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絲球化工藝

餵絲球化工藝在球墨鑄鐵中的套用始於八十年代末,主要套用於鐵水的球化與孕育環節,最初由德國人實驗了50多種不同的合金組合。

一、餵絲球化工藝的歷史

其結果是精選了具有兩種不同用途的特殊高鎂合金材料,第一中是供原鋶為0.03!0.1.%的高硫鐵水使用的,在這種情況下,採用包芯線在同一個處理包中進行鐵水的脫硫,球化和孕育,這提供了直接用灰鐵鐵水生產球墨鑄鐵的能力,第二種是供原鋶小於0.03%的低硫鐵水使用的,這種情況下,包芯線主要用來進行球化和孕育。

最初的實驗成功導致了歐洲的10個鑄造廠開始使用高鎂合金包芯線來生產球墨鑄鐵。

美國採用高鎂合金包芯線的最初實驗實在OHIO的burnham鑄造廠進行的,該課題是尋找鈣化脫硫的一種替代物,因為新的環保法規已使含碳化鈣的渣的排放成為一件困難而費錢的事情。

包芯線中所含的高鎂合金是由德國生產和破碎的 ,包芯線和低速餵線機是由美國生產的,在高硫鐵水中的套用

效果很好。

二、什麼是餵絲球化工藝

餵絲球化工藝由包芯線的製備技術和餵線機組成。即採用鋼帶以包芯線機將稀土鎂合金包裹其中,製成合金包芯線,然後以餵線機將其餵入到鐵水處理包的底部,使包裹材料在處理包的底部與鐵液進行反應,來實現球化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