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艾利[2004年第18號颱風]

颱風艾利[2004年第18號颱風]

颱風艾利(英語:Typhoon Aere,國際編號:0417,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arce)為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七個被命名的風暴。“艾利”一名由美國提供,是馬紹爾語風暴之意。

基本信息

發展過程

颱風艾利[2004年第18號颱風] 颱風艾利[2004年第18號颱風]

艾利(Aere,編號0418)在8月18日上午於雅蒲島西北偏西約400公里處形成一個熱帶低壓,隨後在西北太平洋上向西北方向移動,20日加強為熱帶風暴,21日增強為強熱帶風暴,22日晚進一步增強為颱風級,趨向台灣北部。24日“艾利”轉向西移動,掠過台灣北部沿岸,進入台灣梅峽並移速加快,於25日晚在福建石獅沿梅登入。登入時中心氣壓為975百帕,中心最大風力達12級(35m/s)。登入後它轉向西南沿著福建東南海岸線移動,26日凌晨減弱為強熱帶風暴,08時進一步減弱為熱帶風暴並進入廣東,27日在廣東中南部變成一個低壓區。

颱風影響

廣東

“艾利”在經過廣東省的時候,不但沒有造成重大損失,反而為帶來了豐沛的降水,增加了水庫的蓄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廣東省的旱情。

台灣

受到艾利吹襲,台灣有24人死亡,另9人失蹤,91萬戶停水、36萬用戶的電力受中斷,經濟損失逾4億元新台幣(約1300萬美元)。

福建

艾利在吹襲福建省期間,導致2人死亡,約有4萬7千公頃農田受到破壞,經濟損失超過20億元人民幣。

2004年08月27日,記者從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獲悉,由於受今年第18號強颱風“艾利”直接襲擊,該省27個縣、244.7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1.3億元人民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