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外椎動脈狹窄

顱外椎動脈可通過數種病理學過程引起卒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最常見。其他包括椎動脈夾層,頸部纖維帶,由第二或第三頸椎創傷,骨贅浸蝕或壓迫引起的外源性壓迫,以及血管炎,後者以巨細胞動脈炎最常見。
對腦血管病死亡病例進行屍體解剖已發現椎動起始部粥樣硬化性狹窄。同時,那些椎動脈第一段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者,其頸內動脈通常合併有類似病變。然而,來自活體的病理學切片相當有限,原因是極少進行針對椎動脈狹窄的動脈內膜切除術,而旁路手術則根本就沒有開展。儘管顱外椎動脈與頸內動脈的粥樣硬化斑的表現可能不同,但其依然是分析常見發病機制時經常要考慮到的兩個部位,即在粥樣硬化斑區形成血栓,進而導致卒中。然而,由於雙側椎動脈最終匯集為一條基底動脈,故血流動力學性卒中很少因一側椎動脈狹窄引起。此外,與ICA相比,椎動脈在頸部發出很多分支,因此,提供了強大的側枝血液支持,當起始部閉塞後,其終末動脈常籍此實現再通。
目前尚無針對顱外椎動脈狹窄的以人群為基礎的流行病學資料。在特殊的佇列研究中,所涉及的樣本數也很小。迄今為止,已發表的最大系列來自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後循環卒中登記。在407例症狀性後循環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或二者兼有的病人中,80例(20%)發現有椎動脈第一段>50%的狹窄。該研究中後循環卒中經影象學研究確認,椎基底動脈TIA的診斷由有經驗的神經科醫生採用Caplan’s標準完成。狹窄則是經傳統抑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證實。近半數(37/80)有椎動脈閉塞,其中15%(12/80)為雙側受累。這些病例的1/4(22/80)同時存在顱內椎動脈或基底動脈病變,並可能是引起症狀的原因。然而,仍有近半數病人(38/80)以椎動脈起始部狹窄為卒中的唯一病因,提示以椎動脈狹窄為卒中病因者至少占全部登記事件的10%。這些病人的危險因素譜與前循環卒中者相似,平均年齡62.5歲。性別分布與全部登記相似,但椎動脈狹窄組以男性居多。該組資料中未提供有關隨訪的數據。
與頸動脈病變不同的是,症狀性椎動脈狹窄的預後至今未明。已發表的唯一涉及椎動脈狹窄的前瞻系列研究來自Cleveland診所,以無症狀病例為主。共前瞻性收集了血管造影提示椎動脈存在≥50%狹窄的96例病人,其中89例狹窄位於起始部,8例並存顱內椎動脈或基底動脈病變。排除了椎動脈閉塞或因擔心症狀發生而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例。5年隨訪提示總的卒中率輕微增加,為5.25%/年,而且僅18例在首次血管造影時即有後循環症狀。事實上,大多數病人表現為前循環症狀,74例伴有>50%的ICA狹窄,52例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假如不出意外的話,全組生存率與他們的頸動脈病變和伴發的心臟病有關。隨訪期間發生卒中的23例病人中,僅2例為後循環,該2例發生症狀時同時存在基底動脈狹窄。無1例單純顱外椎動脈狹窄者發生後循環梗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