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成語,出自《列子·湯問》,音樂長久地在屋樑上迴蕩,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基本信息

成語

導讀

音樂可以讓人喜,可以讓人憂;可以讓人手舞足蹈,也可以讓人垂涕哀哭。音樂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從本文中可見一斑。

原文

《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①齊,匱②糧,過雍門③,鬻歌④乞食⑪。既去,而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左右⑤以其人弗去⑥。過逆旅⑦,逆旅主人辱之。韓娥因曼聲⑧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⑨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⑩老幼喜躍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也。

注釋

①之:到。

②匱:缺少。

③雍門:地名。

④鬻(yu)歌:賣唱。

⑤左右:指周圍的人。

⑥弗去:沒有離開。

⑦逆旅:旅店

⑧曼聲:拉長聲音。曼,長。

⑨遽:急速。

⑩里:古代居住單位,相當於“村”或“鎮”。

⑪假食:換取食物

12東:向東

示例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的話,我總不懂。”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聲音

譯文

從前韓娥向東去齊國,(路上)缺乏糧食,到雍門,唱歌來乞討換取食物。她走了以後,歌聲的餘音在房梁間繚繞,經過多日未斷絕,左右鄰舍都認為她還沒離開,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她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便用長音悲哭,整個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傷憂愁,淚眼相對,多日吃不下飯。(人們)趕緊追趕韓娥。韓娥回來,又用長音放聲歌唱。整個街巷的老人小孩高興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記了先前的悲傷。(人們)於是給了她很多的財物,打發她走了。所以雍門那的人,至今還善於唱歌表演,那是效仿韓娥留下的歌唱(技藝)啊。

辨析

上述故事,晉人張華的《博物志》中也有記載。但是有人認為:韓娥當時歌唱演出的地點雍門,不在齊國的國都,而在秦國的國都(今陝西鹹陽);並認為韓娥在雍門演唱的事,是在她去齊國之前,不是在到了齊國之後,是因為她要到齊國去,缺乏路費,於是演唱籌款。後來有人還因此給韓娥的姓名添一“秦”字而稱為韓秦娥。(元人“燕南芝庵”《論曲》:“古善唱者五人:秦青、薛譚、韓秦娥、沈右之、李存符。”)

後形容歌聲優美動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後世就有了“餘音繞樑”、“繞樑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餘音竟能繞樑三日,音樂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造句:聽完他的小提琴演奏,讓人覺得餘音繞樑,意猶未盡。

民樂典故

餘音繞樑三日不絕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韓娥之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傳說戰國時期,一位善歌唱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飢餓,缺少糧食已好幾日了,於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後,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餘音在房梁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么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復為曼聲長歌”,眾人聞之“喜躍抃舞,弗能自禁”,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乃至於此。

因此後世就有了“餘音繞樑”、“繞樑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餘音竟能繞樑三日,音樂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解釋〗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受罪半天,能聽到一段迴腸盪氣的唱兒,就很值得,“~,三日不絕”,確是真有那種感覺。★梁實秋《聽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