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只有在正確識別出自身所面臨的風險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夠主動選擇適當有效的方法進行的處理。風險識別一方面可以通過感性認識和歷史經驗來判斷,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對各種客觀的資料和風險事故的記錄來分析。

基本原則

全面周詳的原則

為了對風險進行識別,應該全面系統地考 察、了解各種風險事件存在和可能發生的機率 以及損失的嚴重程度,風險因素及因風險的出 現而導致的其他問題。損失發生的機率及其後 果的嚴重程度,直接影響人們對損失危害的衡 量,最終決定風險政策措施的選擇和管理效果 的優劣。因此,必須全面了解各種風險的存在 和發生及其將引起的損失後果的詳細情況,以 便及時而清楚地為決策者提供比較完備的決策 信息。

綜合考察的原則

網上銀行風險識別網上銀行風險識別

單位、家庭、個人面臨的風險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中包括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損失程度的各種風險。由於複雜風險系統的存在,使得某一種獨立的分析方法難以對全部風險奏效,因此必須綜合使用多種分析方法,根據風險清單列舉可知,單位、家庭、個人面臨的風險損失一般分為三類:

一是直接損失。識別直接財產損失的方法很多,例如,詢問經驗豐富的生產經營人員和資金借貸經營人員,查看財務報表等。

二是間接損失。它是指企業受損之後,在修復前因無法進行生產而影響增值和獲取利潤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或是指資金借貸與經營者受損之後,在追加投資前因無法 繼續經營和借貸而影響金融資產增值和獲取收益所帶來的經濟損失。間接損失有時候在量上要大於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可以用投人產出、分解分析等方法來識別。

三是責任損失。它是因受害方對過失方的勝訴而產生的。只有既具備了熟練的業務知識,又具備了充分的法律知識,才能識別和衡量責任損失。另外,企業或單位各部門關鍵人員的意外傷亡或傷殘所造成的損失,一般是由特殊的檢測方法來進行識別的。

量力而行的原則

風險識別的目的就在於為風險管理提供前提和決策依據,以保證企業、單位和個人以最小的支出來獲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減少風險損失,因此,在經費限制的條件下,企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的財務承受能力,來選擇效果最佳、經費最省的識別方法。企業或單位在風險識別和衡量的同時,應將該項活動所引起 的成本列人財務報表,作綜合的考察分析,以保證用較小的支出,來換取較大的收益。

科學計算的原則

對風險進行識別的過程,同時就是對單位、家庭、個人的生產經營(包括資金借貸與 經營)狀況及其所處環境進行量化核算的具體過程。風險的識別和衡量要以嚴格的數學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在普遍估計的基礎上,進行統計和計算,以得出比較科學合理的分析結果。

系統化、制度化、經常化的原則

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識別的準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風險管理效果的好壞。為了保證最初分析的準確程度,就應該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分析,將風險進行綜合歸類,揭示其性質、類型及後果。如果沒有科學系統的方法來識別和衡量,就不可能對風險有一個總體的綜合認識,就難以確定哪種風險是可能發生的,也不可能較合理地選擇控制和處置的方法。這就是風險的系統化原則。此外,由於風險隨時存在於單位的生產經營(包 括資金的借貸與經營)活動之中,所以,風險的識別和衡量也必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制度化的過程。這就是風險識別的制度化、經常化原則。

應對內容

風險應對過程的活動是執行風險行動計畫,以求將風險降至可接受程度。包括以下內容:

1.對觸發事件的通知作出反應。得到授權的個人必須對觸發事件作出反應。適當的反應包括回顧當前現實以及更新行動時間框架,並分派風險行動計畫。

2.執行風險行動計畫。應對風險應該按照書面的風險行動計畫進行。

3.對照計畫,報告進展。確定和交流對照原計畫所取得的進展。定期報告風險狀態,加強小組內部交流。小組必須定期回顧風險狀態。

4.校正偏離計畫的情況。有時結果不能令人滿意,就必須換用其他途徑。將校正的相關內容記錄下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