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股票

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風電產業得到了較大發展。 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發展前景:國內市場風電機組的平均價格為7000—8000元/千瓦。 2008年湘電股份形成180台發電機的產能,以滿足風電整機的生產需要。

可再生能源長期推動因素主要來源於傳統能源的枯竭和環保要求,風電是目前除水電外成本最為接近傳統能源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中的風電子行業表現格外突出。

簡介

市場強勢整理,個股依舊活躍。尤其是新能源中的風電子行業表現格外突出,華儀電氣,湘電股份,長征電氣,泰豪科技等風電個股強勢漲停。風電的強勢與國內外一系列該產業政策背景密不可分的。

可再生能源長期推動因素主要來源於傳統能源的枯竭和環保要求,風電是目前除水電外成本最為接近傳統能源的可再生能源,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成長減緩並未改變推動風電長期發展的驅動力因素:石油等傳統能源需求的暫時放緩,僅僅對傳統能源可使用年限的輕微延展,並未改變尋求替代能源的必然選擇;其次,從“巴厘島路線圖”看,全球各國對於後《京都議定書》時代的環保要求更為迫切和明確,清潔能源的發展空間更加確定。對於我國風電發展而言,產業政策和風電場盈利情況兩大驅動力正在得到不斷加強,未來2年中國風電高速增長趨勢並未改變。

風電在過去的10年中呈現高速增長趨勢,累計裝機年平均增長率在30%左右,隨著各國政府對於可再生能源開發的重視和相關政策規劃的推行,風電套用從歐洲為主向全球範圍拓展,中國已經成為新增裝機量的主要來源地。

增值稅改革從中長期來看將增加風電場因購買設備形成的抵稅額度,從而提升風電運營的內部回報率,刺激對風電設備的需求。另一方面,08年下半年以來原材料尤其是鋼材價格的回落提升整機廠毛利率水平;而上游零部件瓶頸逐步緩解,整機廠的議價能力得到加強,利潤將從零部件環節向整機廠轉移;此外,整機產能擴充後帶來的規模化效應也將推動成本的下降,改善整機毛利率水平。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該行業在未來的前景非常光明。在資本市場上該板塊個股值得投資者重點關注。

風電股票的種類

000767漳澤電力
000539粵電力
002202金鳳科技
600873五洲明珠
600653申華控股
600642申能股份
000875吉電股份
600416湘電股份 ,2008年實現2兆瓦風機生產

600290華儀電氣目前擁有780KW風機的組裝能力
公司目前正在全國20多個風場測風,已經測風完成、符合風電開發條件並正在報批的風電總裝機達到45萬千瓦。

600675東方電機,1.5兆瓦風機

000836鑫茂科技,研製生產的葉片從750KW到2.5MW不等,預計2007年下半年750KW的產品將達到批量生產階段。

000836天奇股份,竹質風力發電機葉片尚未達產

002080中材科技,擬年產600片MW級風機葉片(合資36%股權公司)

600396金山股份,合計風力發電裝機容量為4.93萬千瓦(公司占2.51萬千瓦)

000862銀星能源,擬生產1兆瓦風力發電機組,未有實質性的進展。
大股東寧夏發電集團通過定向增發注入賀蘭山風電廠、寧夏天淨神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50%股權、寧夏銀儀風力發電有限公司50%股權的資產。公司定向增發募集資金將用於建設寧夏紅寺堡風電場一期、寧夏太陽山風電場一期和賀蘭山風力發電場三個項目。目前合計11.22萬千瓦,在建合資50萬千瓦。

601991大唐發電,合計風電機組156MW

600605輕工機械,400平方公里的風電場,該風電場全部投產後將形成總裝機1500兆瓦、年發電量37.5億千瓦時的生產規模。

世界風電發展現狀與經驗

風力發電具備大規模商業化運作的條件:風力發電在可再生能源中技術最為成熟,過去20年裡風力發電成本下降了80%,成為發電成本最接近火電的新能源。這使得風力發電具備了大規模商業化運作的基礎。至2006年底,全球風電裝機容量約為7422萬千瓦,當年風電新增裝機1500萬千瓦。預計到2020年風力發電量比重可升至12%。

歐洲是風電發展的領先地區:風力發電的領先國家有德國、西班牙、美國印度丹麥等,它們同時也是風電設備的製造大國。歐洲是世界上主要的風電市場和設備供應商。.. 2006年全球風電裝機容量7422萬千瓦,其中歐盟25國總量為4855萬千瓦,占65%。

在全球風電製造業中,歐洲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在2006年全球已安裝的風機中,歐洲企業生產的產品份額占85%,在2006年當年新增份額中占據75%,逐步形成了以丹麥的Vestas、西班牙的Gamesa、德國的ENERCON、Siemens和RePower為代表的一批世界級風電製造企業。

目前,歐洲是世界各國風電製造企業的重要技術供應商,向世界各地輸出技術已經成為歐洲風電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世界風機雙饋齒輪驅動技術、無齒輪直驅技術和混合驅動技術三大技術都是首先在歐洲發展起來的。我國30多家風電製造企業的原始技術均來自歐洲。歐洲以外的大型風電製造企業有美國的GEWind和印度的Suzlon等。

單機容量加大,風能轉換效率不斷提高:世界風電設備技術發展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單機容量不斷增大;變槳變速恆頻型風電機組取代失速型風電機組;發電機驅動方式由直驅式和混合式取代雙饋式。

目前大型風力發電機均採用水平軸式設計,即轉動軸與風向平行。水平軸式風力發電機包括葉輪(由葉片和輪轂構成)、齒輪箱、發電機、塔架、基座、控制系統、制動系統、偏航系統等。其工作原理是由風力帶動葉輪轉動,葉輪通過主軸連結齒輪箱,葉輪產生的動能經齒輪箱加速後帶動發電機發電。

世界風電設備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是風電機容量加大,風能轉換效率不斷提高,具體表現為以下三點:

1、單機容量不斷增大,單位成本不斷下降。

單機容量增大使得世界各國的平均裝機容量不斷增大,風電的單位成本不斷下降。目前,國外的主流機型為1.5MV,2.5MV和3.5MV,並已經研製出了5MV的樣機。單機容量越大,發電效率就越高,有利於進一步降低風電價格。

目前歐洲陸上風電每千瓦裝機的投資成本為800至1150歐元,發電成本為0.04至0.06歐元/度。有研究稱,隨著技術的進步,2010年風電成本將下降至0.03歐元/度(假設裝機成本降至628歐元/千瓦);到2020年,再降低至0.0234歐元/度(裝機成本為497歐元/千瓦)。屆時,風力發電的成本已與火電成本相近。

2、變槳變速恆頻型風電機取代失速型風電機。

傳統失速型風電機啟動風速約為2.5-4米/秒,風速12-15米/秒時達到額定的輸出容量。

風速若超過25m/s,固定攻角的葉片就完全失速。

變槳調節技術是指根據風速的變化調整風輪葉片的安裝角,當風速大於額定風速時,風電機組仍可以保持穩定的輸出功率。變速恆頻風電機可根據風速變化調節發電機轉速,以適應風速變化引起的風電機功率的變化,最大限度的利用風能,因而效率較高,同時可以較好的調節系統的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因此變槳變速恆頻型風電機將逐步取代風能轉換效率較低的失速型風電機。

3、發電機驅動方式由直驅式和混合式取代雙饋式。

風力發電機組中風輪驅動發電機的方式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為雙饋式,即風輪輪轂通過多級齒輪增速箱驅動雙饋異步發電

第二種為直驅式,由風輪直接驅動多極同步發電機;

第三種為混合式,由風輪通過單級增速裝置驅動多極同步發電機。

直驅式在傳動鏈中省掉了齒輪箱,降低了機械故障的機率和定期維護的成本,同時提高了風電轉換效率和運行可靠性,但是電機的設計成本也有所增加。混合式驅動方式旨在綜合上述兩種驅動方式的優點,改進直驅式的不足。從國際市場來看,直驅式和混合式的市場份額逐步增大。

政策支持:國外風電發展的成功經驗:風電發展較快的國家,如德國、丹麥、印度等國的風電產業都無一例外的得益於政府對風電產業的政策支持。政府通過財政資助、稅收優惠、專項低息貸款、國際援助項目等措施積極培育國內風電市場和風電設備製造企業。

政府對風電產業的政策支持:風電發展較快的國家,如德國、丹麥、印度等國的風電產業都無一例外的得益於政府對風電產業的政策支持。政府通過財政資助、稅收優惠、專項低息貸款、國際援助項目等措施積極培育國內風電市場和風電設備製造企業,不僅大幅提高了本國的風電裝機容量,還培育出了世界級的風電設備企業。

  德國是世界風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

2006年德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062萬千瓦,併網發電量達306億千瓦時,占該國當年用電消費量的5.7%。隨著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德國培育出了Enercon、Siemens、Repower和Nordex等大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在德國風電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政府的各種扶持政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政策如下:

強制實行風電上網,並規定最低價格。德國於2000年開始實行《可再生能源法》,該法案規定德國的電網運行商必須以規定的最低價格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最初設定的風電上網電價為8.19歐分,2007年1月1日起降為5.17歐分。

財政資助和項目貸款。從70年代開始,德國政府就向本國的風電技術研究項目提供財政資助,資助金額居歐盟各國之首。同時政府與銀行合作,為國內大型的風電項目提供低息貸款。

對外援助項目。為鼓勵本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發展,德國政府積極向夥伴國援建風電項目,並要求受援國全部使用德國企業的設備。這樣不僅搶占了國際市場份額,而且為德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提供了大量項目補貼,資助了Enercon、Siemens、Repower等一批本國企業的快速發展。

建立風電認證體系。歐盟委託歐洲風能協會制定風機發展的標準和認證體系,並要求歐盟各成員國積極配合。在德國風電認證體系建立後,所有在德國安裝的風力發電機必須經過相關部門的認證。認證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鼓勵風電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而且可以規範成熟機型和頻譜,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換性,提高風電機的可靠性,降低發電成本。

丹麥是世界上較早開始進行風電研究和風能開發的國家

丹麥擁有Vestas這樣的世界級風電設備製造企業。丹麥從70年代末期就對風電的發展提供了各種直接補貼和鼓勵政策。

政府資助技術開發。和德國政府一樣,丹麥政府從70年代起就積極資助風能關鍵技術研究,並向風力發電設備企業提供政府擔保貸款,目的是降低大型風力發電系統的成本,使風電可以與傳統電力競爭。同時,丹麥政府較早建立起了國家風電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為風電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對外援助項目。丹麥政府向有信用保障的開發中國家提供8至15年的無息貸款,支持開發中國家建設風電場。所需風電設備由丹麥風電企業提供。有時丹麥政府還向受援國無償捐贈丹麥企業生產的風電機組。

風電機認證體系。丹麥的風電機認證體系包括一般技術標準,基本試驗標準,輸出功率曲線標準,地基標準等技術性規定。該認證體系的推出為風力發電機組的批量生產提供了統一標準和質量要求,使得風電機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零部件通用性增強,風電機的成本逐漸下降。

印度是開發中國家發展風電的典範

2004年印度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298.5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五,2006年超過傳統風電強國丹麥,躍居世界第四位,達到627萬千萬。印度已經建立了完成風電設備產業,能生產70%的風機零部件及1.5兆瓦以上級別的風機整機,風機及部件還出口歐美等國。

印度政府扶持風電產業的政策有:

稅收優惠。政府允許風電項目的設備快速折舊,並可以享受10年免稅期;對風電上網電價免徵所得稅;對風電機製造所需關鍵零部件,如專用軸承、齒輪箱、風機控制器、葉片等免徵或減征進口關稅。

建立保障風電上網的法律法規。印度在頒布2003年電力法(Electricity Act2003)後,各州電力監管委員會均規定了本州的風電上網價格和電網公司購買各種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最低比例。

成立國家級風能技術研究中心。印度在上世紀80年代就成立了非傳統能源部(MNRE),並建立了風能技術中心,大力開展風力資源勘測工作和技術研發,建成200多座風力監測站,形成全國性的風能監測網路。現在非傳統能源部(MNRE)已經可以利用現有監測手段,為全國各風場的商業開發提供各種信息。

我國風電發展現狀

我國風力資源儲量:“三北”地區和東南沿海儲量豐富。我國風能資源總儲量為32.26億千瓦。陸地10米高度層實際可開發的風能儲量為2.53億千瓦,近海地區可開發風能儲量為7.5億千瓦,總計10億千瓦以上。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估算,我國風能資源總儲量為32.26億千瓦。陸地10米高度層實際可開發的風能儲量為2.53億千瓦,近海地區可開發風能儲量為7.5億千瓦,總計10億千瓦以上。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區:

東南沿海和附近島嶼是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東南沿海地區有效風能密度在200W/㎡以上,沿海島嶼風能密度在500W/㎡以上,可利用小時數為7000-8000小時。

新疆北部、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地區,如阿拉山口、達坂城、輝騰錫勒、錫林浩特的灰騰梁等,有效風能密度在200W-300W/㎡,可利用小時數為5000-7000小時。

黑龍江、吉林東部,河北北部和遼東半島的有效風能密度為200W/㎡,可利用小時數為5000小時,也是風能較豐富的地區。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的風電場平均利用小時為2300小時,主要位於西北、華北、東北及東南沿海。我國併網風電建設規模較大的省份為:內蒙古、河北、吉林、遼寧、廣東、新疆、黑龍江、寧夏、山東、甘肅等。

我國風電發展規劃與相關政策:從2005年開始,我國加快了風電發展速度,不斷出台各種扶持政策,促進風電產業發展。這些政策以《可再生能源法》為基礎,主要涉及技術要求、國產化要求、價格扶持、上網保障、稅收優惠、專項資金、產業發展等方面。有效的促進的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

國內企業逐步取代外國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份額:隨著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的不斷增長,國內有20多家企業陸續進入到風電設備生產領域,並逐步取代了外國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份額。

加大清潔能源比重:“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有序發展水電,最佳化發展煤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新能源(風力、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帶動裝備工業的技術進步。”國家發改委對我國的電源結構的調整中對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加大了清潔能源的比重。

上述地區是我國風能資源較豐富,風場條件較好,具有開發前景的主要區域。

從2005年開始,我國加快了風電發展速度,不斷出台各種扶持政策,促進風電產業發展。這些政策以《可再生能源法》為基礎,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我國風電發展的具體目標:2007年8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風電發展的具體目標:搖錢術:分層遞進選股法

到201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重點在東部沿海和“三北”地區,建設30個左右10萬千瓦等級的大型風電項目,建成1~2個10萬千瓦級海上風電試點項目。

到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建成若干個總裝機容量200萬千瓦以上的風電大省。建成新疆達坂城、甘肅玉門、蘇滬沿海、內蒙古輝騰錫勒、河北張北和吉林白城等6個百萬千瓦級大型風電基地,並建成100萬千瓦海上風電。

國外風電設備製造企業在中國建廠情況:在中國努力扶持國內風電設備生產企業的情況下,國外企業開始轉而實行在中國建立風電零部件生產基地的策略,主要生產葉片和齒輪箱等工藝要求較高零部件。

國內企業逐步取代外國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份額

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風電產業得到了較大發展。隨著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的不斷增長,國內有20多家企業陸續進入到風電設備生產領域,並逐步取代了外國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份額。

國內風電設備的代表:國內風電設備的製造企業中,以新疆金風、東方汽輪機、大連華銳、浙江運達為代表,通過引進和消化國外風電設備生產企業的技術,形成了較大的生產規模。2006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33.7萬千瓦,其中內資企業占41.2%,外資企業占55.1%,合資企業航天安迅能(CASC-ACCIONA)占3.7%。內資企業的市場占比較2005年提高了11.8個百分點。

國內未來風電設備市場將以1.5MW以上機型為主:我國目前的風電機組仍以750萬瓦為主。截至2006年,我國風電機組1MW以下得機組占總裝機容量的70%,1MW-2MW之間的風電機型只占26%,2MW以上機型占4%。

根據國家發改委規劃,我國未來的風電新增裝機將以1.5MW、2MW機型為主,1MW以下機型所在比重將逐漸降低。因此具備1.5MW以上機型生產能力的企業將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少數企業具備兆瓦級風電機組的生產能力:國內企業中只有新疆金風、東方汽輪機和大連華銳具備1.5MW風電機組的生產能力,並都在研製2MW以上機型。2007年10月,湘電股份率先研製成功了2MW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同時該公司與日本原弘產合資(各占50%)的湖南湘電風能有限公司,生產的2兆瓦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在內蒙古大唐國際卓姿風場正式併網發電,標誌著湘電股份成為兆瓦級風電機組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風力發電機整機製造企業:我國從事風力發電整機生產和計畫進入該生產領域的企業有十多家,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差別較大,預計在未來3年中將經歷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最終形成5家左右主要競爭者。

風電設備零部件生產企業:風力發電機組組件共可分為葉片系統、電力系統、傳動系統與控制系統。其中主要零部件有: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輪轂、主軸、電控系統、塔架等。

在所有零部件中,葉片、輪轂、齒輪箱、發電機四個部件占到了總成本的50%。由於上述部件的技術要求較高,目前以進口產品為主,但國內已經有廠家開始生產。

葉片:材料為玻璃纖維增強樹脂和碳纖維。隨著風電機組單機容量不斷加大,所需葉片的長度增加,製造難度也不斷加大。兆瓦級的葉片是目前供應較為緊張的零部件。

輪轂:由球墨鑄鐵在零下40攝氏度低溫條件下鑄造成形,是將葉片連線到主軸上的部件。風電機組對輪轂在低溫條件下的抗疲勞性能要求很高。

齒輪箱:變速恆頻雙饋式風電機組的重要部件。風電機組對齒輪箱的質量要求較高,如果發生故障,維護成本很高,因此目前國內風機中多採用進口齒輪箱。國內能夠生產風電齒輪箱的企業有南京高速齒輪箱廠、重慶齒輪箱廠和杭州齒輪箱廠等。

發電機:技術壁壘相對較低,國內生產廠家目前已經可以生產1.5MW變速恆頻發電機和2MW直驅式永磁發電機等高端產品,進口替代性較強。

軸承:目前風電設備行業中最緊缺的零件。國內風電機組生產企業所需軸承主要來自瑞典SKF、德國SCHAEFFLER以及美國的Timken公司。國內企業已經開始研製風電機組軸承,但出於產品質量的擔心,風電設備企業還未大量套用國產軸承。

  國外風電設備製造企業在中國建廠情況國外風電設備生產企業占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比重逐年下降

從2005年70%下降到2006年的55.1%,2007年所占比重將進一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發改委規定風電設備的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

國內風電機組整機的售價低於國外風電機組價格,國外生產企業更加注重歐洲和北美地區的市場爭奪。

在中國努力扶持國內風電設備生產企業的情況下,國外企業開始轉而實行在中國建立風電零部件生產基地的策略,主要生產葉片和齒輪箱等工藝要求較高零部件。

風電產業發展模式和投資建議

風電發展模式:特許權招標。2003年起,國家發改委開始推行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大規模商業化發展風電。特許權招標使風電上網價格明顯下降,改變了風電場電量銷售的困境,促進了風電設備的國產化。

是指政府在選定風電場建設項目後,規定項目建設規模、工程技術要求等條件,通過公開招標將風電項目的經營權交給中標的投資企業。

2003年起,國家發改委開始推行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大規模商業化發展風電。2003年到2006年,中標項目規模合計約為2450MW。

政府承諾在一定時期內實行招標確定的固定電價政策,要求電網公司全額收購風電場所發電量,並負責建設電力輸送的相關工程。

中標的項目公司按照特許權協定中規定簽署的長期購售電契約,把電力出售給電網公司,電網公司按照政府的差價分攤政策將電力出售給用戶,並將風電的高價格公平分攤給電力用戶。

風電與常規電源的電價差分攤:

《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中規定省電網公司要按照與中標人簽訂的購電契約收購風電項目全部電量。

風電與常規電源的電價差在省電網內分攤(2006年起在全國分攤)。

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上網電價高於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等費用,通過向全國電力用戶統一徵收電價附加的方式解決。

各省級電網企業按其銷售電量占全國的比例,分攤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額,其實際支付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與其應承擔的電價附加的差額,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統一調配。

 目前我國已投入運行的風電場電價分為兩類:

(1)政府審批電價,即按照風電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結果核定的電價,截止2005年該類上網電價最高1.2元/kWh,最低0.46元/kWh。

(2)招標電價,2003年到2006年共有11個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中標上網電價最高0.519元/kWh,最低0.382元/kWh。

國產化要求:從2006年開始,特許權招標開始採用項目投資企業和風電設備製造企業捆綁招標的方式。每個投資商必須與一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聯合投標,風電設備製造企業須向招標方提交承諾函,保證提供國產化率達到70%的風電機組。投資商在中標後,只能採用投標書中確定的風電設備製造企業提供的設備。

特許權招標制度對風電產業發展的影響:

在風電特許權協定框架下,電網公司與項目投資商簽訂長期購售電契約,保證全部收購項目的可供電量,改變了以往風電上網難的困境,使風電項目擺脫了產品銷售的困境。

投資商與風電設備製造企業捆綁招標和國產化率70%的要求,保障了國內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市場空間,促進了風電設備的本土化生產。目前至少有5家世界大型風力發電設備製造商開始本土化製造的準備工作。

促進了風電上網價格的明顯下降,有利於風力發電的商業化推廣。但是,過低的中標電價會引起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因此,從2006年起,評標的五項內容中(上網電價、本地化方案、技術方案、財務方案、投融資能力),上網電價的權重由40%降至30%。

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發展前景:國內市場風電機組的平均價格為7000—8000元/千瓦。由於目前大多數風電整機生產廠商的零部件都為外購件,風電整機的毛利率僅為10%。我們認為我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盈利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為提高盈利能力,掌握市場的主動權,風電設備製造企業開始形成向上游或下游擴展的兩種發展戰略。

盈利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國內市場風電機組的價格為7000—8000元/千瓦。一台1.5兆瓦的風電機組的售價約為1050萬至1200萬元。由於目前大多數風電整機生產廠商的零部件都為外購件,風電整機的毛利率僅為10%。相比之下,國外市場上風電機組的售價一般為9000-12000元/千瓦,國外生產廠家的毛利率為15%-20%。我們認為我國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盈利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兩種發展戰略: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上游是風電機組零部件生產廠商,下游是風電項目投資商(多為大型電力公司和其下屬專門從事風力發電項目投資的電力公司)。為提高盈利能力,掌握市場的主動權,風電設備製造企業開始形成向上游或下游擴展的兩種發展戰略。

戰略一:向上游零部件製造業擴展,提高風電機組的毛利率。採用這種戰略的代表企業有東方電機(74.94,2.24,3.08%,進入該吧)和湘電股份。目前,國內風電整機生產企業所需零部件大都從外部購買,致使毛利率較低。

東方電機:目前已經自主生產輪轂、發電機,並在天津設立了葉片廠,將於2007年底投產,2008年將達到300套風機葉片的產能。

湘電股份:參股公司湖南湘電風能有限公司生產2MW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

湘電股份已研製成功了2MW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可以替代從ABB進口的發電機。2008年湘電股份形成180台發電機的產能,以滿足風電整機的生產需要。此外公司還積極籌划進入風電機組軸承生產領域。

  戰略二:向下游風電項目投資領域擴展,爭取市場的主動權。採用這種戰略的代表企業有金風科技和華儀電氣。

金風科技:風電機組生產採取自主設計風電機組和零部件,外購零部件進行整機組裝的方式。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向風電項目投資領域擴展,不僅向風電項目投資商提供風電場規劃、項目可行性評估、設備安裝調試、項目工程監理等服務,還將利用自身經驗直接從事風電場的投資開發。

華儀電氣:憑藉在風電場勘測方面的優勢,同過風力資源勘測項目與風電場經營者達成風電設備採購協定,並積極合資參與風電場的開發建設。

誰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勝者?目前國內從事風電整機生產的企業將近20家,未來3-5年,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只有具備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技術實力和市場資源的3至5家企業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勝者。

條件一:資金實力。風電機組生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據估算,生產兆瓦級風電發電機組的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投入和流動資金的需求在3-4億元左右。而且後續的研發設計投入和市場競爭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一般的中小型企業很難負擔的起。

條件二:技術實力。風電設備生產企業在向1.5MW、2MW、3MW的大容量機組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強大的技術吸收和創新能力,必須擁有一個強大的技術研究團隊。未來的競爭中,人才將成為爭奪的重點。因此,只有具有充足的技術力量儲備的公司才能取得主動。

條件三:市場資源。我國風電項目的投資商主要是國內大型電力集團,以及這些集團旗下專門從事風電投資的電力公司(如國電集團旗下的龍源電力集團)。

風電設備製造企業需要與上述電力集團形成密切的合作關係,才能參與風電項目的捆綁式招標。大型國有電力設備製造企業與電力集團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具有先天的資源優勢(3984.118,39.78,1.01%,進入該吧)。

投資建議:從2007年至2020年,風電設備製造業將出現較快的發展,年複合增長率將超過19%。但隨著競爭趨於激烈,只有資金實力、技術實力最強和市場資源最豐富的3到5家企業將成為最後的贏家。我們看好的上市公司有:東方電氣、湘電股份(25.66,0.61,2.44%,進入該吧)、金風科技。

“後來者居上”:根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風電設備製造企業中將形成“後來者居上”的態勢,即新進入風電設備市場的大型製造企業,如東方電機、湘電股份、大連華銳、航天安迅能等公司,將依靠其技術優勢和資金實力,逐步挑戰原有生產企業如金風科技、浙江運達等公司的市場地位。而很多資金實力不足,技術力量較弱,機型容量較小的公司將被迫退出競爭。

比較看好的上市公司有:東方電氣、湘電股份、金風科技。

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優勢:

具備1.5MW機組批量生產能力:東方電氣下屬東方汽輪機廠於2004年與德國Repower公司簽訂風電機組生產許可證協定,公司目前已經形成1.5MW變速恆頻雙饋式風電機組的批量生產。預計2007年公司將生產風電整機200台套。2008年將達到600-800台套。

零部件自產能力強:公司注重提高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已經自主生產輪轂、發電機、變頻器,而且在天津設立的葉片廠將於2007年底投產。雖然風電機組目前的毛利率只有8%,但隨著零部件的自產化率的提高和生產規模擴大,未來的毛利率可增加到15%左右。

訂單充裕,市場占有率有望大幅提升。風電整機在手訂單150億元,其中今年新增訂單60億元。第四批風電項目特許權招標中,內蒙古錫盟灰騰梁3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項目由北方聯合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和以中廣核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主的聯合體同時中標,分別採用華銳風電科技有限責任司和東方汽輪機廠的設備。這充分證明了東方電氣風電設備的競爭力。

市場資源優勢:東方電氣集團與五大電力公司的長期合作關係,為公司未來在風電領域的發展提供的有利的支持。

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優勢:

形成2MW直驅式風電機組批量生產能力:湘電股份與日本原弘產合資(各占50%)的湖南湘電風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風能公司),成功生產出了2兆瓦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風能公司現有風電機組訂單115台,總金額約13.42億元。公司預計2008年產量可達到160台。按照國內風電機組7000元/千瓦的價格估算,每台價格約為1400萬元。利潤率為8%。

自主生產2兆瓦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湘電股份生產的2兆瓦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是目前國內單機功率最大的風力發電機。與傳統機型(雙饋異步式)相比,具有效率高、維護簡單、上網電源質量好等優點。2兆瓦永磁同步風力發電機批量生產後,售價為320萬元/台,毛利率約為35%。扣除當期費用後每台淨利潤大約在80萬元左右。2008年該型號電機產能有望達到180台,預計2008年利潤貢獻可達1.44億元。

與大唐集團聯手發展風電產業:湘電股份與大唐集團結成穩固的戰略聯盟,合作開發風電產業。2007年8月,湘電股份與其風電戰略合作夥伴中國大唐集團共同出資(股權比例:湘電股份70%,大唐集團30%)組建了“湘電福建風能有限公司”,在福建漳州地區打造沿海及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研發和製造基地。該項目總投資額為2.5億元,初步設計產能為100台套。

技術實力較強:湘電股份是國家發改委“863計畫”確定的兆瓦級風電產業化基地。公司的企業技術中心在全國438家技術中心評比中排名第98位。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優勢:

國內最早的風電設備製造企業,技術成熟,產業化程度高。自1998年成立以來,不斷吸收國外風電機組設計和生產技術,成為國內風電設備企業的龍頭企業。截至2006年末,金風科技的國產風力發電機組總裝機數量1676台,裝機容量138.86萬千瓦。

產業化程度高:公司目前有德國、北京、新疆三大研發基地,新疆、北京、包頭三大兆瓦級風電機組製造基地,以及新疆、承德、寧夏三大750千瓦風電機組總裝廠。公司成熟機型是600kW、750kW,研發機型包括2500kW和3000kW。預計2007年可生產1.5兆瓦風機80台,2008年可生產200台。

市場占有率高:2006年金風科技在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市場占有率達到33.29%,位列第一。隨著掌握風電整機技術的企業數量增加,金風科技的市場占有率將逐步下降,但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2006年第四批風電項目特許權招標中,內蒙古包頭巴音20萬千瓦風電特許權項目由以龍源電力集團公司為主的聯合體中標,將全部採用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設備。

建立了完整的零部件採購體系:金風科技所需零部件由供應商按照金風科技的技術標準提供。公司已經建立起完整的零部件採購體系,而且國產化率逐步提高。除兆瓦級葉片、主軸承、制動器等少數部件仍需進口外,其他零部件基本實現了國產化。

積極向下游產業發展:金風科技在加強兆瓦級風電機組的研製和生產的同時,積極向風電技術諮詢服務和風電場投資領域發展。

逢低可關注得潛力風電概念股

1.京能熱電(600578)公司出資3.3億元對國華能源增資(擁有15%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國華能源已經成為國內占有風電資源最多、開發風電項目最大的一家公司,擁有風力資源1100萬千瓦,已經建成張家口和汕尾的風力發電基地,正在開發的項目包括江蘇東颱風電項目(總投資85億元)、河北尚義縣滿井風電場(總投資90億元)、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灰騰梁風電場(總投資80億元)、呼倫貝爾新右旗風能發電工程(總投資80億元)以及廣東陸豐等多個項目。另外,下屬企業北京天銀地熱開發公司的北苑家園地熱供暖工程已啟動。該項目以地熱水為熱源,採用地熱技術並配以熱泵調峰供暖,環境效益相當可觀。

2.長城電工(600192)公司以5180萬元收購蘭州電機廠100%股權,該公司主要從事風力發電設備開發製造業務和高端電機業務,其開發的雙饋異步風力發電機控制器裝置技術居於國內領先,已為新疆風能公司、廣東南澳風電廠等提供發電機組。

3.華儀電氣(600290)公司自2007年2月上市以後,聘請了國內風電領域內的一流專家和技術隊伍,建立起了完整的風機生產供應鏈,目前已掌握了製造780KW整機的技術工藝,研發的1.5MW風機製造工藝,2007年10月左右試投產。2007年12月27日公告稱,公司與內蒙古察右中旗人民政府簽定契約。

拓展閱讀

http://blog.tom.com/a737/article/2770.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27814010009bx.html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