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貴在持之以恆

同時調呼吸,排除雜念,做到體松心靜。 齒常叩,發頻梳,養生功,持恆效。 守恬淡,求心安,身心健,百病消。


呂奎傑,男,漢族,生於1928年6月。系河北省滄州地區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呂先生青年時身體較弱,中年以後罹患多種疾病,後循《內經》養生之旨,做到心胸開豁,心靜體動,堅持數年,收效如期。現耳聰目明,步履輕健,每日應診者盈門。他的養生方法責在持之以恆,否則是收不到應有效果的。
我素體較弱,中年以後,曾患有肺結核、慢性腸炎、慢性胃炎。高血壓及較嚴重之神經衰弱等疾玻飲食甚少,滿口牙齒動搖,每夜需服安眠藥方可睡幾小時。我身高1.76米,體重曾一度降至99市斤。50歲後,開始習練養生氣功等,但時練時止,收效甚微。後來狠下決心,長期堅持,真正奉行《內經》的“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做到全身放鬆,做深呼吸,吐故納新。並習練太極拳、六字訣,以及叩齒、咽津、梳發、摩面等養生保健體操活動,做到心胸開豁,心靜體動。此後身體慢慢地好起來,舊有病症逐漸消失,也扔掉了安眠藥。我耳聰目明,牙齒堅固,步履輕健,體重恢復到115市斤。現已退休,每周仍出六個半天門診,接診患者共120餘人次,不感勞累。初接觸我的人都以為我50來歲。我認為,這與我的生活保健分不開。具體有以下幾點體會。
求心所安常樂知足
所謂“求心所安”,對於人的康泰,確有很大好處。怎樣才能做到求心所安呢?古人云:“善生莫善於寡慾”,寡慾則心自安。晉代養生家葛洪在《抱朴子·養生論》中說:“夫善養生者,先除六害,然後可以延駐於百年。何者是耶?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嫉。”以上六者,無非是告誡人們戒除貪求欲望,求心所安而已。
現代社會由於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競爭愈來愈劇烈,人們很容易產生緊張、焦慮、壓抑、忌妒、憎恨、憤怒等負性情緒,因而導致身心疾病,使人的壽命縮短。一些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的各種各樣的貪求、欲望是造成負性情緒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就要不斷地戒貪求、除妄想,排除私心雜念。在人與人之間,在非原則問題上,不要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多尊重和理解別人。有時不妨學點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做到知足常樂,當下心安。人的一生,區區數十年,工作應全力以赴。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社會、為人民多做點有益的事情,這樣也可求心所安。我是一個醫生,為了解除患者的疾苦,甘心奔波,這也是求心所安的做法。
心靜體動 百歲可期
人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筆者認為,要想健康長壽,必須做到心靜體動,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即《黃帝內經》所講的“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具體到搞哪些體育鍛鍊,習練何種養生保健功法,應因人而異。素體較好者,運動量可稍大一些;身體弱者,活動量宜小,但總以“形勞而不倦”為原則。宜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做到每晨必動,持之以恆。也可每夜半睡醒後,披衣起坐一次,時間可長可短。這樣可以得“夜氣”,對健身大有好處,尤其體弱多病者更為適宜。
我近五六年來,每於夜半後醜寅時(3~5點),披衣起坐一次時間約0.5~1小時。起坐時全身放鬆,可默想上至頭頂,下至胸背、小腹、腰部,逐段放鬆。同時調呼吸,排除雜念,做到體松心靜。每次靜坐之後,感覺頭腦清晰,身體舒適。人到老年,睡眠已減少,與其睡醒後久臥,反不如起坐一次為好,在靜坐後每可再入眠。
我已養成每晨早起的習慣,起床後到室外空曠處或樹木較多的地方,先行散步,然後習練簡易太極拳和六字訣,全身放鬆,做到呼吸、意念和動作密切結合起來。同時做叩齒、咽津,以手指梳發。手掌摩面等保健活動,共約1小時。每次晨練之後,感到全身舒適,精神健旺。通過長期晨練,飲食逐漸增多,精力也感到愈來愈充沛。我認為養生鍛鍊和乾其他工作一樣,一定要有堅強的毅力,要有耐心,切不可淺嘗輒止。否則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我自編一養生口訣,貼於寫字檯旁的牆壁上,藉以自勉。現摘錄如下,供同道參考。
常笑笑,莫煩惱,勤活動,勿過勞。
節飲食,薄嗜好,儉樸美,謙和好。
齒常叩,發頻梳,養生功,持恆效。
守恬淡,求心安,身心健,百病消。
勤動筆,讀書報,靜所思,學到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