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夫魚

馬夫魚

馬夫魚(學名:Heniochus acuminatus)為蝴蝶魚科馬夫魚屬的魚類。分布於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南至澳大利亞、北到日本、台灣島以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廣東沿海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南亞和東南亞。幼魚出現在較淺水域,多半單獨活動。成魚則常成對或成群盤鏇在珊瑚礁上、潟湖區或外礁陡坡上數公尺處捕食浮遊動物,有時會啄食礁壁上的附著生物。

基本信息

馬夫魚 英文名:Heniochus acuminatus
俗名:馬夫魚

產地及產期:

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我國只產於南海

介紹:

背鰭鰭棘11根,第四鰭棘延長呈鞭狀,鰭膜亦隨之延長。口小。牙細尖呈剛毛狀。體側有2條寬橫帶。側線完全。尾鰭近截形。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魚,一般體長工00毫米左右,最大可達200毫米以上。為我國海南島沿海習見種。

英文俗名

Pennantbannerfish;Pennantcoralfish;Pennantcoralfish;wimplefish;Bannerfish;coachman;Longfinbannerfish;Featherfincoral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甚側扁,背緣高而隆起,略呈三角形。頭短小。吻尖突而不呈管狀。前鼻孔後緣具鼻瓣。上下頜約等長,兩頜齒細尖。體被中大弱櫛鱗,頭部、胸部與鰭具小鱗,吻端無鱗。背鰭連續,硬棘XI-XII,軟條24-27,第IV棘特別延長;臀鰭硬棘III,軟條17-19。體銀白色,體側具2條黑色橫帶,第一條黑橫帶自背鰭起點下方延伸至腹鰭,第二條黑橫帶則約自背鰭第VI-VIII硬棘向下延伸至臀鰭後部;頭頂灰黑色;兩眼間具黑色眼帶;吻部背面灰黑色。背鰭軟條部及尾鰭黃色;胸鰭基部及腹鰭黑色。

棲所生態

幼魚出現在較淺水域,多半單獨活動。成魚則常成對或成群盤鏇在珊瑚礁上、潟湖區或外礁陡坡上數公尺處捕食浮遊動物,有時會啄食礁壁上的附著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洲及波斯灣,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群島。台灣各地岩礁及珊湖礁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可存活於水族箱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