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功夫節

香港國際功夫節

香港國際功夫節,由香港國際功夫節有限公司、中華國術總會主辦,它是香港國際功夫節是一個綜合性的文體盛會,內容包括首屆世界中華國術大賽、香港功夫發展學術論壇、國術流派與名家展覽、功夫影視欣賞、功夫嘉年華等。

簡介

香港國際功夫節從二零零九年首屆起,將每年舉辦一次。首屆香港國際功夫節將在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以香港國際展貿中心、香港藝術中心、香港星光大道為主要活動地點。以後每屆在地點和時間上均可能有所變動。香港國際功夫節,由香港國際功夫節有限公司、中華國術總會主辦,它是香港國際功夫節是一個綜合性的文體盛會,內容包括首屆世界中華國術大賽、香港功夫發展學術論壇、國術流派與名家展覽、功夫影視欣賞、功夫嘉年華等。

首屆香港國際功夫節已得到香港旅遊發展局和香港武術聯會的全力支持,香港武聯會長霍震寰先生出任功夫節榮譽總顧問,功夫節並得到中國嵩山少林寺、德國科隆體育大學、香港傳統武術總會、國際摔角總會、國際功夫總會、中國截拳道國際聯盟等數十家單位的鼎力相助。

活動策劃及理念

香港國際功夫節由著名武術家馬明達先生擔任總策劃,全程給予指導,並邀請到蔣浩泉、馬賢達、王德英、沈少三、楊振鐸、邱丕相、夏柏華、門惠豐、林鎮輝、鄭寶林、林建華等多位當代國術名家擔任顧問和裁判工作,指導功夫節的籌備與順利舉行。

目前,香港功夫節還得到香港無線電視台、香港藝術中心、香港動漫畫協會等的大力支持,香港有線電視台、POWER雜誌、PRESTIGE雜誌、《徽商》雜誌亦給予媒體支持。

香港國際功夫節標誌以香港的地標性建築為主要對像,突出“功夫”的核心。意在凸顯香港作為國際功夫之都的重要地位,展現“功夫”在香港的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香港國際功夫節將從零九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而標誌上的香港地標也會隨之順時針轉動一格,由此體現出香港與香港功夫以傳統文化為根本、把握時代脈搏,永遠為人們的健康和社會和諧而努力的基本原則。同時,標誌色彩也可隨套用位置,與舉辦年份而發生變化,表現了香港功夫節放眼世界,力求多元,為世界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增光添彩的遠大理想.

文化內涵

中國功夫是內涵豐富的文化體系,是自古以來中國各個民族在長時間的交流融合中同共諦造的文化結晶,是中國人以“天人合一”為基礎的儒、釋、道合而為一的身體理念。中國功夫蘊涵著中國人特有的養生學和體育智慧,還飽含著中華民族以多元促和諧、以和諧求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因此,它不僅僅是防身健體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一門獨特的身心調適與修練的方式,是一種持之以恆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實踐。

香港早就是一座中外文化交流融會的國際都市,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包括中國功夫——最重要的視窗之一。一百多年來,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來,中國功夫主要從香港走出國門,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同時,香港又是中國功夫文化不斷繁衍發展的基地,經過了長時間的探索與創新,特別是積極應對和吸納優秀的外來文化,終於形成豐富多彩的香港功夫文化體系,造就了舉世聞名的香港功夫文化產業。

香港是功夫大師的淵藪,近代許多功夫名家都到過香港,以香港為依託,展現德藝,走向世界。有的還以香港為棲身之地,在這裡傳習武藝,承繼流派,世代相傳,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傳統的傳承模式和演練儀禮。

地位

香港是功夫電影的發祥之地,直到今天仍處在世界動作影視片的前沿位置,可謂名家輩出,蜚聲世界。在真實與虛擬的藝術把握上,在促進人們團結奮進、積極向上的社會教化功能的追求上,香港功夫片取得了卓越成就,創造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和藝術形象,膾炙人口,堪稱經典。如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無不是虛實結合,亦莊亦諧;有情有理,寓教於樂,成為香港功夫文化的標誌性成果。此外,香港也是當代新武俠小說的重要產地,以金庸先生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家,把傳統的武俠引向深層,

引向文史哲融會貫通的表達,不但使舊式的武俠故事得到升華,也為功夫影視提供了上乘題材,從而使香港的功夫片和功夫文化大放異彩,不斷創造出新高潮、新風格。

中國功夫已經發展成為香港一項重要的文化資源和品牌,顯現出巨大的文化魅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今天的香港,在推動中國功夫走向世界的進程中,在進一步促進中國功夫文化的不斷提升與發展中,都應該擔當重任,義不容辭!而中國功夫所承載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特別是中國武學中“剛柔相濟”、“心身合一”、“內外兼修”、“德藝並重”等思想,對今天的青少年仍然不失其教育意義,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值得傳承和發揚,也值得吸納到國民教育的內容之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