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

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

風櫃尾荷蘭城堡,明天啟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年〉,由荷蘭人所興建,為全台最早完成之西式城堡,位於馬公風櫃尾所突出的小半島上,俗稱“蛇頭山”,與馬公半島共同扼守馬公灣,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頗具文化、歷史價值。

文物信息

等級:省定古蹟
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

類別:城郭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風櫃裡蛇頭山
創建年代: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
古蹟公告時間:89年1月28日

歷史沿革

風櫃尾荷蘭城堡,明天啟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年〉,由荷蘭人所興建,為全台最早完成之西式城堡,位於馬公風櫃尾所突出的小半島上,俗稱“蛇頭山”,與馬公半島共同扼守馬公灣,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地位,頗具文化、歷史價值。
自公元十六世紀初,西方海權國家勢力東漸以後,荷蘭人占領東印度群島,設立東印度公司,派兵貿易,想和我國沿海“互市”,但因和朝廷沒有外交關係,因而覬覦澎湖,由荷蘭艦隊司令官雷爾生於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年〉率領軍艦十二艘,兵一○二四人,於七月十一日清晨侵入媽宮港,登入風櫃尾,居民反抗被殺三十六人,八月勘察地理形勢後,奴役澎民數千,自海中取石建築風櫃尾,紅木埕、瓦硐等三處紅毛城,迄今僅存“風櫃尾荷蘭城堡”尚有殘跡可供查考,余已不復見、且無跡可尋。
依據公元一六二三年所繪“澎湖港口圖”及史料記載,“風櫃尾荷蘭城堡”為典型的歐洲小型城堡,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個為五十五公尺左右,城牆高約七公尺,其四角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本堡系以土壟圍繞四周,上鋪草皮,以做為掩體,西南面的城垣因鄰接風櫃半島,其外側以石料及石灰築成,土垣之外為一道乾壕溝,其餘的三面臨接海洋,土垣的外側以木板圍成,木料來自日本、巴達維亞及廢船。在城堡的四個角上各有一座往外突出的棱堡,分稱東、西、南、北棱堡,在上述棱堡上共安置二十九門大炮。
明天啟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正月,南居益決心驅除荷蘭人,派游擊王夢熊至澎,築鎮海城為前哨。又派總兵俞咨?率領俞應龍、孫國禎等攻澎。南居益增兵于海中接應。六月十五日明軍會師進攻,荷軍抵抗失利。戰爭激烈,毀風櫃尾荷軍炮樓、荷軍投降、協商條件,荷軍必須拆除紅毛城,準許退回台南。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傳清將施琅將攻澎,明鄭將領劉國軒赴澎整修包括本堡在內之十二座炮台。
台灣、澎湖入清以後,本堡似繼續被做為炮台使用,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一七一七年〉曾加以整修,並增設墩台一座,營房數棟,持續至清末。
清光緒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一月,因中法之間戰雲密布,劉璈緊急整修本炮台及西嶼炮台,翌年三月,法軍攻擊台北失利,將軍艦調往澎湖,二十九日七時艦隊航入澎湖灣,本炮台曾發炮攻擊,約八時許守軍即宣告棄守。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乙末,日本伊東福亨中將、進攻澎湖,三日占據澎湖,本堡似乎一直充做炮台〈或稱炮陣地〉之用。迄民國三十四年〈公元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本堡即任其荒廢,未再做炮台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