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濟

顏濟

顏濟,小麥遺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先後培育出“大頭黃”、“雅安早”、“竹葉青”、“繁6”、“繁7”等小麥品種,為四川小麥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收集和保存了小麥族20個屬184種的6100份種質資源,建立一個新屬,發現9個新種,研究了Kengyilia等7個屬多數種的系統學關係;通過遠緣雜交育成了抗穗發芽、多小穗等小麥新種質。發現小麥族物種生殖細胞間存在的接合管與接合孔連線是核物質在細胞間轉移的通道,進而探討了植物高倍體及非整倍體的起源機制。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顏濟,1924年農曆5月12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親顏楷年青時為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在北京受維新派領袖楊銳的影響,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時又受辛亥革命領袖孫中山等人的薰陶,思想激進,在四川“保路同志會”運動中被推為領袖,成為四川辛亥革命的主要人物。顏濟從父親身上繼承了剛直不阿、淡泊名利的性格和為人類科學進步潛心搞學問的遠大志向。

1941年,顏濟於華西協和高中畢業後進入華西協和大學牙科學習。1942年,日本侵略軍攻陷貴州獨山,全國青年掀起“投筆從戎”、“保家衛國”的高潮。顏濟毅然考入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投身抗戰行列。抗戰勝利後,因家境經濟拮据改行就讀農藝系。他利用課餘時間在中學和國小講授生物、植物、美術等課程,以勤工儉學收入補貼學習費用;並且在華西協和大學生物系以學生的身份作助教,在暑假期間當採集員,如幫助劉承昭教授採集兩棲動物、幫助紐西蘭採集彌猴桃種質資源等。這幾年對顏濟一生的科學研究有重大影響,他做過植物學、普通生物學、比較解剖學、細胞遺傳學、植物保護學、真菌學、園藝學、水稻育種等許多課程的助教,不但從指導老師那裡得到教誨,更重要的是從實踐中學到了更廣泛、更深入、更豐富的知識。

顏濟1948年7月畢業後留校任教,並開始從事小麥研究。50年代末,他培育出大頭黃、雅安早、竹葉青等一批早熟、矮稈、抗倒伏、高產的小麥品種。70年代,他領導的課題組又培育出高產、抗病的優良品種繁6及其姊妹系。1983年,在四川省政府和四川農業大學的支持下,顏濟和他的同事們在都江堰市創建了小麥研究所,主要從事小麥種質資源和育種研究。他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50餘篇。

1994年7月,他以高齡辭去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所長職務,任終生教授。

社會活動

顏濟曾任四川省植物學會常務理事及秘書長,四川省作物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遺傳學會副主席。1958至1959年,任印度新德里世界農業博覽會中國館農業專家。1986至1990年,任聯合國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世界小麥族資源中國大區調查”項目第一考察隊隊長,1992年任第八屆國際小麥遺傳學會議地方組織委員會委員,1994年任第二屆國際小麥族會議第三次大會主席。他是國際小麥族協作組成員,四川省植物遺傳育種重點學科帶頭人,四川省“六五”、“七五”、“八五”小麥育種攻關組組長、主持人。他曾先後與美國日本加拿大瑞典丹麥墨西哥、CIMMYT、FAO/IBPGR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許多著名科學家建立了合作關係;出訪過印度、美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瑞典、菲律賓、丹麥、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接待過一些國家來訪學者的學術交流活動80餘人次。

榮譽

顏濟是博士生、碩士生導師,還是博士後流動站導師,是國家表彰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成都市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他作為主持人和第一研製人,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0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1990年國家發明一等獎、1997年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以及農業部和四川省的多項獎勵。

成就

在小麥發育形態學的研究中,顏濟發現復小穗的器官形態建成過程與過去的莖葉節學說(Phyton theory)和當前流行的頂枝學說(Telome theory)有明顯的矛盾,他提出多級次生節軸學說(Multiple secondary axes theory)以統一這些矛盾。他在這個學說中闡明,軸性上端適應光合作用而擴展,表面面積增長大於體積增長造成中空,形成內腔,並開裂平展形成葉;在吲哚乙酸集中的地方內腔底部形成次生分生組織,並發育成次生生長點成長為次生軸。按第一節軸的同一方式擴展成為第二葉。第二節軸兩極生長的下端分生組織形成節間生長組織。按同一方式構成上位的各個葉片。在雙裂節軸的雙子葉植物中,由於對生葉相互間的不平衡發育導致成對生葉間成熟有時間差,先成熟的已停止生長,而後成熟的相對應的一半仍在長高,造成對生葉的葉位高矮不等從而構成互生。節軸間連續構成互生的同時,反映在平面上則是節軸相對應的兩半構成面積差,因而當節軸連續發生不平衡發育帶來連續的面積差造成連續的平面推移時就使葉序形成螺鏇。左鏇、右鏇是初始面積差發生的方位確定的。脈序是輸導組織特化時吲哚乙酸的流跡所造成的。多節次生節軸學說闡明了禾本科植物葉的平行葉脈是多節節軸的節間平行維管束平展形成的,葉片縊痕是節的殘跡,勾芒是由多節節軸建成,並指出原始的雙裂節軸是石松,單裂節軸是真蕨,多裂節軸是木賊;泥盆紀的星木高等植物演化過程中的主幹之一,尼來蕨是旁枝,可能是一種葉退化了的腐生植物。多級次生節軸學說的建立,對包括禾本科在內的高等植物器官的基本性質作出合理的解釋。

顏濟在小麥族屬種間細胞遺傳學的研究中發現,細胞間核物質不但可以通過胞間連絲以染色質的形式相互轉移,還可以通過接合管或接合孔轉移整個間期核,轉移分裂前期的染色絲和中期的染色體。由此他肯定了細胞融合(Cytomixis)在系統演化中的作用,闡明了高倍同源異源多倍體起源的機制,並提出花粉管可能是接合管演化形成的一種變式。這些理論闡述對從事植物器官發生和系統演化的研究者深入開展研究有現實參考價值

人物評價

顏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教育事業。他治學嚴謹,學風正派,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培育出一大批優秀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他一生銳意進取,求實務真,為小麥增產和深化遺傳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為人正直,敢講真話,與人為善,樂於助人,深受同志們的尊重和愛戴。他知識面廣、學術思想活躍,勇於開拓創新,退休以後仍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小麥和小麥族的科學實踐,真可謂老驥伏櫪,壯心不已,求是探真,永無止境。

工作履歷

1948-1951年 任華西協和大學生物系助教。

1951-1952年 任西南農學院助教

1951-1953年 任華西大學生物系講師。

1953-1956年 任四川大學農學系講師。

1956-1963年 任四川農學院農學系講師,教研室主任。

1963-1982年 任四川農學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1982年—現在 任四川農業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1984-1994年 任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所長。

1987年至今 任四川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導師。

1996年至今 任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所長顧問。

主要論著

1 顏濟.成都早熟菜用大豆“翻種”問題的研究.植物學報,1955,4(4):361~374

2 顏濟.從一批材料論十字花科長角果的構成.植物學報,1956,6(3):259~270

3 顏濟.小麥與大麥分枝穗形態學的觀察.農業學報,1959,10(6):447~466

4 顏濟.芸薹屬心皮形態的新見解.植物學報,1959,8(4):271~280

5 顏濟,慈竹,紫竹.大麥與小麥的花器比較形態學觀察.中國植物學會30周年年會論文集摘要彙編,1963,209~210

6 顏濟,敖棟輝.小麥生長錐發育形態的觀察.作物學報,1963,2(4):411~426

7 顏濟.論普通小麥穗形結構的發育遺傳.遺傳學集刊,1965(6):116~129

8 顏濟.四川盆地多熟制小麥高產品種選育的一些體會.中國農業科學,1977(1):50~54

9 顏濟,楊俊良.中國賴草屬新植物.雲南植物研究,1983,5(3):275~276

10 顏濟.小麥屬的分類.植物分類學報,1984,21(3):285~296

11 顏濟,楊俊良,崔乃然等.新疆伊犁地區的節節麥.作物學報,1984,10(1):1~8.

12 顏濟.一個新概念禾本科器官的基本性質多級次生節軸學說.四川農業大學學報(中英文),1992,10(4):537~5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