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慶成

餘慶成

於慶成,1944年出生於天津薊縣。坎坷辛酸的童年和青年時代使他與泥土結下了不解之緣。1977年開始走上創作生涯。1983年進入天津美術學院深造。

簡介

全名叫於慶成,是一個捏泥人的。

人物生平

1990年起至今在石趣園風景區從事泥塑藝術創作研究,並任《慶成泥塑館》館長。他先後被選為中國民協會員、天津美協會員、中國工美協會塑雕學會會員,北京工美協會理事,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榮獲文化部授予的“ 民間美術工作開拓者”稱號,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 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他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展中展出,並榮獲眾多獎項,頗受媒體的關注和國內外朋友的喜愛。1998年和2002年分別出版了兩部個人作品集。同時,作品榮獲了六項外觀設計專利和一項表面機理的發明專利,此專利榮獲國際專利博覽會金獎。

圖片補充 圖片補充

通訊地址:天津市薊縣城關鎮裕興里二段一排6號 老於一進他家,最先看到的是滿屋的泥人,來不及說話,那些活靈活現的的泥人讓你說不出話來,只有感嘆的份了。老於的泥人,全都是最最鄉土的農村人,不論是老人、孩子還是女人、男人,全部來自於農村最底層的人群。從這些泥人身上,我們可以感覺到這些人生活的是怎樣的一片土地,過的怎樣的一種生活。正如老於所說的,他的泥人,不是體積,而是一種氣氛。  老於出生於天津薊縣,1960年隨家人進城吃上了商品糧,1966年正趕上社會上號召不在城裡吃閒飯,全家因此由縣城遷往農村,沒過上兩天城市生活的於慶成,重新回到了村莊。從小就喜歡畫畫的於慶成在苦與累中卻找到了樂趣,那就是用隨手可得泥土捏泥人。

每天早晨,於慶成早早地就起床,每一個來到生產隊,等待著隊長分配活,在等待的過程中,他的心早已飛到了遼闊的田野里。每回,隊長都是第一個把活分給於慶成,接到任務,於慶成馬上跑到地里,把該乾的活早早地幹完了,就在田邊捏起他的泥人,當一個泥人捏好或者沒有捏好的時候,另一項任務又會落在了他的頭上,他把捏好泥人放在豆棵底下,等回來的時候再接著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村子裡方圓百里的土地上,人們經常會從地里挖出泥人來。當人們吃驚地看著這一個個惟妙惟肖的泥人時,於慶成正躲在一邊偷偷地笑呢。

痴迷於捏泥人的於慶成,在那時,招來了無數不解的目光,一個大小伙子,每天最喜歡盯著大姑娘小媳婦地看,就連憋嘴沒牙的老太太也要盯上老半天,這么大的人不會是腦子有問題吧,更有的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老流氓"。他們不能理解,在捏泥人的過程中,帶給於慶成的那份快樂。

不理解他的還有老父親,在那段最難苦的日子,只有父親一個人的工資養活著家裡六七口的人,兒子整天沉溺於捏泥人,連老父親為他找的工作,沒幹幾天也不幹了。看著滿屋沒有什麼大用途的泥人,生氣的父親把它們全咂碎了。從來沒跟父親頂過嘴的於慶成這回為了這些泥人和父親紅了臉:"這些都是藝術。"

疼愛孩子的母親雖然不理解兒子這些泥人到底能有多大用途,但是一個最樸素的想法讓她一直支持著這個不被別人理解的兒子。"捏泥人雖然沒多大用,但至少孩子沒有學壞"。

在母親的支持下,父親看著兒子捏出來的活靈活現在泥人,也不忍心咂了,而且在人多屋少的情況下,還特意為他的泥人準備了一間屋子。

有了家人的支持,貧窮與困苦對於慶成來說,算不了什麼,他的泥人世界,就是他的全部,就是在最難苦的歲月里,他的泥人都是開懷大笑,看不到愁苦的影子。

1973年,天津美院到薊縣招收工農兵學員。等他知道的時候,人家早已經走了。他想起過去曾把捏泥人拍過一部分照片就懷著試試看的心理寄給了天津美院招生辦。照片寄出去一個月無訊息,幸好後來有一個天津交活的機會。美術學院的王蘭成老師接待了他。讓他先回這等一等。

於慶成回家等了一星期,天津美院的錄取通知書到了並附來一張登記表,要他立即辦入學手續。大隊黨支部書記冷冷地說:"我們沒推薦你,你憑什麼上大學?"於慶成說:"學校要我,您就幫把手給蓋個章,我這一輩子就有了。"

書記一聽就火了:"學校要?他們沒這個權力!現在是貧下中農說了算。"

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說多少好話也暖不開書記的心,在那個年月推薦富農子弟上學,那可是立場問題呀!

於慶成蓋不了章,又去天津找王蘭成。王老師說:"你繼續辦,我們等著人。今年辦不成,明年接著辦。你什麼時候辦成了,什麼時候來。"

第二年招生工作又開始了,於慶成被列為美術專業的第一個。就像第一年一樣,他努力了幾個月,這個章還是蓋不上。

第三年,天津美院的一位老師親自來薊縣給於慶成送通知,對他千叮嚀萬囑咐,要他一定辦成,9月10日去學院報到。但是大隊仍然不給蓋章。於慶成去縣裡找文力主任,找副縣長,一直努力到11月,最終也沒辦成。他絕望了,想死,可是他死了媽怎么辦?媽太愛他,他要死了,媽也活不成。不行,不能死。面對蒼天,面對大地,面對著不容他生長發展的烏雲大山,他喊出了心靈的最強音:"我要活!

十幾年過去了,青春在艱辛和屈辱中度過,直到於慶成落實政策被分配到文化館工作以後,他才和盤山中學的姜秀英結為伴侶。那一年他已經三十六歲,姜秀英和他年齡相仿,又是教高中三年級的老師。可是因為愛上了於慶成,就承擔了家裡的一切勞動。姜秀英從日日月月耳濡目染,到夫做婦隨,成了於慶成的好幫手。她學會了和泥,學會了燒窯,學會了捏泥人。有一次,於慶成外出半個月,當他回家的時,看見妻子早就給他和好了一堆泥,還做了幾個泥人,其中一個作《老太太剝棒子》。看著這些泥人,於慶成覺得妻子是這么好,他們愛得是這么純真、這么美,他們的年齡雖然大了,可他們的愛情卻似恰在青春少,充滿了活力和激情。生活使他感受到:人可以衰老,愛情卻可以永遠年輕。

熱愛生活的於慶成,更像愛惜生命一樣珍愛自己創作的泥人。有的人對這種赤裸的女泥人看不慣,罵作者是"流氓",於慶成怎么說呢?他說:"雖然是裸體,但是她們天真無邪的。我用一顆孩子無邪的心來塑這幾個母親的形體。這裡所表達的沒多少文化,樸實、單純、憨厚、開朗,怎么野呢?採用漫畫式的變形體態,大乳房、大。肚子、大腳片,手揚起來,肚子挺起來,頭髮吹起來,讓人物真正地解放、痛快。農村的婦女太苦了,地里的活,家裡的活,洗衣做飯,侍奉公婆,撫育孩子,伺侍丈夫,再加上傳統的三四德、三綱五常道德的束縛。"該記她們痛快一把了!"這種被壓抑後的解放,正是於慶成多年的生活感受,在這件作品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深深把紮根於生活,一刻也不脫離生活,構成了於誠成藝術之河的河床;吸取古今中外的藝術營養加以消化吸收,創造也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有中國特色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個性,就是於誠成藝術之河的滔滔流水。如今這河水已經從石縫、峽谷中衝突而出。受到世人的矚目。這河水流到玉石莊,遇到了知音--玉石莊黨支部書記韓振。這個精明強幹的漢子要以文化為驅動發展旅遊業帶動全村人致富,慧眼識真金,看上了於慶成的泥塑藝術。由他出資在北京歷史革命博物館搞了於慶成泥塑展覽,又在玉石莊建造了於慶成藝術館。

老於的孝順,是非常出名的。他的一個學生說,於老師在母親去逝後,總覺得對媽媽的孝心盡得不夠,懷著這種內疚,老於捏了一個泥人,就是一個兒子,跪在地上,雙手虔誠地高高舉起,手心托著自己的老母親。在拍攝這個泥塑作品時,我在拿開她母親的照片。這時,於老師急忙跑過你:"這個你不要動。"他親手把照片拿開,放回去時候也是小心翼翼的。從他的動作中,我感覺到他對母親的愛有多深,也不難理解,在講到母親的時候,老於沒有任何的過渡,就已經開始落淚了。

說到妻子的時候,老於又一次掩面而泣,這淚水中,有到妻子的感激,更有對妻子的病的擔心。妻子得的是癌。當老於聽到這樣的訊息的時候,他感到天都要塌下來了。從他這句話中,我們能感覺到妻子這些年來為他所做的一切,以及老於對妻子的依戀。老於說:"這些年來,沒有她就沒有這些作品,這些作品就是我的生命。"  文/段麗傑

本文採訪線索由央視七套《鄉約》欄目提供,詳細內容請登入央視CCTV-7《鄉約》欄目網站查閱。

註:CCTV-7《鄉約》欄目播出時間:每周六21:52分 重播時間:每周日13:30,節目時長45分鐘,無限精彩盡納其中,屆時敬請收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