊心協力,克服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困難,確保生產工作計畫的圓滿完成。其次;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為組員排憂解難的具體行動上。創業時期工廠的條件還是十分艱苦的,小組針對組員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組織家屬為單身組員縫補、洗涮衣被,清理集體宿舍衛生,幫助做病號飯,為來廠探親或搬家過來的家屬安排食宿,有的主動讓房子或住“並戶”,幫助組員解決後顧之憂,讓組員安心工作,乾好工作。還有就是堅持小組的政治環境建設,以小組的政治環境感染人,增強小組的集體榮譽感,以組為家,以廠為家,以苦為樂,以奉獻為榮的班風,在鞏固中提高,在提高中升華。因此,也成為當時傳媒爭相宣傳報導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技術革新上,小組針對生產實際和制約效率、質量的關鍵環節入手,發揮小組“技術研究會”的優勢,總結出“一人提出,全組研究,一人試驗,全組幫助,一人成功,全組推廣”的技術革新的基本經驗。小組向管理要效率,向革新要效率,平均每年實現技術革新成果31項,連續五次主動降低工時定額,據史料記載,小組僅在1953年就降低定額40%。在計件工時制時期,小組主動降低工時定額,對當時工資收入僅有幾十元的組員來說,意味著要多付出,少所得,生活水平只能維持現狀,不能有大的改善,這件事老組員們現在談起來,還是無怨無悔,為他們能為共和國做出奉獻而驕傲。
在增產節約挖潛上,小組不斷創新活動方式,不斷提出新的階段性目標,組織“同工種對手”、“奪紅旗”等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活動,有效地引領著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深人紮實地開展。在如火如荼的經濟建設熱潮中,錘鍊了意志,歷煉了隊伍,使小組又一次站在了時代的前列。 1956年1月13日,在齊齊哈爾市職工舉行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畫”倡議大會上,小組首先保證:到1956年6月底,提前一年半完成“一五計畫”的全部工作量。到6月底,小組提前了23個月完成“一五計畫”。到1957年底,小組用5年時間完成了十四年的工作量。小組又先後湧現出十幾位英模人物。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革命熔爐火正紅,馬恆昌小組出英雄”。隨著歲月的流逝和這段感人的歷史的漸漸淡去,一些鮮活的史實也離我們越來越久遠,在這裡有必要重點加以追述:
第二任組長徐景榮功績卓著,被評為市勞動模範,並被任命為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委員,於1952年擔任車間主任。
第三任組長董振遠被評為東北機械工業勞動模範,1953年被破格提拔為工廠的副廠長,主管生產,1964年被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任命為廠長,成為我國機械工業系統工人出身的國有大型企業廠長的第一人。
第四任組長依奎元被評為市勞動模範,1953年4月擔任車間黨支部書記,後來擔任工廠副廠長、黨委副書記等職。
第五任組長李鳳和1953年7月以後擔任車間領導。1978年己年過花甲的他又擔任小組的技術顧問。
第六任組長王占學被評為省市勞動模範。1954年5月起擔任車間黨支部書記,1965年調往西安505所所屬工廠任廠長。
第七任組長趙炳衡被評為市勞動模範,1956年擔任車間黨支部書記。1965年調往青海任工廠黨委書記。
劉瑞民,小組副組長,是小組的能工巧匠之一,他善於研究,幹事講認真,凡是讓他感興趣的活兒,非得研究明白不可,組員們遇到什麼難題,他熱心相助,大家稱他為“土專家”。後來,他擔任車間技術主任和工廠的設計人員,1968年支援軍工建設去了尚志。
張進亭,小組組員,對技術革新情有獨鍾,為了搞革新,他拆壞了自己的馬蹄表和心愛的手錶,先後革新成功了磨槽機等多項生產把關設備,被評為市勞動模範,被稱為“能工巧匠”。後來,他調入工廠設計部門,成為一名工人工程師。擔任設計人員以後,他仍不忘搞革新,自費重金購買電控設備,現在談到這些事時,老人家自豪地說:“這錢花得值。”
關景福,小組的老師傅被譽為“工人革新家”。他大膽實踐,利用高速切削方法加工梯形螺紋,提高工效三到四倍,1956年又創造了“一刀成”的加工方法,提高工效二到三倍。他還革新成功了挑絲槓專用車床,解決了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曾三次被評為省勞動模範。
黃杰,女,小組工會組長、磨工。她總結出一套用金剛石修理砂輪的先進經驗,創造了“長絲槓兩端軸頸磨削法”、“快速裝卡磨削法”,省略了煩瑣程式,延長了砂輪使用壽命,提高了生產效率,每年都能提前三個月完成生產任務。1957年,黃杰光榮出席了全國青年工作會議,並三次出席省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被評為省勞模,被大家眷為“新時代的花木蘭”。1971年2月,僅35歲的她英年早逝。
趙殿奎,小組組員,以技術革新聞名全廠,1954年3月被評為省勞動模範。同年,作為工具機系統的技術骨幹一,被調往武漢重型工具機廠,支援“武重”建設。

責任制度 又一創舉

1958年,國家經濟發展第二個“五年計畫”開始了。小組帶著勝利的喜悅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積極投身到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潮之中。
這時的小組已發展到61人,其中,技工33人,徒工28人,有11台設備,分三班作業,擔負著25O多種零部件的加工任務。這年年初以來小組生產得心應手,生產效率一直名列前茅。但從下半年起,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小組產量、質量逐漸下滑,小組多次開展競賽和生產會戰,組員經常加班加點,也十分賣力氣,可是效果就是不明顯,有時小組班產計畫勉強完成,要實現超產計畫目標就更談不上了。
剛剛接任組長工作的青年工人譚壽生,看到生產上不上去,心裡十分著急,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著,就及時找到了已擔任廠總機械師的老組長馬恆昌,請他幫忙出主意,想辦法。老組長熱情地啟發開導他,“困難是經常出現的,只要肯動腦筋去研究它,善於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就一定有解決問題的辦法……”。看到老組長忙碌的身影,端詳著老組長慈父般的面容,回味老組長的諄諄教誨,他不由地聯想起1956年3月,他與老組長馬恆昌一起參加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時的情景。老組長馬恆昌和小組受到社會各界的衷心愛戴,所到之處無不被人們的讚嘆所包圍著,無不為人們的尊敬而感染著。這讓他深深感受到了什麼是光榮和光榮的分量。光榮屬於歷史,開創屬於未來。他暗自下決心,要象老組長一樣,依靠大家把小組搞好,把小組的紅旗高高舉起來,開創新的業績。
回到小組後,他先後召開了小組骨幹會和,小組專題會,與大家共同分析小組生產進度上不去的原因。大家從連續主動降低工時定額,生產任務量相對加大;小組拼體力,拼設備效率低;上新產品,組員不適應;青年組員多,整體技術水平低;管理跟不上,制約生產等六個方面去分析和研究,大家集思廣益,統一認識,最後,把注意力放在了管理跟不上,影響和制約生產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他們認真進行了反思,由於忙於生產,小組放鬆了管理,使小組日常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沒有很好地堅持下來,正常的技術革新活動和技術研究會也很少問津了,正常的管理活動也淡化了。有的組員說,生產這么忙,哪有時間去搞管理,去搞革新,等什麼時候有時間再說吧,把管理與生產截然看成是兩回事,這還有不出問題的嗎?怎樣才能把管理與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怎樣才能讓管理與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呢?善於思考的譚壽生,把大家的意見集中起來後,建議總結小組以往的實踐經驗,用一種制度把日常要作的事規範起來,做到有章可循,責任到人。這個想法立即得到了車間黨支部的積極支持,車間領導與大家一起總結日常工作中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你想一條,他提一件,就這樣,提出了日常生產的“三個八件事”,並以責任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這個制度的實行,給小組管理和生產工作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1959年初,小組日常生產的“三個八件事”在全廠廣泛推廣,進一步規範了全廠的基礎管理工作,使管理更加有序、有效。1959年12月,《工人日報》連續9天,分8個專題介紹了小組的經驗。1961年5月,又發表社論,推廣馬恆昌小組實行的“三個八件事”的經驗。同年 10月25日至 11月1日,連續7天介紹了小組如何建立和執行管理制度,抓好小組思想政治工作和開展勞動競賽,技術革新以及如何當好班組長等方面的經驗,對全國工業戰線的制度建設起到了引路的重要作用,也為後來的職工崗位責任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小組的日常生產“三個八件事”是:
班前:(1)了解上班進度,熟悉當班生產作業計畫;(2)交班或領取圖紙卡片,校對量檢具;(3)準備好工具和所需物料,查清材料;(4)研究圖紙,熟悉工藝,明確加工方法;(5)預想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採取必要措施;(6)提出當班競賽條件;(7)接班;(8)檢查設備、注油、試車。
班中:(1)按工藝規程辦事;(2)交檢頭一個活兒;(3)進行鄰床互檢,技術互助;(4)革新技術,運用先進經驗;(5)完活兒記錄,向下道工序轉活兒;(6)驗收轉過來的活兒;(7)執行安全制度;(8)發生問題找有關人員解決。
班後:(1)關車;(2)交班;(3)清理工具機和工作地;(4)送回不用的工具、圖紙等;(5)計算當班產量、質量和物料消耗、填好記錄;(6)向生產組長匯報當班計畫完成情況;(7)開好班會後,參加評比;(8)參加小組或車間活動。
在此基礎上,小組根據當時生產工作需要,重新設定了生產、質量、設備、工具、統計核算、安全、政治學習和生活管理“八大員”,進一步明確了職責分工。六十年代初期,隨著形勢的發展,小組對十幾年來的實踐又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形成了以“四長”(黨、政、工、團小組長)為核心,以“六大員”(政治宣傳員、技術質量員、經濟核算員、工具管理員、設備安全員、生活管理員)為骨幹,以全員參加的班組民主管理體制。同時規定了班組長要做到“每日三抓”、“每周四查”、“每月開好四個會”,進而完善了班組長崗位責任制。“每日三抓”:抓思想,開好班前班後會;抓典型,表揚好人好事;抓競賽,開展比學趕幫活動。“每周四查”:查政治學習和技術學習的落實情況;查各項指標完成情況;查技術革新規劃的實現情況;查工具保管、使用和設備保養及文明生產情況。“每月開好四個會”:月初各項工作安排會;月末各項工作分析會;民主生活會;工作總結會。這些責任制度的建立,讓工業戰線上的廣大職工耳目一新,很快流行開來。接著小組又在實踐的基礎上,對日常生產“三個八件事”進行了修訂,簡化為“三個四件事”,進一步明確了工人每日在生產崗位上的責任規範。對小組“六大員”工作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分別形成了政治工作制度、技術質量制度、經濟核算制度、工具管理制度、設備安全制度、生活管理制度,並形成了班組長、工管員和工人崗位責任制三部分相互聯繫、相互統一的有機的管理制度,使小組的管理工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有力地促進了小組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到1962年底,在小組連續七次主動降低定額的條件下,小組用五年時間完成了11年的工作量,質量合格率平均達到99.26%,創造了建組以來的又一歷史新紀錄。
1964年4月,為了表彰小組的功績,推廣小組的經驗,在小組建組十五周年之際,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中共黑龍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聯合在齊齊哈爾市召開了隆重的紀念大會,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做出決定,號召全國機械工業戰線廣大職工廣泛深人地學習馬恆昌小組經驗。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周建南、黑龍江省副省長陳劍飛分別在會上發表講話,高度讚揚了馬恆昌小組的首創精神和為國家機械工業戰線制度建設所做的開創性貢獻。
撫今追昔,會讓人們對這段歷史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從憑著熱情自發地去管理轉向依靠責任制度自覺地去管理,是中國工人階級在實現自己的偉大歷史使命的進程中的又一創舉和又一跨躍。

新時代精神

1949年4月28日,瀋陽第五機械廠一個生產班組通過革新加苦幹,在勞動競賽中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被命名為 馬恆昌小組。1950年10月,馬恆昌小組隨第五機械廠的一部分遷到齊齊哈爾市,企業更名為齊齊哈爾第二工具機廠。
半個多世紀以來,馬恆昌小組一直是我國工業領域的一面旗幟。他們先後兩次獲得全國勞動競賽紅旗,第一任組長馬恆昌13次受到毛主席接見。
據統計,馬恆昌小組在56年的時間裡完成了84年的工作量,產品合格率平均達到99.8%以上;累計實現技術革新1119項,為國家和企業創效益近千萬元。節約工具、輔料等累計達360多萬元;摸索、總結、創造出一整套先進實用的班組建設管理經驗並在全國推廣;小組先後有52人被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

與企業共興衰

馬恆昌小組組長換了16任,工作過的組員近300人,而馬恆昌小組的精神56年不倒。
最近的14年中,馬恆昌小組累計完成了21年的工作量,質量合格率均達到99.85%,實現技術革新115項,實現雙增雙節效益19.2萬元,獲得市以上表彰獎勵22項。第17任組長孫普選說,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僅在計畫經濟時期需要,在市場經濟社會,更應有奉獻精神。建國初期,企業窮,計量工具短缺。馬恆昌主動將當時家裡珍藏的百分尺捐給工廠供大家使用。這種以廠為家的精神延續至今。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企業陷人困境,資金緊張。在低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的情況下,馬恆昌小組發出倡議:和企業共渡難關。全廠職工捐獻擦工具機用舊布2萬多公斤,職工出資買刀具和輔料累計上百萬元,義務獻工27萬個工時,提出合理化建議上千條。
二工具機最困難的時期,產品沒有銷路,近一半的人離開了工廠。留下的人一個月就二百多塊錢。馬恆昌小組也有人離開。有人勸車工技術出類拔萃的孫普選離開,說憑他的技術到哪都能掙大錢。他卻說,企業培養我一回,哪能說走就走呢。在企業生產關鍵的時候,我一定要挺住,要起到凝聚隊伍的作用。
馬恆昌小組不但沒有垮掉,還向全廠職工發出倡議:“堅定信心,堅守崗位,以實際行為搞好二次創業”和“崗位創優,為企業扭虧解困立新功”。
裝備企業一來任務就是急活、大活。2003年,馬恆昌小組和其他班組的工人們一道,為完成銑床、大型銑鏜生產任務,加班加點地幹了近4個月,保證產品及時發貨。
孫普選坦言,企業要有利益激勵,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能打硬仗的精神,這是企業發展的靈魂。
一位廠領導告訴記者,進馬恆昌小組本身就意味著奉獻。技術革新導致工時縮短。企業的效率是提高了,但在以工時為考核標準的現行體制下,縮短工時就意味著減少收人。但小組的革新改進至今不斷。孫普選的義務獻工累計達630多個工日。

靠革新提高效率

從成立起,馬恆昌小組就靠不斷革新技術。創造性地運用先進經驗來提高產量和質量,不斷降低廢品率和生產成本。而不是單純拼幹勁和依靠增加勞動強度“一五”期間,馬恆昌小組依靠技術互助和技術革新,用5年時間完成了14年的工作量。這個傳統始終如一。
進人新世紀後,企業的生產定額定得高了。2004年,馬恆昌小組通過技術革新縮短工時,一年完成了4年的工作量。
馬恆昌小組的老工人經常鼓勵年輕工人,幹活兒不應局限於過去的老路子,應該不斷地探索創新,尋求更簡單、更快捷的方法,既保證質量,又提高效率。小組車工徐利軍在加工銑床21202主軸套簡等類似的零件中,改善加工程式,提高工效近一倍。組長孫普選就先後為車間解決關鍵課題32項,累計完成工時60000多小時,相當於14 年完成27年半的工作量,產品質量合格率一直保持百分之百。
技術互助是馬恆昌小組的老傳統。第一任組長馬恆昌將全部技術教給別人,親自作示範,從不“留一手”。1992年,小組聯合全國九個著名先進班組發出“獻絕招,學技藝,爭當崗位狀元”的倡議,得到了全國各地班組的廣泛回響。在企業內部他們連續13年開展“結技術對子”活動。全廠共有431個關鍵崗位上的1931人參加,結成技術對子693對,培養出技術骨幹307人。為了把高速精挑絲槓、精磨主軸等關鍵技術傳給組員,小組的老師傅與年輕組員組織起來,結成包教保學技術對子,使小組年輕工人進步很快。
馬兵是馬恆昌的孫子。2004年8月28日加入小組。曾在其他班組工作多年的他,對組內的技術互助深有體會、他說,在小組工作半年多以來,老同志的幫助特別大。“挑絲槓”是大家公認的高技術性工作,很多人都完成不好,副組長張富茂就手把手地教,一點一點地講,直到年輕人都能獨立完成為止。

小班組的大管理

56年來,馬恆昌小組總結出一整套先進實用的班組建設管理經驗。他們在全國班組中最先建立了崗位責任制,實行了民主管理與科學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方法,逐步實現了“班組工作民主化,管理責任制度化,管理工作程式化,管理形式形象化,管理內容科學化”。
老組長馬恆昌說過:“小組的事大家管,小組的活大家乾”。組裡實行民主管理,小組裡設6大員:政治宣傳員、技術質量員、經濟核算員、工具管理員、設備安全員和生活服務員。在科學管理方面,小組在生產工作中總結的“三檢三對一分析”、“三一三全三針對”、“班前三準備,班中四做到,班後五不走”等管理經驗,成為全國班組學習的經驗。
為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馬恆昌小組實行了行政組長責任制與班組民主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馬恆昌小組現有的14人中,4名黨員都是業務尖子。為了幫助年輕人快速成長,他們與青年人之間結成了幫助對子。在生活上,老黨員也經常找年輕同志談心,鼓勵他們積極靠近黨組織,業餘時間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2005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來齊二工具機集團視察,參觀了馬恆昌小組展覽館,併到馬恆昌小組看望了全體組員。曾慶紅讚揚說:“馬恆昌精神了不起”。他叮囑孫普選,一定要把繼承與創新結合起來,讓馬恆昌小組精神代代相傳。

馬組十大精神

1、馬恆昌同志捐獻百分尺的愛廠如家精神;
2、“小組的活大家乾,小組的事大家管”的團隊精神;
3、困難面前挑重擔,利益面前不伸手的奉獻精神;
4、確保質量“三不將就,四不放過”的誠信精神;
5、月月年年創優質奪高產,始終搶在時間前面的時代領跑者精神;
6、一把刀桿用了十五年的勤儉節約精神;
7、有關必攻,善於向革新挖潛要效率的創新精神;
8、一人有難大家幫的團結互助精神;
9、不遲到,不早退,不違規操作的嚴守紀律精神;
10、榮譽面前找差距,再接再厲不停步的與時俱進精神。

馬組十大之最

1、最早以個人的名字命名的全國勞模班組;
2、最早提出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班組;
3、最早開創職工民主管理先例的班組;
4、最早實行職工崗位責任制的班組;
5、實現技術創新成果項目最多的班組;
6、培養技術工人和領導幹部最多的班組;
7、湧現各級勞動模範最多的班組;
8、在歷屆全國人大都有代表的班組;
9、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和接見次數最多的班組;
10、獲得各級集體榮譽最多的班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