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迷文化

香港巴士迷文化

香港的巴士迷文化,是香港常見的次文化範疇之一。它的發展很大程度與香港城市環境、電子產品及資訊科技普及化,以及巴士公司不定時變更巴士路線及車隊有關。自1990年代後期起,香港網路文化間接影響了當地巴士迷文化,變得多姿多采而複雜。

(圖)巴士攝影為香港巴士迷文化其中一項範疇巴士攝影為香港巴士迷文化其中一項範疇

香港巴士迷文化發展緣由

要了解香港的巴士迷次文化,就要認識當地巴士迷文化發展,以下是其中一些原因:

城市環境造就巴士路線發展

香港地少人多,市區居住環境不敷套用,港府在新界一些地方,開發土地成為新市鎮。1980年代以後成長的巴士迷,有一部分就在這些新市鎮成長。

除鐵路外,巴士成為了新市鎮連絡市區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其點對點巴士路線,造就乘客擴大其生活圈,間接促進新生代巴士迷戶外活動發展。

(圖)香港巴士迷文化香港巴士迷文化

巴士為學生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香港在學學生,在上學日時間所選乘的交通工具,除鐵路外,巴士是主要乘車工具之一,往返住家至就讀學校的周邊地區。

他們平時乘巴士,或許感覺煩悶;但久而久之,他們便對巴士的派車規律、巴士型號、行車時間等資訊相當興趣,因而對香港巴士建立了情感,進而研究香港巴士。

因此香港不少巴士迷,多由中國小時期開始迷上巴士。

電子及資訊科技發展,令巴士資訊普及化

1980年代以前,巴士迷拍攝巴士,多是用菲林單鏡反光相機為主。當時這些攝影器材價值不菲,故只有少數巴士迷有能力負擔。而且當時資訊並未如今流通,巴士迷較難得到巴士資訊。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以菲林為媒體的攝影器材大幅增加,特別是單鏡反光相機、自動相機(傻瓜機);攝錄機以錄像帶為主。而它們的售價漸趨大眾化,使更多巴士迷有能力負擔購入,令不少早年未有拍攝巴士照片的巴士迷,加入巴士攝影行列。

19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個人電腦(PC)、網際網路的興起,巴士迷利用這種資訊系統,建立各自的個人網站、巴士資訊討論區、留言版等,開闢了巴士迷互相交流的通訊平台。巴士迷可由此途徑得到早年難以知道的資訊,同時開始明白巴士公司運作,出現對巴士公司車務調動及路線發展有興趣者,開始研究有關資訊。主要以拍攝巴士照片為主的巴士迷,亦開始可從以上資訊中得到各款巴士的資料,開始了巴士迷的黃金時期。

到了2000年代,以記憶卡/微型硬碟為媒體的數位相機、數碼攝錄機,取代了傳統以菲林、錄像帶為主的攝影/攝錄媒體,加上售價越來越便宜,成為新生代巴士迷的主要器材。

同時,個人電腦配件,及寬頻網路的普及化,各大巴士迷討論區的成立,巴士迷可由討論區得到車務及車輛資訊,他們更容易拍攝巴士。電腦遊戲的發展,同時成為巴士迷的“共同語言”,使得新生代的巴士迷不斷增加。

巴士服務經常變更,造就新鮮感

(圖)香港巴士迷文化香港巴士迷文化

每當一段時間,香港的巴士公司,為改善巴士服務,及實行減少空氣污染政策,它們便引入新款型號,配備空調的低地台巴士,取代舊款型號空調或非空調巴士。

與此同時,香港運輸署會因應社區或其他交通發展模式,而增闢或刪減巴士路線;巴士公司本身,亦因應各路線服務需求,增減班次或更改派車形式。

這些巴士服務資訊,增加了巴士迷的新鮮感。他們便不斷採集巴士資訊,在各大巴士迷討論區上流通,因而創造出具獨特而複雜的巴士迷文化。

巴士成為戶外廣告宣傳媒介

近年來,香港的巴士公司及戶外廣告商拓展巴士相關戶外廣告,成為有力的商品及服務宣傳媒介之一;載通國際的路訊通(RoadShow),更是香港首個,亦是現時唯一一個巴士視像資訊廣告媒介。

一些娛樂或唱片公司,將屬下的歌手藝員、每年推出的樂壇新人,以巴士車身廣告、巴士站的燈箱廣告、或在路訊通的視像節目或廣告推出,來宣傳他們的唱片、電影、代言商品或服務等。一些偶像歌迷,因喜歡這種廣告宣傳媒介,而開始拍攝巴士。但真正因偶像廣告而進入巴士迷行列的例子較少;相反亦然。事實上有些巴士迷亦因這些廣告宣傳從而成了某歌手、偶像的歌迷。

巴士迷族群與組織

誠如1990年代或以前,在數位相機等攝影/攝錄媒體未普及情況下,僅有少數香港巴士迷沒有組織地蒐集巴士資訊、拍攝巴士相片,或攝錄巴士影片。

其後多位香港巴士迷,相繼建立巴士迷組織,以便互相聯絡及交換情報。年資較淺的巴士迷為了深入了解巴士資訊,他們都會加入相關的巴士迷組織,參加巴士遊覽團(俗稱“遊河”)、巴士大集會之類的活動,與其他巴士迷互相交流。而巴士迷組織出版的內部刊物,更是獲得當時巴士資訊的其中一種寶貴途徑,同時開始形成大型巴士迷聯絡。

適逢1998年,香港中華巴士被新巴接替專營權後,由於引入簇新型號巴士,取代用上經年的舊款巴士,引起不少話題之餘,也吸引不少年青一代去迷上巴士。巴士迷族群開始真正擴大,人數亦大幅增加。

自從網際網路數位相機,分別在1990年代後期及2000年代初期相繼普及,加上當時汽車雜誌編輯暨資深巴士迷陳自瑜先生,在1995年至2005年,主編及出版一系列介紹香港巴士資訊的書籍後,巴士迷及有興趣者更容易了解及認識香港巴士。

由於香港巴士迷對巴士資訊要求不斷增加,在網際網路上,多個香港巴士討論區應運而生,並成為香港巴士迷的虛擬社群。新一代巴士迷因資訊增加,同時亦自行建立自己的巴士迷圈子,以便交換資訊,所以較早年資訊缺乏年代相比更容易得到較多資訊。

巴士迷文化爭議

(圖)香港巴士迷文化香港巴士迷文化

隨著九巴、新巴、城巴等香港巴士公司,陸續開拓巴士路線,及更新巴士車隊後,越來越多年青人成為巴士迷。巴士迷群體中有些道德及修養思想不當的人罔顧道德,令外界對巴士迷群體有不良印象。

正因為各巴士迷的道德及修養良莠不齊,一些帶有偏激思想的巴士迷言行亦引人詬病,往往令外界對巴士迷印象不佳,甚至引起負面印象。所的這些例子包括:

不遵守道路安全規則,擅自走上馬路拍攝巴士。
盜竊巴士公司財產據為己有,例如塑膠制路線或目的地牌匾、放在各巴士站頭的路線資料紙(俗稱“乳豬紙”)、巴士車身的製造商標籤(俗稱“水牌”)等。
未經巴士公司授權,非法操作或駕駛巴士。
巴士公司舉行的公開活動,為了拍攝特別型號巴士,不惜阻止其他參觀者靠近攝影者位置外,甚至跟其他巴士迷或參觀者,發生言語或肢體衝突。
在各大巴士討論區上,與其他意見不合的巴士迷網民發生文字衝突、挖苦同行。
這些作出負面言行的巴士迷,在香港網際網路網民稱為“巴敗”。隨著2000年代香港高登討論區文化影響下,“巴敗”一詞,更進一步惡搞成為“巴膠”。

香港巴士迷的術語

巴士迷術語是香港巴士迷文化衍生的特定術語之一。它們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已變得複雜。其特色為摻雜了中英夾雜的香港粵語;或其英語音譯;或其網路用語。當中有些術語是經傳長久,有些術語則因為各巴士迷的採集巴士資訊競爭激烈,故帶有侮辱成份。

以下是一小部分術語的解釋:

字軌:就是一部巴士固定行一條路線,字軌中有分開“正字軌”和“兩味”,前者為一整日服務;後者只走上下午繁忙時間。
熱狗:沒有空氣調節的巴士。
冷馬:跟熱狗相反,是有空調的巴士。“熱狗”和“冷馬”這兩個名詞都曾在香港版的遊戲節目《百萬富翁》提及過。
金巴:泛指九龍巴士在1997年後投入服務的雙層低地台巴士;因為車身被髹上香檳金色。
雞車:指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營運的英國利蘭勝利二型巴士
雞乸/中港雞/西雞:指瑞典車廠“世冠”(Scania)出產的巴士。
賣血:某些司機是於休息日上班。由於休息日在日曆、月曆以紅字表示,與血液顏色相若,故名。
乳豬盤:巴士站的路線指示牌;外型酷似用作盛放乳豬的盤子,故名。
乳豬紙:巴士站路線指示牌內的路線資訊紙。
電牌: 巴士的電子路線及目的地顯示牌。
巴膠: 由於香港巴士迷受到香港高登討論區文化的影響,將其替代粗口用字“”,套用在原本的“巴敗”一詞。故“巴膠”就指言行惡劣的巴士迷網民。

參見

巴士迷

外部連結

[1] 香港巴士迷討論區 http://www.hkitalk.net/HKiTalk2/forumdisplay.php?fid=15

[2] 香港巴士資訊網站 http://www.i-busnet.co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