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熱瘡

風熱瘡

風熱瘡是一種斑疹色紅如玫瑰,脫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中醫文獻中又稱之血疳瘡、風癬、母子瘡等。《外科正宗》云:“風癬如雲朵,皮膚嬌嫩,抓之則起白屑。……初起消風散加浮萍一兩,蔥豉作引,取汁發散。久者服首烏丸、蠟礬丸,外搽大黃膏,用槿皮散選而用之,亦可漸效。”風熱瘡以淡紅色或黃褐色圓形或橢圓形斑,其長軸與皮紋一致,上復以糠秕狀鱗屑,先有母斑後有子斑為臨床特徵。好發於春秋季節,多見於青壯年。有自限性,一般4—6周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少數患者病程長達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相當於西醫的玫瑰糠疹皮膚病。

疾病介紹

風熱瘡是指皮膚出現斑疹、脫屑如糠秕之狀,四周淺紅呈玫瑰色的急性皮膚病。以前紅色或黃褐色斑片,圓形或橢圓形,其長軸與皮紋一致,上復糠秕狀鱗屑為臨床特徵。本病好發於春秋季節,以青壯年多見。皮疹分布以軀幹涸四肢近端為主,呈對稱性,初起一個較大的玫瑰色斑稱為母斑,以後增加的皮疹稱子斑。本病有自限性,一般4-6周自行消退,少數病程2-3個月,甚至更場一些時間才痊癒。通常不會復發,亦不會遺留任何痕跡。本病相當於西醫所指的玫瑰糠疹。

病因病機

過食辛辣炙博,或情志抑鬱化火,導致血分蘊熱,熱傷陰液而化燥生風,復感風熱外邪,內外合邪,風熱凝滯,鬱閉肌膚,閉塞腠理而發病。

臨床表現

開始常於軀幹或上臂或股部發生一個指甲或稍大的橢圓形或圓形淡紅色或黃紅色鱗屑斑,邊緣微高起,上被糠秕樣鱗屑,稱母斑、先驅斑、原發斑,往往被患者忽視。母斑出現後約1~2周,軀幹及四肢近端相繼成批出現形態與母斑相同而形狀較小的紅斑,此稱子斑、繼發斑,皮損橫列橢圓,其長軸與皮紋走向一致,中心略有細微皺紋,境界清楚,邊緣不整,略似鋸齒狀,多數孤立而互不融合。子斑出現後,母斑轉為暗淡,經過中性質乾燥,無濕潤傾向。消退時先自中央開始,由黃紅色轉為黃褐色、淡褐色而消失。邊緣炎症消退後,圍繞中心部鱗屑形成環狀而甚似體癬。

不典型皮損可為丘疹、風團、水皰及紫癜,但罕見。

診斷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部分患者有感染史、過敏史等。春、秋季常見。自覺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多無全身症狀,或有低熱、輕度頭痛、咽痛等症狀。本病有自限性,通常經4~6周皮損自行消退,一般不復發。偶有皮疹成批反覆出現,病程延至六個月以上始愈者。好發於胸(尤為胸部兩側)、背、腹、四肢近端、頸部,股上部少見,不發於顏面及小腿,黏膜偶見受累。

症狀

臨床表現

部分患者皮疹生前可出現全身不適,頭痛、咽痛等前驅症狀,初起時常於軀幹貨四肢出現一個較大的橢圓形或圓形淺紅色或黃褐色斑片,直接約3-5cm,邊緣微高起,被復糠秕樣鱗屑,此即為母斑,或稱先驅斑,顏色淡紅或黃褐色,亦可漸變為紅色或暗紅色,有細小皺紋,邊界清楚,復有細薄的糠秕樣鱗屑。皮疹散在或密集,極少融合。軀幹不皮疹以胸部為多,腹部較少。如皮疹為橢圓形,其長軸常和肋骨的方向平行排列;四肢的皮疹多分布子阿上臂屈側及股內側,其長軸常與皮紋的方向一致。斑之間常有1-2mm的丘疹。一般無全身症狀,但也有出現輕度頭痛、咽痛、低熱、頸部或腋下淺表淋巴結重大等症狀,本病有自限性,一般約4-6周皮疹即自行消退,遺有暫時性色素減退或色素沉著斑。少數病例可遷延半年或更長始能痊癒,愈後一般不再復發。

診斷依據

1、皮損分布以軀幹和四肢近端為主,呈對稱性。

2、皮損特徵為淺紅色或黃褐色斑片,圓形或橢圓形,其長軸與皮紋一致,上復糠秕狀鱗屑。

3、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4、一般經4-6周后皮疹自行消退。一般不復發。

檢查

風熱瘡風熱瘡

1、皮膚皮疹檢查。

2、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

3、肝功能可明確是否有肝細胞損傷。

4、X線檢查。

5、組織病理:為非特異性慢性皮炎的變化。表皮灶性角化不全和海綿形成,輕度棘層肥厚,細胞內水腫,可有表皮內水皰形成,表皮內有淋巴細胞遊走,形成小膿腫,有時表皮內可有嗜酸性,角化不良的角朊細胞。真皮淺層血管周圍有稀疏淋巴細胞及組織細胞浸潤,真皮乳頭水腫,有數量不等的血管外紅細胞。

鑑別

1,白疕相鑑別:

白疕即銀屑病,皮疹可發生於身體各處,而不局限於軀幹和四肢近端,紅斑大小不等,觸之較厚,上復多層鱗屑易剝脫,有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現象.

2,白屑風鑑別:

白屑風即脂溢性皮炎,皮疹好發於頭皮,顏面,胸背,腋下,腹股溝等多脂,多毛,多汗部位,皮損為淡紅色或黃紅色斑片,形狀及排列無規則,上復淡黃色油膩性鱗屑.

3,楊梅斑鑑別:

楊梅斑為二期梅毒疹,與風熱瘡皮疹相似,但皮疹可泛發全身,無癢感,有冶遊史,梅毒血清學,免疫學檢查陽性.

4,紫白癜風多發於胸背、頸側、肩胛等處,皮損為黃豆到蠶豆大小的斑片,微微發亮,先淡紅或赤紫,將愈時呈灰白色斑片。―・般無自覺症狀,或有輕度瘙癢。真菌檢查陽性。

5,圓癬皮損數目少,呈環形。中心有自愈傾向,周邊有丘疹、水皰。真菌檢查陽性。

辨證施治

1.內治法

證見發病急驟,皮損呈圓形或橢圓形淡紅斑片,中心有細微皺紋,表面有少量糠秕狀鱗屑;伴心煩口渴,大便乾,尿微黃;舌紅,苔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則 疏風清熱止癢。

主方 消風散加減。

方藥 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仁、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瘙癢甚者,加白鮮皮、地膚子以祛風止癢。

證見斑片鮮紅或紫紅,鱗屑較多,瘙癢劇烈,伴有抓痕、血痂;舌紅,苔少,脈弦數。

治則 涼血清熱,養血潤燥。

主方 涼血消風湯加減。

方藥 白芍,黃芩,鮮生地,桔梗,荊芥,防風,梔子,僵蠶,黃柏,黃連,甘草,歸尾,花粉,銀花,山豆根,升麻,薄荷。血熱甚者,加水牛角以涼血清熱。

2.外治法

(1)以5%~10%硫黃膏處塗或三黃洗劑、癬藥水、複方蛇床子洗劑等外搽,每天3~4次。

(2)苦參、蛇床子,土茯苓,川椒,明礬,煎水外洗,每天1次。

預防

1、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風邪外襲。

2、皮損不宜過度搔抓及熱水燙洗。

3、忌食酒類、辛辣及腥發之物。

4、不要濫用刺激性外用藥,減少熱水沐浴。

併發症

本病有自限性,一般經4―6周皮損可自然消失,遺留暫時性色素減退或沉著斑,少數病例可遷延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痊癒,愈後一般不再復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