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小

馬三小

2008年8月初,河北電視台農民頻道“河北十大熱心腸人物”評選揭曉,河北省井陘縣秀林鎮馬峪村六十歲的殘疾退伍軍人馬三小,榮獲“河北十大熱心腸人物”稱號。他數十年來支撐著殘疾的身體,與病痛作鬥爭的同時植樹造林綠化青山。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馬三小 在林間 馬三小 在林間

馬三小,是的,在福建省某部特務連服役三年多,後來因為患上了綠膿感染敗血症,在三次開刀做手術的情況下,於1973年四月份復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井陘縣秀林鎮馬峪村。從部隊回來的馬三小,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做起了生意,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中國的八十年代初期,萬元戶是富裕的象徵。馬峪村當時有27戶人家,(因搬遷現有24戶),馬三小是唯一的萬元戶,他的一台12寸環宇牌電視機成了村里人茶餘飯後關心國家大事、欣賞娛樂的最好工具,因此他們家也成了這個村子的中心。1985年的馬三小因手術後轉化成為閉塞性脈管炎,雙腿無法行走,住進了醫院。家裡的錢花光了,三個孩子被迫輟學了,剛剛富裕的萬元戶被病魔拖到了貧困的邊緣。最終,馬三小還是不得已截去了雙腳,現在的馬三小只能靠著雙拐來行走。

綠化荒山

身殘植樹 身殘植樹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受過高中教育的馬三小,憑藉自己現有的文化底子,決心闖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來。一個正常人想乾成一件事情都很難,何況身體嚴重殘疾呢?這些沒有壓垮馬三小,他看電視、看報紙雜誌,尋找適合自己的致富信息。蒼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他在電視上看到了山東省關於綠化青山、栽樹種樹可以致富的一個人物專題報導。老馬開竅了,自己守著太行山,自己還有一雙手,完全可以靠種樹致富。2000年,老馬刨下了第一個樹坑。其實我們很難想像出老馬刨坑時的艱難:每天早晨四點半起床收拾,五點出發上山,大約需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才能爬到山上去;刨坑植樹時先在自己的半截子腿上綁上個棉套保護好自己的殘腿,然後用鋼釺撬開石頭,用手一把一把的把碎石刨出。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颳風下雨,這個堅強的老馬一直堅持了下來。他回答河北電視台主持人採訪時的一席話至今響在我的耳邊:“我是一個殘疾人,行動不方便,因此上山的時候不能拿更多的東西,尤其是雨季的時候,拿著刨坑種樹的工具,雨衣就拿不成了。擱到颳風下雨的天氣我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繼續幹下去,因為山上沒有避雨的地方,與其淋著不如繼續幹著。”這就是馬三小,一個執著的種樹人。

馬三小 馬三小

現在屬於馬三小的樹大約有1680棵,2011年他植樹345棵,卻因為大旱只留下了5棵成活。這個三次大手術都未流過淚的漢子,就在2011年,就在那片旱死的林子裡痛哭流涕。那種心痛,可想而知。1800多棵樹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講,也許用不了兩年的時間就會種好的,可對於馬三小卻用了充滿淚水、汗水、血水的七年。當記者問到他為什麼要這么做,有什麼利益嗎?馬三小回答的很簡單:“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麼?是因為太行、王屋二山擋住了他們出行的路。我種樹就是要綠化青山,創造經濟效益。我們這兒地少,人均六七分地,我要把農業上的損失,從林業上補回來。”是的,據老馬講,目前他的這些樹,價值20多萬元,它不僅擁有了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他通過種種困難和艱險歷練了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心胸寬闊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升華。

傷殘的腿 傷殘的腿

採訪快結束了,記者問老馬:“你成了名人,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呀?”馬三小微笑著講:“我就是個農民,一個退伍兵,名聲不會成為我炫耀的資本,因為有這些榮譽,我覺得更有動力,肩上的擔子和責任更重大了。”他講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每一個人一輩子都把自己平凡的事情乾好了,那就不平凡了。今年,馬三小已刨坑170多個,他計畫今年刨坑300個,明年開春種上樹,讓太行山的這一隅多上幾分綠。

馬三小講,我的身體殘疾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還有健康的心靈。我覺得我國的殘疾人是有志氣的,是有希望的,無論這個群體身處何方,哪怕是在山角里,那也是拖不垮、打不爛的,因為這是中華民族的魂。這就是一個平凡的馬三小,這同樣也是一個不平凡的馬三小。他說:我最怕一個“窮”字,我最敬一個“乾”字。是的,我相信,太行山山嶺上的那片綠,可以為他作證。

植樹信念

身殘植樹 身殘植樹

2001年馬三小承包了村裡的荒山,數十年如一日,不管颳風下雨,酷暑嚴寒,拖著自己殘疾的雙腿爬坡上嶺。每天當人們還沉浸在夢鄉的時候,他就起床,簡單的收拾停當後出發上山,每天到達植樹的山下時,由於山路陡峭必須把假肢取下,雙手匍匐前行爬到目的地。對於老人來說從山下爬到山上不到500米的距離大約需要1個半小時,汗水流成了河,身體被碎石折磨的體無完肌,但是心底的信念支撐著他,再苦再難永不言棄。

荒山上土壤很少,石頭多,想找一片適合的空地實屬不易,雖然老人用的是特製的鍬鎬刨坑,可是對他來說還是有難度,因為沒有腿,他必須坐在地上,我們可以想像這樣力度不夠無從著手,老人用鎬先刨坑,再用鍬一點一點往上鏟,挖到深處不好剷出的碎石就用雙手挖出,雙手磨出了血泡,日積月累變成厚厚的繭子,這些還是小事,挖坑的同時難免會碰到特殊情況 巨石“擋路”,清除大石頭是很費時費力的,需要用鋼釺一點點撬開,往往辛苦挖了一天,才能刨出三兩個坑,而且土不夠還得再從山下往上運,因山里缺水,每年植樹的季節只有春季的半個多月,只有在夏秋多刨些坑才能為春天的植樹打好基礎,因此他一天爬上爬下,反反覆覆好多趟,吃在山上,乾在山上,踏著晨星來,披著夜色歸,周而復始重複著同樣的工作,老人的每一天就是這樣度過的,不過對老人而言這些不算什麼,只要能看到漫山遍野鬱鬱蔥蔥的綠色,老人心裡雖苦猶榮。

一棵不賣

五年成材,眼見一棵棵樹苗一天天長大,馬三小這種通過植樹發財致富的想法也慢慢發生了轉變。

這些年,他植樹開闢出16片林地,500多棵樹已成材,最粗的直徑達40多厘米。有人願出20萬元買他的樹。馬三小卻不賣了。他說:“一開始,我種樹是為了發家致富,後來決定一棵不賣,是因為各級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感動了我。我要讓荒山變綠,改善生態環境,這一棵棵白楊,每一棵樹都是我的‘兵’啊……”

一邊說著,馬三小一邊向記者展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生活補助領取證》和《在鄉老復員軍人定期補助金領取證》,他說,每月享受270元優待金、100元農村低保,日子過得去了,自己感到很知足。前幾年,他家房屋破舊漏雨,縣民政部門出資幫助修繕一新,還送來一台彩電。

讓馬三小感到開心的是,從2008年起,縣林業局每年免費提供樹苗,許多熱心網民、社會人士及企事業單位也對他進行各種形式的捐助。有網民為他捐贈輪椅,有企業免費為他裝上了價值近萬元的假肢,有志願者專程到山裡來幫他植樹……

2013年2月,一家愛心企業捐資50萬元幫他打了一口深井,出水量每小時50萬立方米。說到這裡,馬三小感動得落淚,他說,人是要感恩的,我種的那些樹將無償捐獻出來,將綠色財富留給子孫後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