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銀屑病

類銀屑病

類銀屑病在臨床上,一般以紅斑、丘疹、濕潤、鱗屑性皮損,無自覺症狀或伴輕微瘙癢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有認為因病灶致敏;有認為可能是病毒感染;有人發現本病的血管壁有免疫複合物存在,因此推測可能是一種免疫複合物疾病,但均未進一步證實。此型較常見,表現為針頭至指甲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紅斑或斑丘疹,表面附有細薄鱗屑,無銀屑病中所見的點狀出血現象,多見於軀幹及四肢等處,不發生於頭面、黏膜。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認為本病是由於風寒外邪侵入肌膚,以致營衛失和、氣血凝滯而成,若久著不去,郁而化熱,可導致熱毒蘊積;或因氣陰兩虛之本,由於陰虛滋生內熱,氣虛引起血瘀,以致血熱血瘀,阻於肌膚而成生。

簡述

本病是原因不明而少見,臨床以紅斑、丘疹、濕潤、鱗屑性皮損,無自覺症狀或伴輕微瘙癢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

類型

根據類銀屑病的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四型:

點滴型類銀屑病

此型較常見,表現為針頭至指甲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紅斑或斑丘疹,表面附有細薄鱗屑,無銀屑病中所見的點狀出血現象,多見於軀幹及四肢等處,不發生於頭面、黏膜。病程緩慢,一般大約半年左右可逐漸消退,也有數年不愈者,不並發內臟器官等疾病。

斑塊型類銀屑病

此型較少見,表現為界限清楚的斑塊,硬幣至掌大,或相互融合,色淡紅或紫褐,上復細薄鱗屑,無點狀出血現象。好發於軀幹及四肢,不侵犯黏膜,冬重夏輕,病程緩慢,一般不會自然消退。此型病損有演變為蕈樣肉芽腫可能,因此有人把該型歸入蕈樣肉芽腫。

苔癬樣型類銀屑病

此型極少見,表現為類似扁平苔癬的扁平小丘疹,表面附有細薄鱗屑,叢集成網狀片塊,可以有點狀皮膚萎縮與異色症樣改變。因此容易誤診為血管性萎縮性皮膚異色病和不典型的扁平苔癬。損害廣泛分布於頸部兩側、軀幹上部及四肢,也可發生一頭皮及棉部。有人否定此型存在,認為可能是不典型的扁平苔癬,或是早期蕈樣肉芽腫,或是不典型的滴狀類銀屑病。

痘瘡樣性類銀屑病

此型罕見。急性發病,表現為淡紅色針頭至扁豆大小水腫性紅斑、丘疹或丘皰疹,迅速變為大皰、膿皰,嚴重者皰內可有出血。中央凹陷,狀如痘瘡。皰破後可有糜爛、結痂,甚至形成壞死潰瘍,愈後留有凹陷的疤痕。皮損散在性泛發於軀幹、腋窩及四肢,而不累及黏膜。自覺症狀缺乏或有微癢感。有時可伴有四肢乏力、身體發熱、關節痛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有人認為此型應屬血管炎。

診斷

本病的有時較困難。病理組織學檢查,點滴型顯示無特異性慢性炎症改變;斑塊型的組織病理類似蕈樣肉芽腫;苔癬型顯示類似扁平苔癬病理組織像;痘瘡樣型顯示淋巴細胞性血管類組織像。

療法

現代醫學對各型類銀屑均無特效療法。對病情嚴重的痘瘡樣類銀屑病可套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有時見效。局部療法可套用可套用紫外線照射、水楊酸、煤焦油及皮質類固醇激素等製劑。

根據中醫的辨證論治,認為本病是由於風寒外邪侵入肌膚,以致營衛失和、氣血凝滯而成,若久著不去,郁而化熱,可導致熱毒蘊積;或因氣陰兩虛之本,由於陰虛滋生內熱,氣虛引起血瘀,以致血熱血瘀,阻於肌膚而成生。建議使用國藥準字批號銀屑靈顆粒還膚組合。

偏方

處方

白芨500克、土槿皮500克、檳榔500克、生百部500克、川椒500克、大風子仁250克、斑蝥(去翅、去足)100克、水楊酸、苯甲酸

製作工藝

取白芨、土槿皮、檳榔、生百部、川椒五味,分別碎斷和碾壓,置滲漉器中(細粉在上,粗粉在下),另將斑蝥研細與大楓子仁混合,搗成泥狀,置滲漉器最上層,上加特製的木孔板,然後加白酒或60~75%乙醇高出生藥幾公分,加蓋,浸泡5~7日,滲漉,共用白酒或乙醇1500毫升。最後在滲漉液中按比例加入5%水楊酸、10%苯甲酸,攪拌,溶解,即得。

功效主治

軟堅、散結、殺蟲、止癢。用於牛皮癬,也用於神經性皮炎、手足癬。

用法用量

外用塗搽。

禁忌

急性期忌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