顙

顙 sǎng 形聲。字從桑從頁,桑亦聲。“頁”指人頭。“桑”指桑樹。“桑”與“頁”聯合起來表示“桑樹與人頭齊平”。本義:額頭。說明:古代桑樹通常比較高,需要採桑人架梯子爬到上面去采葉子。與人頭等高的桑樹容易採摘,不用爬梯。所以古人特地為這種與人等高的桑樹造了“顙”字。服裝當中把面料捏進一個量,使得面料隆起的工藝處理也叫“顙”。

基本信息

基本釋義

<名>,

額頭 [forehead]

顙,額也。從頁,桑聲。——東漢·許慎《說文》

中夏謂之額,東齊謂之顙。——《方計》

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顙。——《莊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可使過顙。——《孟子》

河目龍顙。——《孔子家語·困誓》

靨輔在頰則好,在顙則醜。——西漢·劉安《淮南子》

八世生公(袁可立)。生有異姿,廣顙稀眉。——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更有家臣一人,姓陽名虎,字貨,生得鴛肩巨顙,身長九尺有餘,勇力過人,智謀百出。”

又如:顙骨(額骨);顙泚(額上汗淋淋。借指心中惶惶不安);顙汗(額頭上冒汗)

頭 [head]

修鱗脫遠枝,巨顙拆老拳。——唐·杜甫《義鶻》

喉嚨;嗓子 [throat]。如:顙根(喉的後部);顙子眼(喉嚨眼);顙根軸子(即人體咽喉與食管部位);顙子(喉嚨)

顙道

服裝技術中通過捏進和摺疊面料的一個量,讓面料形成立體效果的特殊結構。

sǎng

<動>

“稽顙”的省稱,即叩頭、磕頭 [kowtow;kotow]

拜稽顙。——《儀禮·士喪禮》。注:“頭觸地。”

再拜顙。——《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蘇朗切,桑上聲。《玉篇》額也。《易·說卦》震其於馬也為的顙。《又》巽其於人也為廣顙。《儀禮·士喪禮》主人哭拜稽顙。《注》頭觸地無容。《揚子·方言》、頟、顏,顙也。
又《集韻》《韻會》蘇郞切,音桑。義同。《易林》鬣黑顙,東歸高鄕。《魏文帝·東巡觀兵詩》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

拼音是sang的漢字

拼音是sang的漢字共有12個,如下: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