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存

類存,物類、種群等的存在。

概述

唯心的神的創造也好、唯物的自然進化也好,其實全無意義。所謂的各種意義,都是人想出來的,因為人不想沒有意義的活著,如果活著沒有意義幹嘛要活著呢,如果存在沒有意義幹嘛要存在呢?於是出現了各種意義:為理想、為情愛,為子女等等。但經不起推敲,因為許多沒有理想、沒有情愛、沒有子女的人仍然活著,沒有人因為活著沒有意義而情願去死的。由此而見,存在、活著只是一種現象,一種自然狀態。一切物類、種群,比如植物、動物、人類,只是為存在而活著、為活著而活著。於是,為了生存而產生了一切的行為,為生存便成為了一切行為的意義,一切行為的動力。不是終極的意義,只是局部的、片段的意義。於是,為生存便成為一切物種的共同的性質,共有的性質,共性。也是最基本的人性。
人是宇宙生成的,自然生成的,是大宇宙 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性中最基本的東西應該是宇宙性,自然性。由近向遠推則是,動物性 生物性 自然性 宇宙性。由遠向近發展,只能是增加一些新的性質,不會喪失原本的性質。猶如一棵大樹,樹根是本,然後生枝長葉開花,但無論發展成怎樣都離不開根。
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我們見到有小孩將墜入井中,皆有驚懼之心,並且對小孩產生同情關愛救助之心,這個說法也就是所謂性善說重要依據。不但人有此心,高等一點動物也有此心。母狼丟了狼崽,非找到不罷休。象群發現小象落入陷阱,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設法救助之。為什麼呢?因為類存,類的存在,生長,繁衍,發展,是天道設計的規則。不能說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人性無所謂善惡,皆屬天道規則。也有相反的行為,但道理想同,動物有食子的行為,歷史上災荒戰亂年代,也有人食子的,人相食的,不食人皆死,相食也是因為類存。

相關

“我”作為類的一分子,為了類存,當遇到危險時,首先本能想到的是保護好自己,接著由“小我”而擴大到“大我”,既怵惕惻隱之心。當類存受到威脅時,“小我”會自覺的或被迫作出犧牲,以保護“大我”,保障類存,這便是天道。人性合於天道。
最基本的人性,是以類的存在為基礎,類的存在是包括整體的存在及個體的存在兩部分,沒有整體的存在,也不成為類,沒有個體的存在,類亦為空。所以,類通過個體的存在、發展而存在發展;個體也因類的存在發展而存在發展,相輔相成。過去的年代常強調大河沒水小河乾,豈不知,若無小河的匯流,哪來的大河。因此,個體的利己行為是正常的、自然的、無可非議的,是因類存而產生的最基本的人性。另一方面,離開了整體的類,單獨的個體也不能生存,於是個體之間的互利協作的關係,即保障了個體的生存發展,也促成了整體類的生存發展。因此,由個體為起點,以類存為目的的利己行為,便是人性的第一。
李宗吾先生髮明厚黑學很了不起,撕下了幾千年來的統治者、將相王侯、英雄豪傑、聖人君子的麵皮,使人有撥雲見日之感。狹義的厚黑,是“小我”,仁義道德講的是“大我”,厚黑學講的則是“小我”和“大我”的關係。其中“我”是本源 是核心。李宗吾先生有一個圖,大意是,“我”在核心,外面一圈是家人、親人,再外面一圈是朋友,再外面一圈是鄉親、再外面一圈是國人,再外面一圈是人類、再外面一圈是生物等。人的利益、情感,是一圈一圈向外擴展的,很有道理,很精闢,無論家族觀念、團隊精神,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都立足於“我”在其中,如果立足於別人的集體,立足於別人的國,則是叛徒。
厚黑學的原則是,在追求個人利益時,儘量不傷害或少傷害“大我”的利益,同樣,在追求“大我”的利益時儘量不傷害或少傷害“小我”的利益。
李宗吾的“厚黑”一詞帶有貶義,實際上應該叫“自然”“常態”“本態”“自然之態”。
中國哲人們,爭論了幾千年想定義人性的善惡,沒有結論,因為命題就錯了,因為人性無所謂善惡,只是自然之態,老子一個“道”字,早把這問題解決了。
佛祖、道祖、以及天父、天子、天主等神聖,我想他們當初的覺悟也不過如此,不過是先知先覺者,只是後來的信徒、教徒們以及統治者,把事情編排的很複雜,或因為糊塗,或為了騙人。
李宗吾先生對於人性“小我”“大我”的剖析,很準確,符合 “類存”說。
一切宗教,以及道德的宣傳說教,所以能延續幾千年,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人們都希望有一個安全的、對自己有好處的生活環境,如果我們周圍都是耶穌、都是甘地,那生活將會多美好啊!可是我們常人,誰見過耶穌、甘地,誰願意做耶穌、甘地!
二、我們常人都希望我們周圍都是耶穌、甘地,那么統治者更希望他的臣民都是耶穌、甘地,那對統治者將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三、由於幾千年的宣教,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了一種觀念,“應該”,至於為什麼應該,就不知道了。比如說“忠君”“愛民”,歷朝歷代的正史野史都讚美“忠君”“愛民”,好多故事,很感人,但實際上忠君的實質是怕君殺,愛民的實質是怕民反。但許多愚忠,捨身死諫,只是覺得應該,糊塗!當然,這樣的糊塗蟲是極少數,如果多,也是編排出來的。
無論人有怎樣的世界觀,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得到精神的愉悅 滿足。相對多的物質利益能夠使人的生活豐富多彩,愉悅的質量高一些,但使人愉悅和滿足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換句話說,通過厚黑手段可以得到利益,可能傷害到"大我",但必須有一個度,超過了度,就違反了厚黑的原則,即使獲得了利益,反而給精神帶來痛苦和不安,失去了厚黑之道的意義。
人的本能中存在著由“我”而發的惻隱之心,既是由小我而擴大的大我,是所謂善,仁義道德,但也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限度就是假善,假仁假義。
但李宗吾先生後來受到外界環境干擾影響,不能潛心深入的研究,有些觀點只是為了應付外界的干擾,似乎不太準確,很是可惜,但也很能理解,李先生需要吃飯,需要養家餬口,自然不能和外界格格不入。如此看來,業餘的比專業的要好,不以寫謀食,更能放開一些。
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學,實際上主要是針對幾千年來偽道德的一種批判,並沒有形成"學"的體系,實際上單從厚黑的角度,也不容易形成“學”,所以很容易被“薄白”者,即偽道德先生找出漏洞,進行攻擊。厚黑學源自老子的道家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