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鎮[安徽省]

馬廠鎮[安徽省]
馬廠鎮[安徽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廠鎮為一地名,在我國安徽省、江蘇省、河南省、山西省以及河北省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馬廠鎮[安徽省]全椒縣馬廠鎮
馬廠鎮位於安徽省全椒縣東部,東臨南京,西靠合肥,屬南京都市圈核心層。馬廠鎮總面積97平方公里,轄12個村,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3萬人,其中鎮區面積2.5平方公里,鎮區人口1.2萬人。馬廠鎮是一個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山區鄉鎮,以商貿繁榮著稱的“大馬廠”烙印已深深嵌入方圓幾百公里人們的心靈。先後被批准為建制鎮和安徽省小城鎮改革試點鎮。

區位交通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合寧高速穿鎮而過,東到南京70公里,西去合肥68公里,北靠京滬鐵路,建設中的寧西電氣化鐵路在馬廠鎮境內設有三級貨運站。南京祿口機場合肥駱崗機場均在一小時行程之內,南依長江航線,內河六級航道直達長江,400噸位船舶可通江達海。

自然條件

步入馬廠,北高南低,映入眼帘的是群山環繞,層巒疊嶂,一片綠色的海洋。沁人心脾的是清新的氣息,一派醉人的風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C,年平均降水1000mm,全年無霜期大於210天,山區小氣候明顯。空氣品質常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物產資源

馬廠鎮[安徽省]海泡石
馬廠鎮礦產資源豐富,有皖東礦藏第一鄉的美稱。據《江南通志》記載:滁州全椒縣銅井山在縣西七十里。《隋書.地理志》、梁載言《十道志》皆雲縣有銅官山,上有銅井,廣袤數十丈。唐以前曾採礦於此,久廢。全椒八景中“銅井鎏金”即指此處。建國後,經過多年的普查、勘探,探明馬廠境內有金、銀、銅、海泡石大理石磁鐵礦等十多個礦種和礦點。廣袤的山場,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農林產品資源,是全椒縣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油料生產基地。以雙低油菜、豆類、芝麻、林木為主的農林產品深加工已初具規模,原料產量大,品種多,蘊藏著巨大的投資開發潛力。品嘗歷史久遠、極具特色的馬廠酥笏牌辣味芳香、回味無窮馬廠羊肉麵已成為周邊省市遊客的嚮往。佳節之時給親朋好友捎去馬廠酥笏牌成為傳遞親情友情的最佳禮物,每臨寒冬尤其是瑞雪紛飛時品嘗馬廠羊肉麵實乃人生快事之一。

人文景觀

馬廠鎮[安徽省]娘娘頂
距鎮西3公里的娘娘頂,是馬廠鎮的最高峰。相傳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受傷到此,被一尼姑收藏。尼姑觀其形貌,暗驚他是龍體脫胎,有帝王之相,備加照料。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後曾派人尋找這位尼姑,她卻已雲遊他鄉,不知去向。只好在此建立一座尼姑庵,以示感謝。娘娘頂也就因此而得名,當地人更視此庵為福地。文化大革命將這塊福地摧毀成一片瓦礫斷牆,現在唯一能證明這些的只有石縫間還殘存的香火。

娘娘頂上,有一群古建築,這就是龍山寺,馬廠風景之一。寺內青磚漫地,建築古色古香,寺外的仙人洞,泉水潺潺,山明水秀,當地人稱此山為青明山。每至清明時節,前來踏青的遊人絡繹不絕。

馬廠鎮[安徽省]銅井山
鎮北2公里外的馬廠水庫,面積4.6平方公里,蓄水量3400多萬方,水質優良,碧波蕩漾,是周圍幾個鄉鎮的灌溉水源。鎮東北的銅井山是馬廠鎮的寶山,享有“銅井鎏金”之美譽為全椒有名的八大景之一。尤其是山石中蘊藏的銅礦和金礦,在太陽光下,銅礦石閃閃發光,還有含量大,品位高的灰矽石、海泡石、大理石,質地堅硬,是理想的建築材料,山頂上有一棵糯米椴,據史料記載約有370多年的歷史,椴樹下的銅井,井口約60米,但無人能將一塊很小的石子兒扔過井口。關於銅井,當地有許多神奇的傳說,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工匠在裡面開採,距銅井山南1華里處,有兩座像小山一樣的礦碴,可以想像當時工匠們煉銅時的情景。

俯視馬廠鎮,橫臥在中部的龍虎山像張開大口的鋼鉗,其咽喉處便是小鎮,所以此處地勢人稱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8月,新四軍四支隊,扼守馬廠,1939年中共皖東工委機關遷至馬廠的二胡沖楊村(現名為中方村孫壩隊)。張雲逸上將和徐海東將軍在此指揮過戰鬥,並建立根據地,為解放皖東奠定了基礎。山間翠竹,使聰明的馬廠人練就了獨特的手工藝術,即竹蓆紡織。到了秋天,梨子板栗柿子掛滿枝頭;聞名省內外的馬廠酥笏牌,清得四溢的小磨麻油都是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隆冬季節,本地和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圍桌而坐,把酒談心,品嘗辣味芳香的羊肉麵,也是馬廠鎮的一大特色。

銅礦點

馬廠鎮[安徽省]斑銅礦
東孫家礦點:位於馬廠北約09公里的東孫附近,礦床類型為矽卡岩型銅礦床。較大的礦體有四個,呈脈體、扁豆狀及不規則狀,傾向南東或北西,傾角不定,沿走向及傾向延伸50-200米,厚3.95-12.25米。金屬礦物以黃銅礦為主,次為斑銅礦磁鐵礦黃鐵礦等,含量品位中到富,共生礦物有金。1958年以前華東地質局“三二八”地質隊普查發現該礦,1965年至1978年少冶地質勘探公司“八一一”地質隊探明儲量為2000噸左右,為一小型礦床,地表有古采坑和大量的煉渣。

石子山銅礦點:位於馬廠北北東約四公里處。礦床類型屬矽卡岩型銅礦。礦體呈扁豆狀,走向北-北北東,長50-150米,鑽孔中見一條礦脈,厚39米。地表見到零星礦化,古掘跡十餘處。礦石故物主要為黃銅礦、黃鐵礦、孔雀石。銅含量較低。

大銅井銅礦點:位於大馬廠北東約3.5公里。礦床類型為矽卡岩型銅礦。近地表礦體已采完,古掘跡深達33米,銅井大古掘跡長150米,寬約100米,略向北東方向延伸,鑽孔見礦二層,厚1.69-7.89米;北面見古掘跡長180米,鑽孔中見礦厚三米。金屬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磁鐵礦。銅含量低到中等。1956年華東地質局“三二八”地質隊普查,1964年後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一”地質隊普查,均認為礦體有接觸帶及岩體中捕虜體控制,規模小。

馬廠鎮[安徽省]輝銅礦
雁子山銅礦點:位於馬廠北東5.3公里。礦床類型屬矽卡岩型銅礦。礦體呈脈狀或透境狀,共見三條礦脈,繼續長約100米,三條礦脈總寬約三米,老鞏頭鑽孔中見礦厚0.29-154米。地表見古掘跡數處。礦石礦物也有雀石、藍銅礦、黃銅礦、斑銅礦和少量黃鐵礦。銅含量較低,地表經開採,礦化較零星。

銅井銅礦化點:位於馬廠西偏北約700米。礦床類型為矽卡岩型銅礦。礦化矽卡岩帶長約900米,寬15-40米,呈細脈狀、團塊狀。礦石礦物有黃鐵礦、黃銅礦、孔雀石、輝銅礦等。銅含量較低。

砂金礦點

馬廠鎮[安徽省]黃金
位於馬廠街北。1957年8月省地質局“六六四”地質隊普查發現,至1978年結束野外勘探工作,求出黃金儲量為1182公斤,為一小型礦床。品位每立方米黃砂含金0.27-0.54克,個別支谷地達到一克。主要產地在馬廠河中、上游的河床、河漫灘及階梯地帶。馬廠砂金礦產於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和坡積層中,局部在殘坡積層中。砂金主要賦存於砂礫和礫石層中,黃金呈黃色、片狀、粒狀、樹枝狀和粉末狀。已查明的砂金礦層有:

支河砂礦層:產於沖坡積層和殘坡積層底部粘土礫石層和粘土碎石層中。礦體呈不規則層狀,礦層走向與所處山谷一致。見礦體三段,長1200-1700米,寬70-250米,厚047-0.94米。由於局部富集,品位變化大,平均每立米砂金含金0.27克。

階地砂礦層:是礦區主要含金層,產於二級階地的底部礫石層、砂礫層中。礦體呈層狀,平面形狀不規則,受河谷盆地控制,砂層底板平坦,產狀穩定。礦體長11250米以上,寬140-700米,平均厚0.55米。品位穩定,每立方米砂含金0.53克。

河漫灘砂礦層:礦層呈不規則條帶狀,繼續出露在馬廠河谷中,最長一段2000米,寬80-200米,厚0.3米左右。礦層埋藏較淺,剝離量小,易於開採。品位穩定,平均每立方米砂含金0.45克。全礦共分四個礦段:王河橋以東馬廠河支流地帶為一礦段;由王河橋向西至汊河口再向南至馬廠街後通管壩的公路橋地帶為二礦段;由二礦段向南至馬廠中學為三礦段;玉屏行政村橫山蔣一帶為四礦段。其中二、三礦段品位穩定,礦層淺,但階地部分覆蓋層平均達到八米,剝離量大。

相關詞條

參考連結

http://www.dss.gov.cn/rsah/ahxz/town/mxqz/qjxmcz/1.htm
http://www.dss.gov.cn/rsah/ahxz/town/mxqz/qjxmcz/4.htm
http://www.dss.gov.cn/rsah/ahxz/town/mxqz/qjxmcz/6.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