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學生書畫藝術聯合會

首都大學生書畫藝術聯合會

王羲之的成就、名望尤其突出,被稱為我國書法藝術的聖人即“書聖”。 楊仁愷先生主編的《中國書畫》中這段話,較好的概括了唐代書法藝術的特點。 明代的書法藝術,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真、草、隸、篆、行個體均有一定成就。

首都大學生書畫藝術聯合會
簡 介
成立背景:當今中華古典文化元素流失嚴重,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排斥反感。
成立時間:2012年3月5日
成立地點:北京工商大學
主要精神:愛國 創新 包容 厚德
主要力量:北京在校大學生群體
宗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中國書畫藝術
性質:以挖掘、研究、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心的一個學生聯合會。
活動範圍:北京地區各高校
刊物:《北京書畫》
協會活動
一、組織舉辦書法交流活動,創作關於傳統文化的書畫作品、撰寫文學作品等,並積極向社會刊物投稿。
二、定期舉辦書法講座,由社會學者和大師為大學生朋友開展文化交流講座,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目的的知識講座,邀請各界傳統文化愛好者的交流與學習,舉辦傳統文化的專題活動。
三、在各高校中舉辦書法展覽,定期組織會員書法會友活動,舉辦“茶文化、酒飲文化、古文詩詞文化”等傳統文化的交流與聯誼活動。
四、書法培訓,以會員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來進行書法國畫方面的基礎培訓。
五、在節日時組織“保護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條幅簽名活動,開展猜燈謎、對聯、舞獅、舞龍等民俗活動,組織會員到博物館、文化館、旅遊勝地等地參觀與欣賞,創作書法作品,在會員中開展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工作。
眾志成城眾志成城
活動意義
1、增進並培養當代大學生愛國情操
2、使大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避免傳統文化的流失
3、豐富大學生在校生活
4、知行合一,在實踐與交流中共同進步
協會展望
社團存在的真正意義在於會員,將會員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是社團發展的根本保障。社團的發展也離不開合作,積極謀求社團之間、與其他組織之間甚至與商業化組織的合作是發展的必要途徑。
中國書畫藝術背景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廣袤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多萬年的大溪人已堅實的邁開了中國歷史的步伐。幾百萬年來,我們的祖先在中國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艱苦奮鬥,前赴後繼,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與文化。現在人類學、考古學以無比豐富的成果證明,中國文明早已不能僅用“上下五千年”來概括了。中國文明遠比五千年悠久得多。我國現在已知的最早的陶器,就誕生於距今八千多年的的河北、河南、江西眾多原始文化中。代表著人類文化叫高級形態的文字、繪畫、雕刻等藝術,有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和研究無可辯駁的證明,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以及大量早期岩畫即已誕生,在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得到發展,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成熟。 所以,將我國書畫發展概括、中國書畫史,必從六千多年前講起。漫漫歷史長河,淵源流長,我國古往今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有關書畫史志的文獻,車載斗量,難以計數,僅現在讀者們較易見到的近代學者所著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之類的著作,亦不勝枚舉,且大多數為數十萬計上百萬言的“大部頭”。 如前所述,中國文字產生於六千年前。那時,仰韶文化的人們已在陶器上刻劃文字,是為“書”。既有文字刻寫,就已有一定的“點橫撇捺”之幸運頓挫的方法藝術,是為“法”。書法之藝術,從誕生起。各種彩陶文化的精美繪畫,眾多的岩畫,已用當時的藝術觀點,記敘了我們祖先的生產、生活、思想、情感,繪畫已經趨於成熟。我們講求中國書畫史,本應從這裡開篇。但這樣講來,一是時間跨度太長,即使略而又略的講下了,也萬言難止,非所能容許。二是這些資料史實,需要我們來鑑定的彩陶繪畫、岩畫難得進入尋常讀者家和文物市場。 為了便於敘述,書與畫分開介紹。先講書法。我國文字發展到商代,以甲骨文為代表,即已相當成熟了,完全具備了漢字形、音、義諸要素,龜甲獸骨上那些細小剛健文字,就是當時的書法作品。大批從事巫術占卜的知識分子—貞人,就是那時的書法家,有許多還留下了姓名。上周時期我國的奴隸制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的發展,文字及書法亦進入一個新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刻寫、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即所謂“金文”,書體是大篆,古拙蒼勁,氣勢雄渾。這種書體,至今還為書法愛好者所鍾愛,不少書家還竭力追慕臨學,亦饒有情趣。秦漢時代,以小篆和隸書的形成最為重要。小篆相傳為秦相李斯所創,實際上是秦代為了統一文字達到“書同文”,將商周以來的各國流行之不同體式的大篆加以改造去取而成。小篆較大篆筆畫簡約,筆法自如,書法仍具蒼勁雄渾之美。相傳撰寫小篆的書法家有李斯、趙高等。隸書也產生於秦代,相傳為獄吏程邈所創,亦是將大篆增減損益而成,便於人們易學易寫快寫。隸書字型規整,筆劃點捺橫豎分明,工穩沉靜,歷代至今不少書家功隸書者眾,是書法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種類。漢代還有一種“解散隸體”草草而成字型,即漢代古草(草書之初始者,又稱章草),不過遠不如小篆隸書重要。 到後來,把寫字這件事,不單是作為記事行文的工具,而當成了一門藝術潛心研究,經年累月揮毫不輟,又上升為哲理進行探討,有一大批把字寫得來極具時代精神和個人品格,又具形神兼備的藝術品質,可稱為“書法”作品的,當代魏晉時期。所以有人說危機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書法藝術首次成熟的時期,更有人說它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代”。這時期書法藝術的顯著特色,一是書體有了很大變化,逐步從篆、隸、章草中脫變出來,形成了真書、行書、今草書。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到這一時期,真、草、篆、隸、行五種書體已經全部具備。此後時代各領風騷的書法大師,均是在此五種書體上發揮而已。特色之二是這一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書藝超群,其書法作品千百年來一直為學書者楷模範本的大書法家,如三國時期的鐘繇、皇象,兩晉時期的衛夫人,東晉時的陸機,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王珣,南朝的羊欣、王僧虔等等。王羲之的成就、名望尤其突出,被稱為我國書法藝術的聖人即“書聖”。他的書法作品中,唐代初年即已珍貴若拱璧,太宗李世民生前大力搜求,死後竟將王書《蘭亭序》殉葬。王羲之《蘭亭序》唐代大書法家幾乎都有臨本。北宋晚期宣和內府所藏臨本即有243件之多,可見世人珍愛之深。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書法藝術理論業已形成體系,出現了一批書法理論家和書學著作。如西晉衛恆的《四體書勢》,南宋梁代虞龢的《論書表》,售肩吾的《書品論》,袁昂的《古今書評》,梁武帝蕭衍與陶弘景的《論書啟》。《論書啟》是陶弘景宇梁武帝君臣之間就書法藝術問題的奏摺、批答,由後人彙編而成的書法論著,從中可見當時書法風氣之盛。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的巨大成就,還體現在這時期留給我們一大批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珍品,許多皆為我國藝術瑰寶,價值連城。茲列其重者略舉如下: 鍾繇《賀克捷表》(唐代拓本),《薦季直表》,《墓田丙舍帖》、《力命帖》、《還示帖》、《調元帖》等,均為拓本或後人摹寫本。鍾氏真跡,早在南朝已渺難尋覓了。 皇象《天發神苙碑》、《谷朗碑》,摹本《急就章》等。 陸機的《平復帖》、《望想貼》,均為墨跡。 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以敘及,均為唐宋名家摹本或勾填本。然個大名家摹本,書法藝術本身藻麗多姿,極為珍貴。《快雪時晴帖》(唐人勾填本),《行書千字文》(有人認為乃唐人集王羲之之字本),《萬歲通天帖》等。 王獻之《鴨頭九帖》(真偽無定論)、《中秋帖》(宋代米芾臨摹)、《二十九日帖》。 王珣《伯遠帖》真跡,任晉代書法作品中唯一一件無爭論的晉人真跡。 具陳重遠著《古玩指南與鑑賞》記,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這兩件國寶,為現存僅有的兩件晉人墨跡,宋以來一直收藏宮中,清末流入民間,明國初被古玩店學徒出身的袁世凱大總管郭世五收購,抗戰勝利後,曾一度落入宋子文之手。後因朱敏該國民主人士張伯駒在報上揭露此事,宋只得將其退還郭世後人。其後於50年代初,被人典當給香港一家英國銀行。張伯駒激昂此事報告給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十分重視保護文物,迅速派專人赴香港在典當期滿前,用重金將兩件國贖回。 唐代是我國封建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巨大發展的時代,文化藝術中的詩歌、繪畫、書法、音樂、舞蹈,均放射出輝煌的光彩。書法藝術在唐代發展到又一個高峰,主要特點是真、草、隸、篆、行個體書法均得到發展,又以行書與草書取得的成就特別巨大,影響我國書法藝術極為深遠;各種書體都湧現了一大批名家高手,他們的書法作品無論碑帖均有無可爭議的真跡傳世,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書法藝術寶庫;各種書體的體書風格,體現出“盛唐氣象”。“真書書家大多脫胎於王羲之,但又秉承魏晉以來墨跡與碑版的雙重傳統,漸從蕭散妍麗的王家書派中脫穎而出,風格轉呈嚴謹雄勁,法度森嚴。行草書家,特別是草書家亦漸有步大、小王(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而趨于飛動縱逸。雖篆書無多大發展,亦能述秦漢遺法,星辰或嚴謹緊勁,或遒勁圓活的新風”。楊仁愷先生主編的《中國書畫》中這段話,較好的概括了唐代書法藝術的特點。 隋唐五代主要書家和重要碑帖墨跡有 隋代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藏日本小川簡齋家。 唐代歐陽詢的隸書《宗聖觀記》,真書《化度寺衪禪師舍利塔銘》,真書《九成宮醴泉銘》等碑刻;墨跡有草書《千字文》,行書《千字文》和《史事帖》。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宋元重刻),《汝南公主墓志銘》等。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省教序》、《房玄齡碑》、《通州聖教序》等碑刻,還有傳世墨跡《枯樹賦》、《倪寬贊》等,多為後人所作。薛稷的《信行禪師碑》等,以上四人,號稱“歐、虞、褚、薛初唐四大家”。 唐代最著名的草書書法家有張旭和懷素。張旭的代表作為傳世墨跡《古詩四貼》。懷素流傳下來的作品較多,著名的墨跡有《自敘帖》、《苦蘆帖》、《小千字文》等。 真書在唐代得到空前發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對後世真書發展影響特別巨大,尤其初學書法的人,必從真書學起,而學真書必臨習“顏、柳”。顏即顏真卿,其存世主要作品有碑刻《多寶塔感應碑》、《東方畫贊碑》、《郭家廟碑》,《麻姑仙壇記》、《中心頌》、《元次山碑》、《送璟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墨跡《自告身書》,《竹山堂聯句》等。柳公權的碑刻主要有《金剛經》、《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及《李晟碑》等。傳世墨跡有《蒙招貼》歷代有名。 唐、五代著名書法家和他們的書作名品還有很多,如孫過庭及其《書譜》,陸柬之及其《陸機文賦》,鍾紹京及其《轉輪王經》,李邕及其《雲麾將軍碑》,徐浩及其《不空和尚碑》,賀知章及其《孝經》,李陽冰及其《城隍廟碑》,史惟及其《大智禪師碑》,蔡友鄰及其《尉遲回廟碑》,韓擇木及其《告華獄文》。 宋代社會城市經濟發達,士人階級隊伍龐大,文化藝術十分繁榮,抒發竟有一些帝王后妃倡導乃至身體力行(如北宋太宗趙光義、徽宗趙佶,南宋高宗趙構,北宋仁宗曹皇后,南宋寧宗楊皇后等,尤趙佶的瘦金體獨具特色,造詣很高,對元明清書法有一定的影響)教隋唐五代有新的發展。由於社會文化發展的特點,宋代書法藝術,真、草、隸、篆、行五體書中,真書、篆書成就不大,草書、隸書較前人亦少有較大發展。宋代書法藝術成就最為突出者,是以“宋四家”即“蘇黃米蔡”為代表的行書。宋代行書,不僅突破“二王”風格,亦越出唐代“顏柳”規範,形成一種瀟灑縱逸、輕快活潑,恣肆放達,以意為書的全新書風,可稱為書法藝術中的“行書豪放派”,對清以至近現代書壇影響極為深遠。 “宋四家”中的蘇即著名文學家蘇軾,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行書《黃州寒食詩》,《洞庭春色賦》,楷書《赤壁賦》等。黃即黃庭堅,代表作品有《草書諸座上貼》,行書《松風閣詩》、《詩送四十九侄貼》等。米即米芾,更是一位留下大量墨寶的書法大家,其代表作品有行書《苕溪貼》,《向太后輓詞》,《行書三紮》、《蜀素帖》等等。蔡,從書法藝術功力上講,應為蔡京,因他為惡名昭著的佞臣,人品為世人不齒,而以北宋名臣蔡襄代之。其代表作品有行書《自書詩卷》,行書《南都貼》、《十紮卷》等。這裡所列,僅是他們流傳至今的大量墨寶中的點滴。由於它們均善書而又勤奮,當時之時名氣已經很大,一些人有四海為官,時人求其書作者眾,請其書寫碑石者亦多,故他們的書法作品的墨跡碑刻相當豐富,全國許多地方都可見到,國外一些大博物館也有收藏。 宋代文風很盛,士人物不能書,且書法藝術水平均很見功力,即使當時一些無名小卒縮寫應酬文字,其書法藝術水平,即可令今天一些剛學了幾年字能塗鴉幾筆便自命不凡的“書法家”們汗顏。宋代那些明載青史的書法家的成就更應一提。李建中及其《行書同年貼》、《土母貼》,歐陽修及其《行書愛貼》、《自書詩》,文彥博及其《行書三紮卷》,司馬光及其《中和貼》,范仲淹及其《行書二扎》,《道服贊》,陸游及其《自書詩卷》朱熹及其《行草書詩扎》,魏了翁及其《文向貼》,文天祥及其《謝諸無座右辭》,等等。這些人雖然素以文章氣節或高官經世重於世,其書法藝術也是造詣很高,其書法作品無不珍同拱璧。 宋代書法留給後世的還有一項重要遺產,就是宋代官私所刻的各種帖書。前文已述,宋代文風盛,帝王后妃喜愛書法者眾,他們的愛好影響士大夫,進而形成全社會的時尚。從太宗趙光義集古聖賢書法名家墨跡刻成《淳化閣帖》始,整個宋代公私刻帖不斷,最著名的有徽宗趙佶臨刻《大觀帖》,米芾刻《寶晉齋法帖》,。由於宋代以來歷史變遷,這次峨帖本千餘年天災人禍,損失幾盡,殘存的原刻拓本以稀少如鳳毛麟角。 宋代書法藝術不如晉唐那樣光耀奪目已如上述。到南宋時法藝術更不引人注目,顯一種衰退之勢,沒有產生如蘇黃米蔡那樣的能彪炳書史的大書法家。我國書法藝術大展到了元代,又才有所起色。以趙孟頫、鮮于樞等為代表的元代書法家,對晉唐書法進行認真嚴肅的研究,艱苦的探索,竭力追摹晉、唐志書法藝術傳統,形成了自己的時代風格。不過由於元代歷史不長,統治者的文化倡導不如唐宋,所以書法成就不及唐宋巨大,書體以行、楷書、草書有較大發展,水平亦高。 趙孟頫是元代最有影響的的書法家,其書法以行楷為主,亦有部分草書,代表作有:楷書《丹巴碑》、《神福觀記》,行書《洛神賦》,《前、後赤壁賦》,草書《千字文》,等等。趙孟頫的書法在我國書法師商承前啟後,對明清書壇影響巨大,名望極高追隨者眾。 鮮于樞時名僅次於趙孟頫的元代書法家,亦以行書,楷書為主,草書也精。主要作品有:楷書《老枝道德經》卷,行草書《王荊公雜詩》卷,楷書《御史箴》卷,《草書千字文》卷,等等。元代其他重要書法家還有:鄧文原,其代表作章草書《急就章》卷等;康里夔夔及其草書《顏魯公述張旭法記》、《漁父辭》等;張雨及其《唐人絕句》等,郭昪及其行書《詠青玉荷盤詩》卷,楊維楨及其行書《鬻字窩銘》軸、草書《夢遊海棠城詩》,吳睿及其《離騷經、千字文》全卷,以及大批能畫亦善書而以畫名重的藝術家,如王蒙、倪瓚、黃公望、吳鎮所謂“元四家”等等。 明代的書法藝術,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真、草、隸、篆、行個體均有一定成就。從風格流派講,上學魏晉碑體、二王、顏柳,幾近學謙超長孟頫的都有,形成一些藝術流派。大畫家又是書法家的現象,比元朝更盛。明代書壇也出了一些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成就的書法家,更留下遠較前代豐富的書法藝術珍品。 同前代不同的是,明代書法藝術的發展,階段性較鮮明,各種書體各有自身的發展脈絡和傑出代表。 明代前期的書法,以真書的成就最大,其次為草書,代表人物有所謂三宋(宋克、宋廣、宋璲)和二沈(沈度、沈粲),以宋克名望最大。這時的真書,有一種圓潤平生,主要流行在翰林、中書舍人中,多用作奏章、行文中的書法,稱為“台閣體”,由於皇室提倡,盛行一時,並影響到整個清代書壇。其代表人物是沈度、姜立綱等人。這時期的草書也各有成就,以宋廣、解縉為代表。 明代中期書法,以行書成就較大,楷書以承前期余勢,有些發展,主要是矯正了曾經盛行的'“台閣體”那種比較呆滯的書法。行、楷書的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王寵、陳道復,以沈周、唐寅等。他們都是聲名赫赫的大畫家,又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我國書畫藝術本來同出一源,許多理論、方法相同,藝術規律一致,所以從來習畫者大多善書,習書法者又有不少能畫。在他們那裡,書畫集於一身了。也因如此,人們在討論書、畫,往往同時進行,各種辭書介紹人物技藝等,也書畫並稱。此期草書亦有成就,風格狂縱,以張弼、張俊、祝允明為代表。 明代晚起書法,以出現了多種書體各領風騷,均有重大成就又有傑出代表書家這種現象為特點.行書楷書以董其昌為代表,草書以刑侗、傅山、為代表,篆書以趙宦光為代表。還有張瑞圖的行草書,倪元路、黃道周似草似隸的隸書等等,以董其昌的影響最大。 明代書法家數量眾多,出前文一提到的一些流派及時代的著名這而外,還應提到的書法家有:錢溥、錢博、陳獻章、程南雲、李東陽、吳寬、文彭、徐謂、米萬鍾等。由於明朝較今較近,才不過五六百年,傳世書法作品很豐富,不勝枚舉,只能從略了。 清代是具現代最近的一個封建時代,清末具近不到百年,其書法藝術對今天的人說來,不很算古,流傳至今的情人書法作品,易於尋覓。清代書法的重要特徵是:中期以前帖字占優,中晚期碑學流行,書法藝術有重振雄風之勢,湧現了一大批名垂書史的書法家。如清初的傅山、朱耷(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縱逸狂放的草書或行草書,極有時代烙印,極有個性。 乾隆、嘉慶時期,因乾隆帝的影響,趙書書法有一度成為官僚士大夫臨摹的樣本,其主要代表又張照、董皓、汪由敦等。此時除趙字外,以“鐘王”、“顏柳”、“蘇米”為師者也大有人在,如翁方綱、劉墉、鐵寶、梁同文、王文治、錢澧、姚鼐等等。更有世稱“揚州八怪”的一筆書畫家,不滿當時統治書壇的趙、董貼學,大膽創新,寫出有個性,有新意的書法作品。如黃慎的草書,汪士慎的隸書、鄭板橋的“六分半書”、金農的“漆書”。 從清初傅山開始“反貼倡碑”,直到清中葉嘉慶時碑學芳形成陣勢,晚清書法更是碑學的天下,一大批書法家,從傳世碑帖和新出土的漢碑版書中汲取營養,書法藝術日已精進,書壇逐漸充滿活力。這是其重要的書法家有:鄧石如、伊秉綬、丁敬、黃易、桂馥、陳鴻壽、包世臣、何紹基、趙之謙、吳熙載、吳昌碩等等。特別要提到的是鄧石如,他真、草、隸、篆無不精絕,書法藝術成就,人稱“清代第一”。何紹基、趙之謙也是清代書壇很有地位的書法大師。
大學生參與學習書畫藝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第一,可以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文化的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第二,再者也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萬物的發展都有相通之處,數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國人數千年的思想和行為演變史,以史鑑今,可以提高我們的思想深度和廣度。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文化競爭正成為決定企業、民族和國家命運最根本和最後的競爭。胡錦濤主席前不久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時說:“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澱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結晶,集中地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經驗。每一部偉大的作品都來自於時代、民族、國家、人民以至整個人類進步發展的深刻關心與思考,承載和傳遞著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以和為貴”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正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在中國歷代優秀文化中的積澱與升華。中國傳統文化本身雖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為新文化,但其內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卻可以經過批判、改造、繼承、弘揚而再度成為新的文化的生長點。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指正在或已經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作為將要改變中國現狀、發憤圖強的一代,我們有責任用實際行動來提高自己,將中國古典文化發揚傳承下去。 多年研究中國文化和最近看到北京舉辦的奧運會,表現的中國元素大氣輝弘是愈來愈覺得中國的文化真是太偉大了!可惜了很多練瑜伽的朋友後輩身在中國懷揣寶玉不識貨,棄鑽石不要去國外檢黃銅當寶貝可嘆可憐!不是批評是希望也多花一些時間學習中國文化.以下是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篇文章對中國文化的推崇,也表現了老一輩的國學大師拳拳愛國之心!
進入21世紀的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已經與世界逐漸融為一體,世界渴望了解中國,中國更需要把自己優秀的文化介紹給世界。上世紀90年代初由我主編的《神州文化集成叢書》出版後,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影響不錯。但由於當時各方麵條件的限制,叢書的整體出版質量顯得有些粗糙簡單;所以近年在有關人士的大力倡導和協助下,我們決定再次出版這套叢書。這次出版無論從外觀設計上還是內容編排上都作了較大改變,以彩色圖文本和《神州文化圖典集成》叢書的形式重新出現,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十幾年前有關人士提出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口號最近又再次在神州大地迴響,甚至海外華人和華裔也同聲讚揚和熱誠回響,足證這個口號提到了人們的心坎上,是完全正確而且及時的。根據過去的經驗,所有正確的口號都必須落實到行動上,才算有效。因此,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中國文化書院的同仁們和東方影視集團總經理李生泉等同志,愛國不甘後人,也想盡上自己的綿薄,為這宏偉的盛舉增磚添瓦,幾經醞釀磋商,發起了這項《神州文化集成》大型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抱著這種想法和期望,我們開始了組稿活動。在較短的期間內,我們約請了一些國內學有專長的老中青三代學者,承擔各書撰寫的任務。儘管有不少學者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一聽到我們發起的宗旨,無不慨然應允。為了保證著作質量,我們規定了嚴格的審稿制度。誰也沒有“特權”。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弘揚我們先民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這一點,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訴我們的讀者和觀眾。文化之發展,是在各異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前進的,中華民族以儒、道、釋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就曾融匯進多種遊牧民族和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的異質文化,又汲取了佛教等印度文化凝鍊而成的。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湧入中國,此“三十年河西”也,其文化交流以“西學東漸”為主。進入21世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歷經摧殘和磨難後衰而復起,此“三十年河東”也,中外文化交流將興起“東學西漸”的潮流。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論”和“人類中心論”受到大自然的報復,盛極而衰,必須從東方文化汲取活力。
東方文化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代表,其思想內容千條萬緒,但都集中在一個“道”字上,中國文化的大道西傳,必將帶來世界和平,必將走向“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必以傳統文化為紐帶得以完成。中國在世界的東方“和平崛起”,必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首先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綜合國力的重要要素,是我中華民族在神州生生不息的生命線,這就是我們重新發起出版《神州文化圖典集成》的基本理念。我們的叢書雖然冠以“神州”,但是我們考慮問題的視野卻絕不限於神州。最近幾年來,我經常考慮一些有關文化的問題。如果說我的考慮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我並不囿於神州這一個地區,也不限於當前這一個時代。我收藏著一方清代浙派大家陳曼生刻的圖章,其文曰“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這完全符合我的精神。我於文化問題絕非內行里手,我也不裝出這番模樣。但是,我看到了一些東西,想到了一些東西,我不願意妄自菲薄,也不願意敝帚自珍,於是就寫了一些短文,在不同的座談會上也做了幾次發言。得到的反應多是肯定的。連一些外國學者也不例外。這當然增強了我進一步探討的信心。 我們過去談論中國文化,往往就事論事,只就中國論中國,只就眼前論中國。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像瞎子摸象一樣,摸不到全貌,摸不到真相。經過我多年的思考,我認為,從人類整個歷史來看,全世界人民共創造出來了四個大的文化體系。所謂“大”指的是歷史悠久、影響廣被、至今仍然存在的文化體系。 拿這個標準來衡量,我發現了只有四個:中國、印度、伊斯蘭和歐美。其中前三個屬於東方文化範疇,第四個屬於西方。東西兩大體系,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相異者更為突出。據我個人的看法,關鍵在於思維方式:東方綜合,西方分析。所謂“分析”,比較科學一點的說法是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許多部分,越分越細。這有其優點:比較深入地觀察了事物的本質。但也有其缺點: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謂“綜合”就是把事物的各個部分聯成一氣,使之變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強調事物的普遍聯繫,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普遍聯繫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它完全符合唯物辯證法。我淺見所及,東西文化的根本差異即在於此。
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必先了解東方文化;而要想了解東方文化,必先了解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了解必須同時並進,相互對照,相互比較,初時較粗,後來漸細,螺旋上升,終至豁然。我想先從醫藥中舉一個例子。人們都知道,西醫和中醫是完全不同的,兩者的歷史背景完全不同,發展過程也完全不同,因此,診斷、處方、藥材等等都不一樣。最明顯的差別是大家所熟知的:西醫常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中醫則往往是頭痛醫腳,比如針灸的穴位就是如此。提高到思維方式來看,中醫比西醫更注重普遍聯繫,注意整體觀念。再拿語言文字來作一個例子。西方印歐語系的語言,特別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語和梵文等等,形態變化異常複雜,只看一個詞兒,就能判定它的含義。漢語沒有形態變化,只看單獨一個詞兒,你就不敢判定它的含義,必須把它放在一個詞組中或句子中,它的含義才能判定。使用慣了這種語言的中國人,特別是漢族,在潛意識裡就習慣於普遍聯繫,習慣於整體觀念。再如繪畫,中西也是不相同的。許多學者,比如申小龍先生等,認為西畫是“焦點透視”,中國畫是“散點透視”。你看一幅中國山水畫,可以步步走,面面觀,“景內走動”,沒有一個固定的焦點。申小龍還引用了李約瑟和普利高津的意見,認為漢民族有有機整體思維方式。
從上面幾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特點。約而言之,這個特點可以歸納為普遍聯繫和整體觀念。從“科學主義”的觀點上來看,這未免有點模糊,但是這個“模糊”卻絕非通常所謂的“不清不楚”,而是有比較嚴格的科學含義,它強調的正是普遍聯繫。這同我上面講的東方文化的思維方式是“綜合”,是完全一致的。我這一篇所謂總序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我絕無意強加於人。百家爭鳴,我只是一家。但有一點我是十分堅定的,看中國文化,必須把它放在東方文化這個大框架內,放在世界文化這個更大的框架內,才能看得清楚。 如果在時間和空間方面不能放開眼光,囿於積習,墨守成規,則對我們祖國的優秀文化,無論如何也是認識不清楚的。弘揚中華文化,發揚愛國主義,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神聖的責任。
印度和其它國家的優秀文化要不要學習?要學習,不過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更要學習!否則連根都沒有了!這也是當年印度國父甘地對印度年青人的諄諄教導,今天我也拿來給祖國年青一代的瑜伽教練們,也希望這些朋友在學習目前流行的瑜伽同時,也能學習吸收我們祖先優秀文化!這樣反而對自己的事業會有幫助!謝謝朋友們閱讀.並祈望一起弘揚祖國優秀文化!
人類社會已經跨入了21世紀,21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世紀,我們是生長在這個偉大時代的大學生,幸逢盛世,既是無限幸福,值得羨慕的一代,又是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的一代。黨的十六大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並且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並列的突出位置,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黨執政能力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鬥目標,是我國進入21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題,這也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 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熟悉最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正處於並且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國生產力和科教、教育水平還比較落後,因此需要我們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從中國五千年文化精髓出發來培養自己的愛國意識和文化認知,進而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共同參與到文化建設的大軍中來。認識我國現在的發展機遇。世紀之交的年代,往往潛藏著巨大的歷史機遇。比如,美國就是在19世紀和20世紀交替之時,抓住了機遇,用4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從而成為當今世界頭號強國。今天,我們中國也面臨著20世紀和21世紀交替的年代,能否抓住這個極好的機遇,使我們當前的主要問題。 因而我們當代大學生必須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的基本國情,歷史機遇和嚴峻的挑戰,認識自己的不足和落後,才能奮起直追,實事求是地行使我們的歷史使命。 作為新世紀的當代大學生要想所作為,就必須以時代的歷史使命為已任,把握時代的脈搏,跟上發展的源流,迎接變革的挑戰,從而樹立起為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而獻 的偉大志向。 以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為神聖使命。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曾經長期走在人類文明的前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生是未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中堅力量,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繼往開來,成為中華民族勇於開拓的一代。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聖使命已經歷史地落到當代大學生的肩上。我們當代大學生一定要積極投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圳去。 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夠符合高速發展變化的時代要求,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因而我們當代當代大學生要著眼於自身的全面發展,加強自身修養,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較強的法紀觀念,提高心理素質,形成堅強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價值觀念混亂、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識淡化、道德行為失范的現象,在今後人生的奮鬥的征途中,一定要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實現自身價值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扎紮實實、認認真真地學習好本領,練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識,使自己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視野開拓、胸懷寬廣的人,知行合一、腳踏實地的人,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奮鬥不息,塑造無悔的青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